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80後小夥醉心竹編 讓老手藝「活」下去

2021-01-18 騰訊大浙網

32歲的錢利淮背後是不斷變化的幻燈片,影像上的竹編世界就像唱著一首一首手藝之歌。

2016年9月24日上午9點,竹芸工房開始了第一期竹編私房課——竹編首飾DIY,還用公眾號做了直播。圍桌而坐的十六位學員在中國竹器中體味著何謂天工造物,他們中有學生、教授、職員和高管。

決心做竹編DIY體驗教學前,作為竹芸工房的創始人,讀工業設計出身的錢利淮已摸索了幾年。他不想把竹編弄成工藝品,更不想走傳統的粗製濫造的老路。比起被收藏進博物館,錢利淮更想賦予竹編品「日用」的價值。

竹編手藝,在中國歷史悠久,這種將毛竹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手工藝,在錢利淮的故鄉桐鄉烏鎮陳莊,人們曾以此生活,也以此為業。歷史上的陳莊是竹編交易集散之地,掌控著江南的竹編行業。

伴隨著鄉村的打工潮,手工藝逐步讓位於現代工業文明。當錢利淮帶著無法割捨的情感進入竹編行業時,他當年視之為日常的竹編已在走向消逝的邊緣。

嘉興烏鎮古鎮開發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回迎像是個引子,讓他和他的父兄重新拾起錢家祖輩幹的竹編活。父親錢鑫明,正是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鎮竹編的傳承人。

竹編這門老手藝如何「活」下去?年輕化,時尚化。在迷茫和執著中,錢利淮用他的身體力行給出一種答案。而錢氏父子三人各自在竹編手藝上的努力和受限,也是竹編生態投射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樣本。

竹編傳播家

中午近12點,錢利淮指揮著廣告公司的人在門口安裝工作室的招牌。搬來嘉興桐鄉商務中心的「竹芸工房」,有一年多沒有自己對外的「門面」。

2015年6月18日,錢利淮把錢家創立於2008年的「竹芸工房」工作室從陳莊自家的作坊搬來此地。來之前,他兩手空空,以此和過去做個告別。

「我覺得呆在烏鎮,永遠和老年人呆一起,永遠創新不出來,到桐鄉來開公司,也不知道幹什麼,我只知道必須把年輕人迎進來。」

商務中心地處桐鄉車流不息的環城南路,對面就是桐鄉客運中心。這裡便利的交通留住了他,儘管這間8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被淹沒在周圍大大小小的辦公室群裡。

磨砂大門上隱約可見屋裡五層陳列架的輪廓,上面擺放著幾十種各式模樣的竹編品。從精巧的竹扇、竹編小雞,到大一些的花器、竹編包,大部分都是他走訪收集來的。其間26件竹編品,不久前才從桐鄉的一場竹編展收回來。

2012年,錢利淮辭職回到陳莊,隨後便拿著幾千塊錢,跑了溫嶺、東陽、嵊州、安吉,甚至四川,拜訪老篾匠,了解各地技法。他稱之為「尋找篾匠私人田野調查」。

工作室包括他,四人坐鎮。兩個90後姑娘,一人撐起策劃部,一個和他一起負責教學,另一個是他昔日的老師,負責營銷。「之前,大家還開玩笑,說我們還能撐半年,半年做不好就要分行李了。」

直到今年5月,工作室才「開始止血」,趨向收支平衡。

工作室的長桌上,擺了工房出品的竹編作品,包括在淘寶店鋪銷售的五種教學材料包:果呈,果盤,杯墊,提籃,五福相框。這些小巧別致的竹編成品,各自對應著不同的編織方法和不同粗細的竹篾。

室內把房間分成對半的櫃頂上,有一排樣式繁複的花籃和古式模樣的竹編品,那是前幾年錢利淮製作和收藏的作品。兩個已在工作室呆了一年的姑娘對此撇撇嘴,表示了不喜歡。「好的竹編品得實用,要好看。」

為實現「把竹藝變成生活」,竹芸工房選了24種有趣、簡單、實用的竹製品,打算給每一種編上教材,並製作出半成品的材料包在網上推廣銷售。工作室更是定下規矩,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末,要開竹編直播課。上一次的直播課,有100多名網友在線收看了錢利淮講解雪花編。

