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轉發了一條視頻給阿久看,看了之後,阿久真的是驚呆了,怎麼也沒想到竹編還可以這樣玩,居然能用竹編編出二維碼!
談到竹編,我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那竹籃子了。竹編這項工藝誕生時期非常早,相傳在人類定居生活後,由於要將剩餘的食物等存放起來,便用斧頭砍一些植物根條,編成籃子,在製作,尋找材料過程中,發現竹子富有韌性,易編織,耐用,便漸漸作為當時製作器皿的主要材料了。
自殷商時代起,竹編的紋樣開始多了起來,到了春秋戰國以後,竹編漸漸朝工藝品方向發展,不再局限於單純的器皿了,竹蓆,竹簾,竹扇等編織技法開始出現,自明朝開始,竹編手藝開始逐步走向繁榮,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竹編技法已達150餘種。
但因後來的日軍侵華時間,導致不少竹編藝人放下篾刀開始從事其他事業,僅有一小部分藝人還在繼續竹編工藝。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竹編開始復甦,竹編藝術也開始正式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擁有高超技巧的竹編藝人開始不斷湧現,但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竹編的市場競爭力開始出現滑坡,學習編織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在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視頻中這位老人已是85歲的高齡了,從事竹編已有四十多年,當記者問他有人跟他學竹編麼,老人的回答只有淡淡的兩個字「沒有」。問老人原因,老人說年輕人都不鍾意這個手藝,覺得學這個沒用,而且竹編的手藝也不簡單,不是短時間就能學會的。對於竹編編二維碼的想法源於村裡要舉辦一個(農村)復興論壇,便想到了用竹編編二維碼這一想法。想用最傳統的手藝,用最時尚的的手法表達。
「將最傳統的手藝,用最時尚的手法表達」這句話我想不僅是老人的心聲,更是我國如今所有手工藝人的心聲,時代的齒輪在不斷滾動著,跟不上時代步伐的終歸會被遺棄。很多人覺得中國的一些手工藝必將遭到時代,市場的淘汰,他們在如今社會已沒有存在價值了。阿久不這麼想,傳承千年的手藝只是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適應現代社會而已,像視頻中這位老大爺,能想到用竹編織二維碼,阿久認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打,將傳統工藝表現現代時尚,能給人一種落差感,讓人不得不驚嘆道:還可以這麼玩。
久承贊品一直致力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讓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意。如視頻中的老大爺說的那般「用最傳統的手藝,用最時尚的手法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