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五代人堅守制陶工藝 老手藝鋪就致富之路

2020-11-23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在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茱萸山街道辦事處有個土盆村,五代傳承非遺制陶手藝的張開業,守著祖傳的兩座老窯,憑著自己的制陶手藝,每年能燒制和銷售兩萬多個陶盆。一年下來,雖說土裡來火裡去很辛苦,但張家五代人堅守制陶工藝,不僅為徐州留下這處火與土的歷史文化遺存,一年下來的毛利也能在20萬元左右,讓這個大家庭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五代傳承非遺制陶

  古老的土盆村背靠景山,坐北朝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即不老河。

  出生於1981年的張開業,從兒童時代就深受祖、父輩的薰陶,特別喜愛這泥土與火的技藝,高中畢業後,就自己動手做土陶,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人家都叫他「土盆張」。

張開業給小山子小學師生傳授非遺制陶技藝

  張開業的高祖張在根、曾祖張傳發,今年90多歲的祖父張廣田、父親張永千,他們這一支傳承手工制陶有據可查的,已經歷經五世。張開業傳承了祖輩手工制陶技藝,生產陶盆、陶缸、陶罐等,一直沒有放棄的手工制陶技藝,被列入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村裡還有張家的兩座老窯,已有百餘年歷史。

  張家製作的土陶器,具有透氣性好、不洇水、耐鹽鹼等特點,據說,以前窮的時候,土盆村生產的土盆都能當鍋用。老年人說,土盆村燒的罐子、盆用東西一敲,能發出「噹噹」的像銅器一樣的金屬聲,所以附近村的人都叫它「銅盆」。

  「我爺爺說,土盆村最興盛的時候有28口窯屋、十幾座窯,一天能出3000多件產品。每一口窯屋都有3個人各負其責,在外還有拉土的、買燃料、賣貨的……」張開業說,那時候物資匱乏,土陶製品在農村很受歡迎,挑水的罐子、盛糧食盛面的大缸,洗臉、和面的盆用的都是它。十裡八鄉的到土盆村拉點土陶到外面就能換錢。

現場製作,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傳統制陶技藝

  為了發揚傳統並創新,張開業走出徐州拜專家學者為師,汲取宜興紫砂陶製作的精華,研製了花盆、花瓶、花壇、金魚缸等生活用品,另外用掛釉技藝製作工藝品,複製漢代陶俑、壎,用白(陶)土燒制日式陶杯和紫砂茶壺、筆筒、寶葫蘆,還創新開發了人物、動物雕刻工藝品。2008年,土盆張陶土罐燒制技藝,被徐州市評為非遺項目。如今,張開業的兒子也已經在學習傳統的制陶技藝了。

  在張開業的制陶作坊和陳列室,看到那些樸實無華,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精美土陶,大家都發出由衷的讚嘆。確實,經過多年錘鍊,張開業夫婦燒制的非遺土陶產品已經有了相當的成熟度,深受海內外客戶的青睞。

  要讓泥土之香長留

  「低頭看爐火,抬頭望孤星,寒窯陶匠頂烈風,夜深人靜聽水聲,天寒肚飢盼精品,抱得精品兩袖風!」張開業感嘆道,世上三大苦的行業是燒窯、打鐵、磨豆腐。聽他介紹完制陶的整個步驟,才能了解這個行業的辛苦。

  做土陶的工藝步驟首先是選土、曬土,第二步是泡泥,第三步是踩泥,第四步是揉泥,第五步做盆,雙手要在託盤旋轉時不斷為陶盆「塑形」。做好的陶器坯子經過晾乾透以後,開始裝窯,準備燒制。「過去,裝好窯後還要祭拜窯神。點火也有講究,最初,是小火燻潮氣,燒幾個小時之後火慢慢放大。」

  用土陶匠人的行話說:窯燒生了,怨「頭匠人」的眼;坯子壞了,怨「二匠人」懶;打下手的啥事都無關。張開業介紹說,因為燒窯是「頭匠人」與「二匠人」的活,打下手的負責運燃料,經過一天一夜的火煉,一窯才能燒好。

  隨著近年來搪瓷、不鏽鋼等用品的出現,土盆村很多陶瓷藝人紛紛改行,因為儘管手工燒窯很辛苦,一年忙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也正因為其他陶瓷藝人的改行,讓張開業看到了商機,他不僅堅守該村也是徐州最後兩座土窯爐火,還利用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推介自己的產品。

