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使用竹器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竹器就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從書簡到樂器、房屋交通、家具器皿,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懂竹、最愛竹、最會用竹的民族。勤勞的信宜勞動人民,用純樸的智慧把竹編做成了影響世界的產品,並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宜也因此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竹器之鄉。
信宜市位於廣東西南部,素有「八山一分田」之說,20多萬公頃的山地,自然生長著單竹、毛竹、楠竹、黃竹、石竹等竹子,總面積超過4萬多公頃,成為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為信宜竹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信宜市以竹器編織始於明清時期,早期產品主要是谷籮、米篩、簸箕、竹籃各種生活用品,且以自產自銷為主。信宜的竹編規模化生產,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1980年的時候,中國貿易代表團率領信宜的竹編工匠到美國、法國、日本進行竹編工藝表演,從此,信宜的竹器工藝品開始揚名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一帶一路的產品。信宜竹編以手工製作為主,經驗豐富竹編匠人用簡單的工具,憑著自己的經驗,鋸竹、修竹、開間、劈篾、劈絲、刮蔑、刮絲,修長的竹子就變成了編織材料。編好的竹器,還要經過修剪、去毛刺、裝飾、防蟲黴、染色等後期處理工藝才算成功。
近年來,伴隨信宜竹編在國際市場上影響不斷提高,信宜竹編藝人也不斷探索創新,開發出竹藤、竹木、竹芒、竹鐵混合編織,產品也不斷根據歐美市場變化創作,發展各類竹編產品近萬種,年出口超過2億件,創匯數億美元,出口額佔全國竹器出口的近三成,成為全國最大的竹器編織基地。
今天,信宜市編織工場星羅棋布,遍及全縣各鄉鎮農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信宜市的編織企業已發展到1000家,大多數上規模的企業都實現了網上交易,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下,全市有25萬農民從事竹器加工業,更帶動了當地運輸、包裝、飲食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成為信宜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