「以前總覺得做竹編要學的是編織方法,真的做了才發現,準備篾條最難、最複雜。」錢利淮指著桌上的果呈說,「這裡每個尺寸的絲都要一層一層拉出來,需要人用刀具完成。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竹編是拿竹子進行的編織,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取材,破篾,上口,扎口,包角,上色,打磨,比竹編過程所花的時間更多。」

教學材料包是工房目前主推的業務,這也是2015年的夏天,他和幾個年輕人慢慢理清的思路。「我拜訪的老藝人是多麼希望我能把手藝傳承下去,他們傳授我的技藝,我去傳授更多的人。」

在那之前的一段時間,錢利淮拜了東陽竹編大師胡正仁為師,後者的作品賣到了上海淮海路的奢侈品店。胡正仁感念他對竹編如此執著,願毫無保留地傳授,錢利淮卻不想現在就跟著師傅走做竹編精品的路。

他覺得現代竹編生存之路,得先把口口相傳的竹編技藝系統化。「篾匠,一個個不起眼的個體組成的竹編體系,是很重要的,現在如果失去一個人,就是失去一段手藝。」

今年初夏,《漢聲》雜誌上海地區的業務負責人翟明磊在一場親子活動中聽了錢利淮的竹編課。「他講得很生動,對竹編工藝的實用性講得非常透徹,但還缺少系統。」致力搶救、保護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漢聲》雜誌也一直在致力整理研究竹文化。在翟明磊看來,這位年輕人很善於吸取。

錢利淮大學做過竹編設計,畢業第二年就帶領過鄉人幹竹編,自己還製作了竹編精品,可他後來發現,這些路子都不對。

江南水日夜不停,故鄉陳莊村裡的篾匠亦所剩無幾,昔日烏鎮盛產的竹編農具已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竹編命運的背後,是人的審美情趣、價值觀的悄然變化。

「老手藝要活下去,必須贏得年輕人的市場,無論是工藝還是審美,都要改良,讓竹藝變成生活。」這個月底,他下了決心要把竹編的初級課程做完。「讓喜歡竹編的人可以進階學習,對這項手藝的傳承,對這個行業,也許會有新的發展模式出來。」

三年前,竹芸工房在烏鎮植材小學開始竹編DIY課程,作為竹編傳播家的他們邁出了第一步;第二年,他們將竹編教學帶入了高校——浙江傳媒學院,「原打算十幾個同學,結果報了70多個」;今年清明節,他們去上海無印良品淮海店開了竹編課;到了8月,竹芸工房進駐了誠品蘇州店,五湖四海的網友,更是通過他們的淘寶店鋪玩起了竹編。

網際網路時代的竹編匠人,給古老的藝術帶來了新奇的變化。

「竹編基於我的生命就像父母一般的存在,我要闖出一條路。我們沒法去仿古,只能去創新。」

念想與尷尬

在錢氏竹器店門口一把低矮的竹編椅上,錢鑫明已坐了9年。

上午6點多,他從家裡出發,8點前到達烏鎮西柵景區內的店。這天侄女來店裡幫忙,老伴患膽結石去了醫院,因為店裡走不了人,他決心不去醫院了。

西柵大街上傳來的市聲滲進店裡的空氣,蓋去了邊上西市河上木櫓的撥水聲。面前的矮樹樁上,放著他作為篾匠的工具:刮刀,銼刀和鑿。腳邊是一大捆竹蜻蜓,展翅欲飛,活靈活現。上午10點多,他已賣出了18副。「這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動了不少腦筋。」

錢氏竹器店外牆上,掛著塊五米高的巨匾,上有烏鎮字樣,不時有遊人駐足拍照。那是他和老伴沈月文花了兩個月做完的。外牆頂上,是不怎麼醒目的「竹芸工房」印在褐色的底板上。

「我小兒子他日子難過,他開的店今年上半年算算還是虧了1萬多。」錢鑫明聲音平淡。

「我從學竹編到現在已經49年,一眨眼就過去了。我是『農大』畢業,就是農民,沒讀過什麼書。上次,中央四套《記住鄉愁》的徐俐,就和你現在一樣坐在這個凳子上,坐了四個小時。你們這樣的人經常來,我如果不想辦法把它傳下去,也對不起你們。」

