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茱萸山街道辦事處有個土盆村,五代傳承非遺制陶手藝的張開業,守著祖傳的兩座老窯,憑著自己的制陶手藝,每年能燒制和銷售兩萬多個陶盆。一年下來,雖說土裡來火裡去很辛苦,但張家五代人堅守制陶工藝,不僅為徐州留下這處火與土的歷史文化遺存,一年下來的毛利也能在20萬元左右,讓這個大家庭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五代傳承非遺制陶
古老的土盆村背靠景山,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即不老河。
出生於1981年的張開業,從兒童時代就深受祖、父輩的薰陶,特別喜愛這泥土與火的技藝,高中畢業後,就自己動手做土陶,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人家都叫他「土盆張」。
張開業給小山子小學師生傳授非遺制陶技藝
張開業的高祖張在根、曾祖張傳發,今年90多歲的祖父張廣田、父親張永千,他們這一支傳承手工制陶有據可查的,已經歷經五世。張開業傳承了祖輩手工制陶技藝,生產陶盆、陶缸、陶罐等,一直沒有放棄的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村裡還有張家的兩座老窯,已有百餘年歷史。
張家製作的土陶器,具有透氣性好、不洇水、耐鹽鹼等特點,據說,以前窮的時候,土盆村生產的土盆都能當鍋用。老年人說,土盆村燒的罐子、盆用東西一敲,能發出「噹噹」的像銅器一樣的金屬聲,所以附近村的人都叫它「銅盆」。
「我爺爺說,土盆村最興盛的時候有28口窯屋、十幾座窯,一天能出3000多件產品。每一口窯屋都有3個人各負其責,在外還有拉土的、買燃料、賣貨的……」張開業說,那時候物資匱乏,土陶製品在農村很受歡迎,挑水的罐子、盛糧食盛面的大缸,洗臉、和面的盆用的都是它。十裡八鄉的到土盆村拉點土陶到外面就能換錢。
現場製作,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傳統制陶技藝
為了發揚傳統並創新,張開業走出徐州拜專家學者為師,汲取宜興紫砂陶製作的精華,研製了花盆、花瓶、花壇、金魚缸等生活用品,另外用掛釉技藝製作工藝品,複製漢代陶俑、壎,用白(陶)土燒制日式陶杯和紫砂茶壺、筆筒、寶葫蘆,還創新開發了人物、動物雕刻工藝品。2008年,土盆張陶土罐燒制技藝,被徐州市評為非遺項目。如今,張開業的兒子也已經在學習傳統的制陶技藝了。
在張開業的制陶作坊和陳列室,看到那些樸實無華,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精美土陶,大家都發出由衷的讚嘆。確實,經過多年錘鍊,張開業夫婦燒制的非遺土陶產品已經有了相當的成熟度,深受海內外客戶的青睞。
要讓泥土之香長留
「低頭看爐火,抬頭望孤星,寒窯陶匠頂烈風,夜深人靜聽水聲,天寒肚飢盼精品,抱得精品兩袖風!」張開業感嘆道,世上三大苦的行業是燒窯、打鐵、磨豆腐。聽他介紹完制陶的整個步驟,才能了解這個行業的辛苦。
做土陶的工藝步驟首先是選土、曬土,第二步是泡泥,第三步是踩泥,第四步是揉泥,第五步做盆,雙手要在託盤旋轉時不斷為陶盆「塑形」。做好的陶器坯子經過晾乾透以後,開始裝窯,準備燒制。「過去,裝好窯後還要祭拜窯神。點火也有講究,最初,是小火燻潮氣,燒幾個小時之後火慢慢放大。」
用土陶匠人的行話說:窯燒生了,怨「頭匠人」的眼;坯子壞了,怨「二匠人」懶;打下手的啥事都無關。張開業介紹說,因為燒窯是「頭匠人」與「二匠人」的活,打下手的負責運燃料,經過一天一夜的火煉,一窯才能燒好。
隨著近年來搪瓷、不鏽鋼等用品的出現,土盆村很多陶瓷藝人紛紛改行,因為儘管手工燒窯很辛苦,一年忙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也正因為其他陶瓷藝人的改行,讓張開業看到了商機,他不僅堅守該村也是徐州最後兩座土窯爐火,還利用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推介自己的產品。
張開業在大運河文旅博覽會上推介土陶產品
今年9月5日,張開業還參加了在淮安舉辦的第二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他的產品和徐州剪紙、香包、邳州農民畫和草橋柳編,成了搶手貨。
如今,一年忙下來,張開業一家三代可以燒制賣出兩萬多個土盆,張開業表示:「整天與泥巴打交道,雖然苦點,賺不了太多錢,但值得,我要把這門技藝堅守下去。」說起土陶的未來,張開業也躊躇滿志,他還準備去學些雕刻方面的手藝,哪怕嘗盡艱辛,也要讓泥土之香長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