中國傳統竹編手藝,常用編織技法介紹

2020-12-07 小寬做竹編

竹編技法介紹

作為新一代竹編年輕手藝人,我們有責任將竹編手藝更好的傳承和傳播。而竹編手藝裡的「編」字,代表編織,編織又分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

平面編織就是將竹篾材料有規律的進行經緯交錯、疊壓的一種呈現,又可根據竹篾材料寬窄變化、顏色變化、挑壓關係變化,變換出多種圖案。

常見的平面編織技法分類大致可分為人字編、十字編、五角眼、六角眼、八角眼、穿絲、彈花、絞絲編、插經、螺旋編、菊底編。

人字編

人字編

人字編是竹編編織技法裡最常見也最為常用的一種編織技法,之所以稱為人字編是因為經緯篾的挑壓組合組成像「人」字一樣的圖案,常用的人字編有挑二壓二人字編、挑三壓三人字編,多呈現在竹蓆、竹匾、茶盤上面等,由於人字編屬於密鋪的編織,用途比較廣泛。

十字編

十字編多為有孔、比較鬆散的編織技法,常用的是挑一壓一十字編,農用器具竹篩、菜罩上面有很好的呈現,孔的大小可根據竹篾的寬窄厚薄進行調節。

五角眼

五角眼編織技法是用五根竹篾組合成五角星的圖案,可多層增篾,常用在精編竹編作品上的某個細節處理,既有層次上的變化,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六角眼

六角眼

六角眼是在五角眼的基礎上多加入了一根竹篾,組成一個六角眼的圖案,六角眼裝飾性和實用性都很好,也是常用的一種編織技法。多用在竹編鬥笠上面,竹夫人和小的果盤上面,六角眼的六邊形大小是根據竹篾寬窄來變化的,竹篾越細六邊形越小,反之越大。六角眼的立體變化很強,基本可編織出多數造型,一些大的藝術陳設、室內裝飾上面都可用到。

八角眼

八角眼比六角眼多了兩條邊,一般是先編織好經緯篾,再進行穿篾,八條邊相互疊壓,組成的八邊形效果很漂亮。再一些藤椅上可見到此編織技法。

穿絲

穿絲

竹篾穿絲用應比較多,比較常見的有六角眼三個方向穿絲,變成雪花一樣的圖案,雪花編又有單層和雙層之分,再配合不同顏色的竹篾,呈現出很強的視覺美感。此種編織技法多用在茶盤或者小件作品的某個平面部分。

彈花

彈花

彈花是在經緯篾交錯的基礎上進行竹篾的扭轉穿插,立體感比較好,在一些高檔竹編花瓶上經常會看到此類彈花技法。彈花表現的形式又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菠蘿彈花、人字彈花、枇杷彈花、孔雀羽彈花、六角彈花、四方彈花等等,彈花對竹材的韌性要求比較高,必須選用頭層好的材料進行彈花。

絞絲編

絞絲編,是用竹細絲作為緯篾和經篾的絞合編織,常用三絞絲進行籃底起身轉折處的加固,在籃口也有絞絲的呈現,絞絲編延伸性很強,又可進行藝術品的創作等。

插經

插經一般是和絞絲編的結合,多用在器型的身部,竹篾材料插入絞絲編的縫隙,有規律的組合排列,達到藝術效果的表現,老輩竹編手藝人又在插經的竹篾上進行燙金工藝的處理,表現力更強。

螺旋編

螺旋編

螺旋編又叫雞籠頂,是竹篾的調壓,組合成一個圓形中空圖案。以前在雞籠上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竹編的燈籠起底方式都是螺旋編,還有竹編的蟈蟈籠上也經常用到。

