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曾三憶江南,大讚江南美麗風光!我的家鄉安徽貴池也屬於江南地區,我記憶最深的是這第一首!
貴池的山區曾經有靠山吃山的傳統,曾經的貴池清溪鄉和裡山鄉以竹編出名,農耕時代,農閒時、雨天、晚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在編竹籃,然後到城裡去賣,補貼家用。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裡其中之一的安徽貴池涓橋鎮四聯村的竹編故事和精美的竹編製品。
四聯村—以前地屬老清溪鄉,現劃為涓橋鎮境內,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民風淳樸、村內還保留有多處古祠堂,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四聯村有著豐富的皖南山區特有的毛竹和水竹資源,是個有名的竹編之村,每年有數萬個竹籃子,從村民手中編織出來,少數為本村人自用,大部分發往外地出售。好多年前家家戶戶都編竹籃子,熱火朝天,很多家庭都是以編竹籃為生,家中有孩子上學的都靠父母整天在家編織竹籃來獲得學雜費!
先來幾張四聯村的美景
某個休息日的下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獨自一人驅車趕回老家四聯村,拜訪了村裡幾位竹編手藝精湛的老長輩,在徵得他們同意的情況下,將竹籃編織的整個流程用鏡頭記錄了下來,現將四聯村傳統竹編手工藝展示如下:還是先來幾張成品圖更直觀的看一下。
接下來向大家展示四聯村傳統竹編手工藝的詳細流程。一、每年臘月傳統手藝人都會從山上砍回水竹和毛竹回家備存,留著來年編制竹籃使用,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不明年再砍,要在臘月這麼冷的天山上砍竹子呢?經過了解,臘月的竹子經過寒冷更經久耐用,春天的竹子由於需要供給竹筍更多營養,導致春竹營養流失,不耐用,還易生粉蟲。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多少豐富的經驗!
二、砍回來的竹子需要剖成不同樣式的篾條,用於編織過程中的各種工序。三、篾條準備好後,開始編織竹籃的底部,俗稱「起底」,底起得緊,起得密竹籃子才好看,才結實耐用,就像建築過程中的打基地一樣。
四、籃底編制完成後需要給籃底來四個竹條加固件,再開始編織籃體。比較耗時的一步,方伯伯一刻不歇,花了四十多分鐘才將籃體編好,編的同時,還整理籃身,力求竹籃規整。五、籃體編織到一定高度後結束,繼續下一步,扯口!這是大媽的絕活,就是將多餘的篾條通過扯、扭、折、插等步驟將籃口扯平。 六、籃體粗胚完成後,又交到了方伯伯手裡,還是很重要的一步,給籃體上框框,再用篾條鎖口,相當於給竹籃定型了!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得有竅門,才能將竹籃做的方正,美觀!一般人想學也學不好。
七、鎖口完成後,竹籃又交到大媽手裡開始編提手,竹籃提手要求編的對稱,緊密才結實。先編中間一根,再兩邊圍繞中間一根編成三股交織的提手。大媽也是這方面巧手,編的緊緻結實!
八、竹籃提手編好後,還要在竹籃底部用青篾絞兩層,防止籃底磨損,更經久耐用,這一步完成後就是一個完整的竹籃啦,看多漂亮,端正、大方!
別看竹籃不大,編起來還相當耗時間,前面的上山砍竹子沒有拍下來,其過程是很辛苦的,老年人上山時刻都有一些小危險!另竹子砍回家後,剖篾也很費時,先將竹子剖成寬度差不多的竹條,再將每根竹條青黃分開!篾條有起底用的,圍籃體用的、鎖口用的、編提手用的、絞底用的等等! 從起底到竹籃完成,中間不停歇歷時近2個小時!!而且編織的過程中還相當磨手,很多常年編竹籃的人,雙手都是老繭和口子,到了天冷的季節還會凍開裂,很痛!今天也沒有刻意去拍他們的雙手! 由於塑料製品的盛行,傳統竹籃行業被逐漸逼到角落裡,很多農民朋友也只有在閒時或下雨天不得出去做工,才在家裡編編竹籃子。手腳快的人一天編不到五個竹籃子,而竹籃子目前待人上門收也才十元不到,一天忙到晚還不到五十多元。許多身體還好的人都願意出去做小工了,一天就一百多!所以現在願意在家編竹籃的人越來越少了,十年以後買不到竹籃子的情況還真不是開玩笑說說。 在此即希望於人們能加強環保意識,畢竟竹籃子是天然竹編的,環保無毒,經久耐用,比塑料好!當前白色汙染確實太嚴重了,更希望國家的環保限塑令能夠再強一點,給傳統手工竹籃一個發揮它的用武之地,勞動人民的價值能夠更好的體現!
經本人多方尋訪,找到了以前做竹椅子很好的老師傅,不過老師傅已經70多歲了,眼睛也看不太清楚,早已歇手不幹了!得知我最近在做一些事情,他願意專門為我做兩把家用竹椅,也算給我以後留個古董了!僅供大家賞析!
這把送給我的女兒,希望她以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一把送給我的女兒,希望她以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一把送給我:無限風光在險峰!希望能夠突破自我,勇於創造、敢於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