在錢利淮眼裡,年輕時的父親是很有想法的人,在竹編上也動了不少創新的腦筋,他甚至覺得父親那一代如果受了教育,也許竹編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錢鑫明年輕時的確是個能耐人,是當年北莊村(當時陳莊村分北莊村和陳莊村,後又並成一村)竹器廠最後一任廠長。昔日鄉人做的竹編都是經過他的手運往上海。後來,他因竹編生意糾紛被人打傷,生意停了,家境也一落千丈。

烏鎮竹編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走入低潮,錢鑫明是親歷者。

「我們村上傳統就是做匾,烏鎮土話叫『淺殼』,養蠶的叫蠶匾,有孔的叫篩子,存面的叫面匾,放水果的有水果匾。家裡做竹編有查考的,從太爺爺到我這一代,都是做匾的。」

錢利淮出生的時候,村人除了黃梅天,還是一年到頭做匾。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竹編單位。每天夜裡,家家戶戶的燈總是很晚熄滅。當天的份額當天完成,這是靠這門手藝吃飯的篾匠持有的態度。

「從1984年到1993年,我是像模像樣做竹編,1993年後我就是斷斷續續做了,工業化一步步上去,市場行情也不行了。」

離開了竹編的錢鑫明徘徊過很多年。有一年,他去烏鎮鎮上,有村人上前和他說,北方來了幾個人,調查烏鎮竹編根源。「那時東柵景區已經開了,竹編有二十多年沒人學了,我大兒子在浙江圖書館查到陳莊竹編在乾隆年間就長期在做,竹編也是文化,也是古代手藝,要傳承,所以我心裡想做竹編的念頭又起來了。」

讓他和老伴意外的是,讀書工作在省城的兩個兒子都要辭職回鄉。「我還是比較理解,但他們的媽媽根本不理解,心裏面很不開心。烏鎮做竹編有這樣一句話,做竹器的人是沒有指望的,而且又很辛苦,成不了大器。」

現在看來,兄弟倆的歸來並不是沒有預兆的。「兩個兒子認識到竹編也是文化,現在還角角落落沒什麼影響,但是以後,可能其他的工作還抵不上這個。」

烏鎮有1300年建鎮史,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古鎮開發,東柵在先,西柵隨後。2007年,西柵景區對外招商,把傳統作坊請回街區,請本地人在內展示手藝。

2007年的春節頭上,讀大一的小兒子錢利淮陪著父親去了烏鎮景區,錢鑫明手裡拿著早早做好的小竹匾。竹匾只有三十幾釐米,上面編有中國烏鎮2007,是他在竹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用染色的竹片互相插扭編出的。

當時烏鎮招商部的經理和錢鑫明說,「你這個房子,是總裁規劃的,他設計這個房子就要做竹器店。」

從烏鎮戲劇節到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一次次吸引世人的目光,也一次次把各方人馬引到錢家的竹器店。2015年12月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錢家的烏鎮麻鴨更是亮相中外記者招待晚宴。

時至今日,外界給予竹芸工房的榮譽已經佔據辦公室的一角,包括讓家鄉人為他驕傲的和汪涵、李宗盛等一起入圍的 「國匠榮耀·傳承獎」,這個今年初夏頒出的中國手工藝的創新入圍獎,由文化部非遺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作指導支持。

但尷尬仍不時會如影相隨,就如當年他辭職回家那半年一樣難熬。錢利淮以近乎自嘲的口吻談起今年在上海書展,一些本地中年人當面對他的竹編教學指手畫腳。「感覺你就是一個沒文化的人,讀書讀不出來,只能做這個。」

錢利淮有過對竹編定位的尷尬,也嘗過碰壁的滋味。

2013年,他回到故鄉,想和父親當年一樣帶領鄉人做竹編。他想做造型現代的竹製品,但無論怎樣和老師傅們溝通,做出來的東西還是老樣子,手法定型,技藝單一。他的村上,已20多年沒有人學這門手藝了。

「竹編是什麼,從一根竹子的選材開始就要去把關,光是一道破篾,就已經擋住大部分人,一個選材,又要擋住大部分人。當失去了一個市場,失去了那麼多曾從事(竹編)的人,再重新拾起來很困難。」