菊底編

菊底編是瓷胎竹編上經常用到的起底方式,是呈發散狀的一種編織技法,緯篾進行環繞,像菊花盛開的圖案效果。

以上就是竹編編織技法裡常見的一些分類,每種分類裡又可延伸出不同的編織技法,藝人們在顏色的變換上又可編織出不同的紋理效果。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之傳承和創新
    中國竹編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歷史時期,竹編曾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慢慢被工業化生產製品所取代,幾代人堅守的手藝順勢減少,傳統竹編手藝人多數轉了行業,只有少數人還在堅守著這門傳統手藝,勉強維持生活。編織技法傳統竹編平面編織技法常用的有近兩百種,再加上之間的相互結合又可繁衍出各種各樣的花型,真是數不勝數,作為新一代竹編手藝的傳承者傳播者
  • 驚了 竹編還可以這樣玩!
    自殷商時代起,竹編的紋樣開始多了起來,到了春秋戰國以後,竹編漸漸朝工藝品方向發展,不再局限於單純的器皿了,竹蓆,竹簾,竹扇等編織技法開始出現,自明朝開始,竹編手藝開始逐步走向繁榮,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竹編技法已達150餘種。但因後來的日軍侵華時間,導致不少竹編藝人放下篾刀開始從事其他事業,僅有一小部分藝人還在繼續竹編工藝。
  • 苗族竹編傳承人
    這是中國底層竹編手工藝人的日常。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這樣編出的圖案花色就變化多樣。有時候還可以根據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和鮮豔明快的花紋。在編織技法上,馬明中有一個絕活,他說現在的編織法說法也有很多,比如:挑壓編、圓面編、絞絲編,還有各類裝飾編織等。在挑壓編裡又有斜紋編、回字形編、梯形編、三角孔編、六角孔編等。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手工竹編入門,從工具,編法,收口解讀,別讓這項民間手藝消失
    竹編作為一項非常悠久的民間手藝,曾經和很多人密不可分。到現在,雖然漸漸地沒落了,但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非常喜歡,只是越來越缺少專業的教程和講解。一件竹編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十幾至三十幾道工序。今天小愛同學就和大家講解這些工序。做一件竹編通常要經過:破篾、染色、編織、裝提手等工序。
  • 小手藝也有大市場,嘉興竹編達人巧手編織「環保籃」
    在當地,他是一位有名的「竹編達人」,也是目前王店鎮極少數還會編織籃子的老匠人。「現在大家都習慣用塑膠袋裝東西,我編的這種籃子看上去很漂亮而且結實耐用,用上十年八年完全沒問題,編織籃子的材料是別人不要的舊包裝帶,所以很環保。」老人自豪地對記者說。周雲松編織籃子所用的材料不是尋常的竹子,而是一種半成新的包裝帶,顯然是廢物循環利用。
  • 東陽竹編遇上國際品牌 創新技法為雷克薩斯「代言」
    竹編、核雕、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均成了雷克薩斯匠心工藝的「代言」。其中的竹編內容,就遴選了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東陽竹編。這段華麗麗的竹編主題視頻,只有短短30秒鐘,緊扣東陽竹編乾坤交織、紋理動人的特點,以竹絲的精細、編織的精緻,映射雷克薩斯「細膩」的特色。片尾,鑲嵌著竹片的方向盤與一個抽象造型的竹編LOGO「並駕齊驅」。
  • 竹編(揭東竹絲編織畫)
    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志》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竹製品是古老的中國家居用品,全手工打造的竹編製品,更是因其歷史感、環保,而成為現代家居必備物品。竹篾必須具備寬度一致,圓潤光滑不傷手,能防蟲蛀等特性才可為竹編手藝人編織。 傳統竹編胚體的外表加以鑲、編、插各種凹凸立體的編織花形圖案;染上深淺兩層顏色,然後在其花紋凸出部位用砂紙磨光,顯出明暗分化的編織花紋圖案,一道道工序繁瑣複雜。
  • 天府人物推介㉓ | 汪尚秀:巧手弄絲竹,讓傳統竹編「華麗轉身」
    從事竹編工作多年的汪尚秀,靠著一雙巧手,從竹子到竹絲,前前後後經歷數道工序,編製成竹編包、竹編畫等竹編工藝品,她用這項傳統民間技藝「編織」共同抗疫的堅強信念。傳承技藝巧手編織美好生活安嶽竹編源遠流長。據清乾隆版《安嶽縣誌》記載:普州(今安嶽)產的竹蓆,已遠銷保寧(今閬中)、仁壽。
  • 桐鄉80後小夥醉心竹編 讓老手藝「活」下去
