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凡承古逸
尷尬的對話時常會遇到,但是有一種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完全不是在對話,更像是在自述,這份尬聊,很多時候會懷疑人生!
傳統手工竹編作為商品屬性,自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人群並與之交流溝通,完全了解竹編行業的人很少,因為中國的竹編種類太過多樣,編制地區太過分散。要想了解得透徹一點,則是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走訪和思考的,沒落的竹編行業,遊走並專一了解這一塊的人,極少。也因此導致對於傳統竹編,很多人都是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者壓根沒聽說過。
覺得漂亮,所以想要,但為什麼漂亮,漂亮的後面付出的是什麼?這很多人不會去思考,也不會朝那方面想。如若在竹編的商業活動中能夠遇到理解竹編並理解竹編行業從業人的不容易的人,那可真是知音,相見恨晚啊!
於理解對立的則是,看見什麼都喜歡,但又覺得什麼都是貴了!以為是行業資深人士,稍加測試,完全就一門外人,感覺貴的原因就是比起同類塑料製品,貴了! 咱不拿其他物品對比,就拿竹編同類對比,以做工、細節、材質、上手質感等等解說,但是得到的回覆大約是:「我看都一樣,我看都差不多」,在此時,會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自己苦苦追求的品質完全沒意義。
情景大概如下:
顧客:老闆,你這竹編怎麼賣?
老闆:這個100元
顧客:那麼貴啊,便宜點!我大老遠特意來你這買,算我便宜點?
老闆:那算90吧!
顧客:10元,我多拿兩個。
老闆:10元,你在和我開玩笑吧
顧客:我就是喜歡實用的,10元,已經差不多了,我買塑料的只要4元呢!
老闆:做不了,你再看看其他的吧
顧客:那些不好看,我就看中這個了
老闆:這做工好,價格肯定要貴咯
顧客:這個也不覺得,我就是拿起來不那麼刺手,用起來也比較舒服,就喜歡這個,再說,這個和那個看起來都一樣的,有什麼區別嗎!
老闆:此處省略幾百字,對兩款之間的差異進行解說。
顧客:沒那麼玄乎,我是農村的,我家周圍有很多竹子,對這些東西,經常用,太了解了,你就別在這哄我了,我是真心想買,給便宜點了。
老闆:做不了,不議價,如果覺得不合適,那就再考慮一下。
……
傳統竹編行業,從來不是暴利行業,竹編製品不是塑料製品能比擬的,竹編製作可能大部分在農村編織,但並不代表農村人都能真正了解竹編,竹子資源和竹編手藝不是成正比的。所以,和這類客戶交談,除了影響自己的心情,就剩下想趕人的衝動。如若在某些時候 ,與人交易,突然別人就冷落你,那不是人家高傲,而是自己被別人歸類為不可理喻的那部分人,交易不再是相互共贏,而是明顯可預見性的麻煩。
為了防止自己對不熟悉的行業陷入「看起來都一樣」的窘境,任何事得理性分析和對待,還有就是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讓對方「有利可圖」,不然,處處裝大爺,時時充磚家,在真正行家面前就是一個玩笑。不懂,問,不丟人,不懂,聽,不丟人,還得與時俱進,不然都是以自己以為的作為標準,那真的路難行。
傳統竹編的價值核心不是竹子多少,而是手工的技術水平,大小論價格,是一般人經常的慣性思維,但在手工竹編慢慢朝著精細化改變,那麼,看價值,就不能簡單看大小了。看起來差不多的背後,價格的高低落差是有原因的,不懂大可詢問了解一番,別忙著懟回去,也別忙著挖苦。竹編裡的技藝講解,很是有趣,值得了解一番。
看起來都一樣,這也是為人處世之道,有人能知己遍天下,而有的則是見一個得罪一個,這其中簡單來說就是尊重、理解、換位思考和共贏幾個字,學好這幾個字,能避免自己成為那個「對牛彈琴」中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