他的屏障無處不在。竹編文化體系無處參考,被時代碾壓的竹編業硬生生有了產業分工的空白,手藝傳承的斷裂加上竹編商業模式的不確定,都在給這個年輕人築起障礙。

然而,在父親眼中,錢利淮是在竹編傳不下去的情況下,用新方式傳承老手藝。

「我們一家人好像愛上這一行,我們想的不是為了開這個店,而是要把烏鎮的傳統竹編讓遊客來認識,讓烏鎮人來了解,不要烏鎮人自己也淡忘。」

2016年9月底,烏鎮竹編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總有一條路是對的

晚上10點鐘,大兒子錢繼淮還在家裡的作坊埋頭做活。

2008年,就像倦鳥歸林般,做了十年汽車培訓的錢繼淮從杭州回到老家。這幾年,他一直守著錢家的作坊,給家裡的竹器店供貨,還接竹編品的定製活。

上午,他在醫院看生病的母親。母親沈月文也是陳莊人,11歲就開始做篾活,她沒讀過什麼書,總覺得做篾匠的人不被人尊重。

錢家作坊裡,堆放著近300個上了漆的花道籃子,等著去掉毛刺,然後再次檢查,發往臺灣。

作坊的一頭,堆著幾捆篾條,篾條是最考驗手藝的。常用的篾條是1至1.5毫米常用的寬度,最細的篾條僅0.25毫米寬,和人的頭髮絲差不多粗細。

另一頭的角落,堆放著用塑料薄膜覆蓋的花器,那上面已經附了一層灰。「現在這些花器的銷售也走下坡了,不過我們經歷了三年(2013~2016)的井噴期。」

竹編市場潮汐的變化,也為錢家作坊謀變做了註腳。「作坊有六個工人,打算保留一兩個老工人,招一些年輕人做新東西。以前我們靠老師傅堅持把店撐起來,以後更想自主培養類似獨立的竹編藝術家。」

父親被打傷所帶來的家庭變故,錢繼淮比弟弟記得更清楚。「父親是在竹編上倒下來的,就想在竹編上站起來。」

他走到一個橢圓形的藝術擺設前坐下。這個擺設,他已經做了半個月。面前的架子上,放著圖紙。這是日本竹編大師中臣一的作品,是向他訂貨的藝術酒店發來的,對方開價1萬元。

「我們之前就在研究他的作品,現在自己的創造基礎還不夠,只能積累,未來三五年,我可能會是做竹編精品中的一員。現在懂設計的不懂工藝,懂工藝的不懂設計,我們就來做中間人,把懂工藝的人和懂設計的人連起來。」

錢利淮在作坊也呆過兩年半。他做過竹編花器,也做過工藝複雜的藝術品。但竹編市場的狹小,傳承中的斷裂,讓他覺得,相較於做精品,現在更該去做竹編文化的傳播。雖然他知道哥哥走的路比他更安全和穩當。

兄弟倆最初都有過這樣的念頭:日本人能做出這麼好的竹編品,他們也可以。

2014年秋天,收藏家馬未都到烏鎮看戲,他從錢家竹編店買走了一個售價一萬三千五百元的小竹盒。旁邊的人問他那麼貴買一個竹子編的小玩意兒幹嘛?馬未都說,我買了他就能繼續編下去。馬未都認為這個竹盒是有技術的好東西,但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遺憾地表示,「我買的這個好東西,整體從設計風格到編織方法都是日本的。」胡正仁也承認,這個竹盒學的是日本的工藝。

錢利淮知道,讓竹編再度進入到民眾生活的另外一條路就是製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更為精美的竹編品。但他更清楚,現在沒幾個人能有水平做出人們認可的竹編精品。「日本的路子其實提醒了我,藝術家之路不是一次短跑就能完成的。精品需要積累,製造精品就不要全部寄托在手藝人身上,把它推廣到大眾中去。」

9月29日,他們出發到北京參加國際設計雙年展。「這是個三十人的竹編課堂,也有直播。」

錢利淮深信,材料包的意義不會止於一次體驗。「一個行業的繁榮,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有些人做科普,有些人做精品,有些人做推廣,需要各行各業的參與,這樣竹編生態才會更健康。」

