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2020-12-07 實況網

中國人使用竹器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竹器就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從書簡到樂器、房屋交通、家具器皿,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懂竹、最愛竹、最會用竹的民族。勤勞的信宜勞動人民,用純樸的智慧把竹編做成了影響世界的產品,並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宜也因此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竹器之鄉。

信宜市位於廣東西南部,素有「八山一分田」之說,20多萬公頃的山地,自然生長著單竹、毛竹、楠竹、黃竹、石竹等竹子,總面積超過4萬多公頃,成為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為信宜竹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信宜市以竹器編織始於明清時期,早期產品主要是谷籮、米篩、簸箕、竹籃各種生活用品,且以自產自銷為主。信宜的竹編規模化生產,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1980年的時候,中國貿易代表團率領信宜的竹編工匠到美國、法國、日本進行竹編工藝表演,從此,信宜的竹器工藝品開始揚名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一帶一路的產品。信宜竹編以手工製作為主,經驗豐富竹編匠人用簡單的工具,憑著自己的經驗,鋸竹、修竹、開間、劈篾、劈絲、刮蔑、刮絲,修長的竹子就變成了編織材料。編好的竹器,還要經過修剪、去毛刺、裝飾、防蟲黴、染色等後期處理工藝才算成功。

近年來,伴隨信宜竹編在國際市場上影響不斷提高,信宜竹編藝人也不斷探索創新,開發出竹藤、竹木、竹芒、竹鐵混合編織,產品也不斷根據歐美市場變化創作,發展各類竹編產品近萬種,年出口超過2億件,創匯數億美元,出口額佔全國竹器出口的近三成,成為全國最大的竹器編織基地。