    圍桌而坐的十六位學員在中國竹器中體味著何謂天工造物,他們中有學生、教授、職員和高管。決心做竹編DIY體驗教學前,作為竹芸工房的創始人,讀工業設計出身的錢利淮已摸索了幾年。他不想把竹編弄成工藝品,更不想走傳統的粗製濫造的老路。比起被收藏進博物館,錢利淮更想賦予竹編品「日用」的價值。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而與竹子利用相關的竹藝,一直是日本民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著很多的流派,包括樂器、兵器、竹編等,其中有一百多種的編織方式。今天要介紹日本京都女竹匠Ogura Chiemi,繼承和延續了古老的竹編工藝,但同時將現代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 一款竹編長方小盒教程,4個步驟就可以編出,收藏學習!附圖解
    竹編—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它指用竹條篾片編成的造型各異的工藝品,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前面有幾期小愛也和大家分享一些作品和編法,大家可以在回顧一下~今天,為了大家更好的學習,小愛同學結合竹編方盒教程再和大家一起學習。竹料選材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製作流程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
  • 醉心竹編五十多年 福建七旬竹編藝人編出新「花樣」
    陳建德正在編織竹製品。 葉秋雲 攝十多歲時,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陳建德跟著竹器社當時有著「竹編狀元」之稱的亦俤師傅學習竹編技藝,後來,又從棋義師傅那兒學到了花簍、花紋編織法。陳建德正在加工編織竹製品的竹篾。 葉秋雲 攝接觸竹編後,陳建德愛上了這門手藝。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這個出生於竹編世家的年輕人,為何選擇在大學畢業後歸鄉從事在父輩看來「沒有前途」的家業?他又如何為老手藝注入「網際網路+」元素,助力傳統技藝上演「蝶變傳奇」?於是,錢利淮開始系統學習竹編。嵊州、安吉、東陽、溫嶺……他四處尋訪名師,了解各地竹編技法。為了精進技藝,他還找到東陽竹編大師胡正仁,成為這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入室弟子」。學藝歸來,錢利淮創立了自己的竹編品牌「竹芸工房」,開始將所學變成產品。
  • 凡承古逸:我為什麼不強調手工竹編編織教程,盡寫些「沒用的」?
    中國民間的手工竹編分布在很多產竹區域,於是也出現了很多竹編種類。很多人喜歡用一個區域的竹編和另外一個區域的竹編進行價格,工藝,優劣的對比,這種極大受到個人主觀意願影響的比較,或者是它們從風俗,定位,市場,竹材等等方面沒有一點交集的兩個竹編種類,簡單的進行比較,這完全就是一個「玩笑」。或因價格,高價地被說成不值太黑,價格低的被說成垃圾什麼玩意。總歸就是,都不是東西。
  • 義烏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樓長流和他的竹編「學生」們。一個晴冷的冬日,記者在義烏大陳鎮楂林小學,見到了已至古稀之年的樓長流。幾句質樸的話語,讓我們窺探到一位老手藝人心底最真摯的心願與熱愛。寄情竹編六十載竹編,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手藝。大陳竹子多,竹編工藝有上百年的歷史,還曾建有楂林竹編廠。自古以來,就有竹編手藝人走街串巷,以此為生,他們也被稱為「篾匠」。
  • 欣賞美妙絕倫的安徽貴池手工竹編製品,向傳統的手工老藝人致敬!
    貴池的山區曾經有靠山吃山的傳統,曾經的貴池清溪鄉和裡山鄉以竹編出名,農耕時代,農閒時、雨天、晚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在編竹籃,然後到城裡去賣,補貼家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裡其中之一的安徽貴池涓橋鎮四聯村的竹編故事和精美的竹編製品。
  • 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信宜市以竹器編織始於明清時期,早期產品主要是谷籮、米篩、簸箕、竹籃各種生活用品,且以自產自銷為主。信宜的竹編規模化生產,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1980年的時候,中國貿易代表團率領信宜的竹編工匠到美國、法國、日本進行竹編工藝表演,從此,信宜的竹器工藝品開始揚名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一帶一路的產品。信宜竹編以手工製作為主,經驗豐富竹編匠人用簡單的工具,憑著自己的經驗,鋸竹、修竹、開間、劈篾、劈絲、刮蔑、刮絲,修長的竹子就變成了編織材料。編好的竹器,還要經過修剪、去毛刺、裝飾、防蟲黴、染色等後期處理工藝才算成功。
  • 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桌上,擺放著一件件竹編作品,有裝飾畫、宮扇、生活用品等。一旁,年逾八旬的趙行恩和妻子、徒弟正忙碌著。趙行恩的手藝是從父輩學來的,他的父輩靠編竹謀生,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他也學會了編竹。學會編竹的另一個原因,他稱是那時家庭拮据,為湊學費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