在翟明磊看來,竹編文化和審美的推廣,能夠帶動竹編工藝的發展。錢利淮正是看到了這一中間地帶。「但這條路比較難,盈利的空間比較小,也需要一些天真的人去做。」

「我們家裡人走的是三條路。」錢利淮相信,「總有一條路是對的。」

相關焦點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一根根粗細不同的竹篾、一個個編織精巧的作品,走進位於桐鄉烏鎮陳莊村的「竹芸工房」,上千件竹編品陳列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有籮筐、畚箕等生活用品,也有插花器、擺件、茶具等工藝品,它們大多出自同一人之手——「竹芸工坊」創始人、85後篾匠錢利淮。
  • 醉心竹編五十多年 福建七旬竹編藝人編出新「花樣」
    18日,記者在70歲的福建省福清市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家中看到了這一幕。陳建德展示編制的竹製品。 葉秋雲 攝一進屋,擺放在沙發上的帶有「花開富貴」「福祿壽喜」等字樣的竹編手工半成品令人眼前一亮。陳建德表示,這幾十年來,他創新探索了「篆體編織法」與「撇字編織法」,可編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字體,將其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很受歡迎。
  • 贛南客家竹編老手藝編出新生活(圖)
    因為竹編手藝好,王周平被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邀請,成為崇義傳統工藝學會竹編手藝人代表之一。 王周平老師傅和張立明探討竹編  「崇義盛產竹子,為了傳承崇義的竹文化,發掘客家竹編手藝,我們經常到各個鄉鎮拜訪民間的竹編老手藝人。」崇義竹文化創客中心負責人張立明告訴記者,崇義每個村莊都有竹編手藝人。
  • 墊江竹編的傳承:手藝人不再為生計而編,學校將竹編引入課堂
    趙向陽5月23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如今,竹編工藝品價格高,並不好賣,但他們會堅持下去。從生活用品變工藝品趙行恩的大石竹編工作室,面積不大,兩側窗戶裝著通透的玻璃,光線敞亮。室內沒怎麼裝修,牆角斑駁,可見房子有些年成了。牆上,掛著一幅幅人物肖像圖,若不仔細看,可能還注意不到,這些人物肖像竟然都是用竹編編出來的。
  • 苗族竹編傳承人
    ,細絲工藝品是有瓷胎竹編,如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文具、竹編字畫等;粗絲是無瓷胎竹編,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的竹編工藝,如果盒、屏風、門帘、扇子、涼蓆 、涼枕 、籮 、筐 、籃 、簍、箕畚等。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人的智慧,使得它以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更加立體的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本期讓我們追隨竹編藝人、竹編匠人、竹編大師的腳步,走進竹編世界,欣賞竹編作品,體驗竹編人生,感受竹編精神。參加工作後,他在教授音樂之餘鑽研編織一些既實用又好看的竹編製品。他虛心向校內外、省內外竹編教師、藝人、專家學習,潛心於竹編藝術的教學與研究。        在日復一日的刻苦鑽研中,張德明逐漸體會到竹編中蘊藏的無限趣味。
  • 80後小夥用共享圖書搭建起社交平臺
    「不安分」的80後小夥唐林波,一個80後小夥,在渝中區兩路口長大,斯文外表的背後,卻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他大三輟學,漂遍北上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從事電商行業十餘年,自己創立公司服務過歐美多個跨境電商公司,其中為美國亞馬遜旗下的輕奢電商SHOPBOP創造的業績傲居亞太區第一。
  • 農村即將消失的3個老手藝,00後幾乎沒見過,都見過的不再年輕!
    農村即將消失的3個老手藝,00後幾乎沒見過,都見過的不再年輕!第一就是現在人們的需求不同了,因為在過去的時候,這些手藝往往跟吃的用的有關係。可實際上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人們想要獲取這些零食之類的東西,已經不需要靠手藝人走街串巷來獲取了。
  • 義烏篾匠樓長流:竹編一夢六十載 指間技藝盼長流
    生於1945年的樓長流是大陳溪後村人,是當地有名的篾匠。樓長流16歲初中畢業後,就跟著師父周雲才在楂林學習竹編工藝。最初,學手藝只是為了謀生。「主要是家裡窮,學這個可以做一些家具、工具,自己家用得上。」樓長流說,在那個年代,竹器取材方便,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久耐用,銷路也不錯。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籃、扁擔、雞籠、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等等。