今天,信宜市編織工場星羅棋布,遍及全縣各鄉鎮農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信宜市的編織企業已發展到1000家,大多數上規模的企業都實現了網上交易,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下,全市有25萬農民從事竹器加工業,更帶動了當地運輸、包裝、飲食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成為信宜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是竹絲篾片挑壓交織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一般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織的篾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以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編工藝不僅被用於製造日用品和手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高級包裝和裝飾板材等。
  • 茂名785億重大項目曝光!信宜也有……
    其中,茂名列入前期預備項目計劃的40項,總投資785.04億元。 列入前期預備項目計劃的40項 總投資785.04億元 分別是 基礎設施工程 中山至茂名高速陽春至信宜段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京都竹細工的優雅世界與其它天然材料不同的是,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植物,大約60天就可以成長到15米的高度,但竹子又是很長壽的植物,大約可以活到60年到120年,因此,竹子的利用,對於環境的破壞非常少,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料。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常用編織技法介紹
    竹編技法介紹作為新一代竹編年輕手藝人,我們有責任將竹編手藝更好的傳承和傳播。而竹編手藝裡的「編」字,代表編織,編織又分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五角眼五角眼編織技法是用五根竹篾組合成五角星的圖案,可多層增篾,常用在精編竹編作品上的某個細節處理,既有層次上的變化,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 竹編(揭東竹絲編織畫)
    揭東竹絲編織畫,又稱篾織,是潮汕地區已經瀕臨失傳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現僅在藍城區霖磐鎮西龍村夏氏一家傳承。據清代《潮州府志》記載:「揭陽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當地群眾在長期竹編生產中,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逐漸發展出以竹絲編織創作書畫藝術作品的形式。竹絲編織畫其製作技藝極為細密精巧。
  • 廣東茂名發生一起事故,位置是在信宜,現場的畫面讓人後怕
    廣東茂名發生一起事故,位置是在信宜,現場的畫面讓人後怕現在車輛已經成為了出行的常用工具之一,在便利了人們生活的同時,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也在增多。而很多交通事故都是由駕駛人員的一些"陋習"引發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血的教訓發人深省,但是仍然阻擋不了事故的重複上演。日前,廣東茂名就發生了一起十分驚險的交通事故。
  • 驚了 竹編還可以這樣玩!
    近期,朋友轉發了一條視頻給阿久看,看了之後,阿久真的是驚呆了,怎麼也沒想到竹編還可以這樣玩,居然能用竹編編出二維碼!談到竹編,我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那竹籃子了。竹編這項工藝誕生時期非常早,相傳在人類定居生活後,由於要將剩餘的食物等存放起來,便用斧頭砍一些植物根條,編成籃子,在製作,尋找材料過程中,發現竹子富有韌性,易編織,耐用,便漸漸作為當時製作器皿的主要材料了。
  • 苗族竹編傳承人
    篾絲勤拈處,便是竹編。   上下翻飛時,便是竹編。   一切藝術,在最開始時永遠是來源於實用,來源於生活。   7歲時跟隨爺爺學竹編,10歲出門獨立為當地人家編織簡單的竹編生活用品。
  • 小手藝也有大市場,嘉興竹編達人巧手編織「環保籃」
    嘉興秀洲區王店鎮街頭有位賣竹籃的老人,他是建林村4組村民周雲松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竹編我國的竹藤編制工藝歷史久遠,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為便於存儲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竹篾必須具備寬度一致,圓潤光滑不傷手,能防蟲蛀等特性才可為竹編手藝人編織。 傳統竹編胚體的外表加以鑲、編、插各種凹凸立體的編織花形圖案;染上深淺兩層顏色,然後在其花紋凸出部位用砂紙磨光,顯出明暗分化的編織花紋圖案,一道道工序繁瑣複雜。
  • 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地…信宜就是...
    「好起來」,讓人居環境「美起來」,讓山區群眾「富起來」,為信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後花園和康養地、粵西綠色生態屏障提供生態支撐。下面,跟著茂小布一起看看信宜有多優秀~▼優秀信宜率先在茂名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信宜率先在茂名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標誌著茂名市各縣級市(區)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正式拉開了序幕。
  • 醉心竹編五十多年 福建七旬竹編藝人編出新「花樣」
    陳建德正在編織竹製品。 葉秋雲 攝十多歲時,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陳建德跟著竹器社當時有著「竹編狀元」之稱的亦俤師傅學習竹編技藝,後來,又從棋義師傅那兒學到了花簍、花紋編織法。陳建德正在加工編織竹製品的竹篾。 葉秋雲 攝接觸竹編後,陳建德愛上了這門手藝。
  • "第一童星"茂名電白賽區·決賽完美收官
    8月30日,「第一童星」2020國際少兒時尚盛典茂名電白賽區決賽,在碧桂園城市花園(水東灣)茂名鳳凰酒店舉辦。第一童星茂名賽區組委會成員、評審導師團成員、優秀選手代表等一眾嘉賓,和各界媒體人士集體亮相,共同見證了本次賽事完美收官。
  • 中國傳統竹編手藝之傳承和創新
    中國竹編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而存在,竹材伴山而生,人們伴山而居。中國竹編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歷史時期,竹編曾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慢慢被工業化生產製品所取代,幾代人堅守的手藝順勢減少,傳統竹編手藝人多數轉了行業,只有少數人還在堅守著這門傳統手藝,勉強維持生活。
  • 美國NASA公布「全球夜景圖」,茂名的燈光閃亮無比!
    點擊關注「茂名熱點資訊」,馬上爆料!
  • 凡承古逸:我為什麼不強調手工竹編編織教程,盡寫些「沒用的」?
    放眼竹編,現階段世界竹編編織區都在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傳承問題,即都面臨技藝傳承青黃不接的窘境。這一窘境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缺失,而是思維層面的「偏見」。我是一個竹編家庭出生的農村孩子,恰好也陰錯陽差走上了以手工竹編為職業的一個「自由職業者」,當然也可以說是「」無業游民」。
  • 贛南客家竹編老手藝編出新生活(圖)
    因為竹編手藝好,王周平被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邀請,成為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竹編手藝人代表之一。農村的竹編基本上是客家生活用具,用來裝東西,比如裝稻穀、大米等的籮筐,盛蔬菜、水果的菜籃,裝雞蛋提籃、篩米的米篩、簸箕,取暖用的火籠,廚房用罩簍、撍梭,裝土的糞箕,還有竹扁擔、竹笛、竹哨子、竹椅、竹床、竹躺椅等等,竹編手工藝產品成為贛南客家地區農村勞動人民日常生產、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用具。隨著下地勞作的人減少了,一些普通的竹製品大多被束之高閣,竹編手藝也逐漸走向沒落。
  • 桐鄉80後小夥醉心竹編 讓老手藝「活」下去
    決心做竹編DIY體驗教學前,作為竹芸工房的創始人,讀工業設計出身的錢利淮已摸索了幾年。他不想把竹編弄成工藝品,更不想走傳統的粗製濫造的老路。比起被收藏進博物館,錢利淮更想賦予竹編品「日用」的價值。竹編手藝,在中國歷史悠久,這種將毛竹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手工藝,在錢利淮的故鄉桐鄉烏鎮陳莊,人們曾以此生活,也以此為業。
  • 2020年茂名重點建設項目發布,電白多個在內…
    瀋陽至海口國家高速公路茂名至湛江段改擴建工程茂名段 雲浮羅定至茂名信宜(粵桂界)高速公路茂名段 電白區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整區捆綁PPP項目 茂名高州市整縣推進水質淨化設施PPP項目 茂名茂南區水質淨化處理設施全區捆綁PPP項目 信宜市東區
  • 瓷胎竹編
    青神竹編採用保護區內的竹原料,筒長節稀、質地柔韌。以特色人文景觀、書法作品、名人畫像為編織重點,在特定的環境中純手工編織。鎖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結物,原料均100%採用天然竹材,經過畫框、綢緞等裝裱方式製作成精美的竹編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