  • 傳統老手藝——手工扎掃帚,正在遠去的記憶
    隨著時代的變遷,純手工的掃帚現在很少有了,作為一門傳統手藝,做掃帚的人更是越來越少,但在涉城鎮上清涼村王喜廷仍一直堅持著這門老手藝。 現在市面上各種機器制的掃帚多種多樣,手工掃帚的用量銳減,然而王師傅幾十年的老手藝卻總捨不得丟下。對他來說,扎掃帚早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了一種情結,被結結實實地扎在掃帚裡面,絲絲縷縷,抽減不去。即便如今,也常有老主顧登門來買掃帚。
  • 溫州小夥上演真實版憑本事單身,他表示寧願不娶也要把甲蟲養下去
    溫州小夥上演現實版憑本事單身,他表示寧願不娶老婆也要把甲蟲給養下去!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慢慢就滋生出了很多網絡文化,網絡用語,而這些語言中,有一句話就很受大家的歡迎,那就是憑本事單身!可能很多人還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總的來說,就是有了女朋友後,自己卻不懂得珍惜,花樣作死,結果把女朋友氣走的意思!本來一直認為這句話也就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近日卻在現實中真實上演了!而上演著一劇目的主角,就時年二十六歲的溫州小夥黃賽!而我們的「作死」小能手黃塞做了什麼,憑什麼本事讓自己的女友決然而然的離他而去呢?
  • "80後"小夥卜佳青投身愛滋病防治 做民間防艾先行者
    當別人談「艾」色變,避之唯恐不及時,上海「80後」小夥卜佳青卻憑著一腔熱忱投身愛滋病防治,成為上海民間防艾組織的先行者。他創辦了一個自負盈虧的社會組織,叫做「青艾」,這也是國內首家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愛滋病防治領域民間公益組織。
  • 驚了 竹編還可以這樣玩!
    近期,朋友轉發了一條視頻給阿久看,看了之後,阿久真的是驚呆了,怎麼也沒想到竹編還可以這樣玩,居然能用竹編編出二維碼!談到竹編,我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那竹籃子了。竹編這項工藝誕生時期非常早,相傳在人類定居生活後,由於要將剩餘的食物等存放起來,便用斧頭砍一些植物根條,編成籃子,在製作,尋找材料過程中,發現竹子富有韌性,易編織,耐用,便漸漸作為當時製作器皿的主要材料了。
  • 80後小夥化身大自然錄音師
    80後大自然錄音師聲谷杭州小夥「聲谷」白天是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師,晚上有個更奇特的職業:大自然錄音師。他常深入荒郊野嶺,尋找大自然中最純淨的風聲、雨聲、流水聲、鳥叫聲……這些聲音屬於大自然白噪音,對治療失眠十分有益,因而「聲谷」將它們錄製下來發布到網上,為那些有需求的人們提供幫助。
  • DIY手工竹編工藝!
    京都竹細工的優雅世界與其它天然材料不同的是,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植物,大約60天就可以成長到15米的高度,但竹子又是很長壽的植物,大約可以活到60年到120年,因此,竹子的利用,對於環境的破壞非常少,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料。
  • 桐鄉新地標!豐子愷藝術中心概念方案出爐
    2020-11-26 06:13 |共享聯盟桐鄉站
  • 「豐子愷星」點亮「風雅桐鄉」
    這兩組數據,也與豐子愷先生有著奇妙的緣分——1998年11月9日,這天恰逢豐子愷誕辰100周年,而該星國際編號後四位9811,也正與豐子愷的出生年月(1898年11月)完全相符。作為先生的故鄉,桐鄉是豐子愷藝術最好的傳承地,豐子愷元素亦是「風雅桐鄉」的鮮明標識,桐鄉也早與豐子愷互為印記。
  • 一隻蟲子屍體賣1600元,90後小夥用機械讓昆蟲標本重新「活起來」
    「我覺得標本的意義就是能讓它們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再活幾百年。」說這話的是一位90後的年輕小夥,在他手中,那些已經逝去生命的蟲子,成為了一個個精美的昆蟲機械標本。許多珍貴而罕見的昆蟲都可以栩栩如生地再次呈現在大家面前。蘇法強,24歲,浙江麗水人。
  • 新洲小夥養100萬隻蒼蠅圖致富 曾生吃活蛆
    新洲小夥養100萬隻蒼蠅圖致富 曾生吃活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6日 22:57 來源: 來源:楚天都市報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記者劉漢澤)蚊帳內,成群的蒼蠅飛舞;蚊帳外,24歲的新洲小夥柳建軍正微笑著為它們準備食物
  • 瓷胎竹編
    青神竹編採用保護區內的竹原料,筒長節稀、質地柔韌。以特色人文景觀、書法作品、名人畫像為編織重點,在特定的環境中純手工編織。鎖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結物,原料均100%採用天然竹材,經過畫框、綢緞等裝裱方式製作成精美的竹編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