張開業在大運河文旅博覽會上推介土陶產品

  今年9月5日,張開業還參加了在淮安舉辦的第二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他的產品和徐州剪紙、香包、邳州農民畫和草橋柳編,成了搶手貨。

  如今,一年忙下來,張開業一家三代可以燒制賣出兩萬多個土盆,張開業表示:「整天與泥巴打交道,雖然苦點,賺不了太多錢,但值得,我要把這門技藝堅守下去。」說起土陶的未來,張開業也躊躇滿志,他還準備去學些雕刻方面的手藝,哪怕嘗盡艱辛,也要讓泥土之香長留。

相關焦點

  • 江蘇海安:玫瑰花鋪就農民致富「芬芳之路」
    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玫瑰種植為主打的休閒觀光農業,這裡的玫瑰花銷往全國各地,鋪就了農民致富的「芬芳之路」。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玫瑰種植為主打的休閒觀光農業,這裡的玫瑰花銷往全國各地,鋪就了農民致富的「芬芳之路」。
  • 堅守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
    叮噹,叮噹…… 他堅守了41年  石龍白鐵工匠洪逸民希望將手藝傳承下去然而,儘管在打白鐵被視為夕陽行業的當下,古鎮石龍依然有人堅守著這傳統的老行當,讓這老手藝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街頭難覓的「老行當」  在石龍中山西路騎樓街的南面,有一間經營多年的白鐵店。還未走近,便聽到店裡時不時傳出「叮叮噹噹、叮叮噹噹」的敲打聲。
  • 濰坊手工扎制鳥籠尋找傳承人 盼手藝不失傳
    籠養鳥由來已久,鳥籠製作工藝世代相傳。昌樂縣壽陽山旅遊度假區姜家坊子村以前有不少人製作鳥籠,如今只剩下74歲的崔興昌老人在獨自守護這門手藝。
  • 陳海昌:從「手藝」到「守藝」 一生只為一桿秤
    在江西省黎川縣老街人民路旁,有一家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秤店,店裡掛滿了各種大大小小、精緻的木桿秤。店主人叫陳海昌,今年67歲,從15歲起跟父親學藝起,至今已有52年的釘秤經歷。隨著電子秤的普及,老秤越來越不好賣,但陳海昌依然堅守在店裡,傳承著這門行將消失的傳統老手藝。
  • 榮昌安陶:從泡菜罈子到「收藏寶貝」
    據介紹,這樣看似簡單的拉坯,卻是製作工序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除了要有嫻熟的拉坯經驗,更要耐心細緻,「最考究手藝」。【解說】「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是對榮昌安陶的描述,重慶的榮昌安陶又稱「榮昌陶」,與雲南建水陶,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陶。榮昌陶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明清時期聞名於世,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 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自然遺產日」,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寶,每一項「非遺」手藝都歷經歲月滄桑。為你盤點那些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龍泉窯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汝、定、鈞等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陝西鳳翔縣:探秘會「呼吸」的酒海 老手藝有大乾坤
    原標題:鳳翔:老手藝有大乾坤 ——探秘會「呼吸」的酒海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演繹出許多故事。鳳翔縣柳林鎮自古盛產美酒。獨具風格的中國鳳香型美酒贏得了三千年的無上榮耀,它獨特的釀造工藝、貯存工藝、勾兌工藝,共同構成了其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 「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如今,在「千年藥鄉」宕昌縣,許多像劉海霞一樣的群眾,在富民政策指引下,用辛勤勞動託起致富的夢想。【來源:每日甘肅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八閩千姿:30年堅守古窯邊 千年瓷都德化窯火不斷
    幾十年的燒窯經驗,讓老馮對火候的把握十分敏銳 王雙季 攝   中新網德化4月8日電 題:30年堅守古窯邊 千年瓷都德化窯火不斷  作者 王雙季 寇婉瓊 林永傳  「我在月記窯燒了一輩子瓷啦。」
  • 地方傳統手藝魚燈籠,業者堅守百年,讓年味更濃
    成元安家中正在使用的魚型印版見證了成員安一家祖輩對老傳統製作的堅守。「這個印版是一種特殊的木材,木質硬、不吸色。原來這塊印版很厚,隨著一代代人的使用,印版被抹平後再重刻,一直沿用到至今。」成元安說。「照毛蟲、照毛蟲,照的毛蟲害腚痛,針錐扎,麻線縫,看你腚疼不腚疼。」山東日照等周邊,每年元宵節,都有打燈籠的習俗,80後以前的人都會有打著魚燈籠念順口溜的記憶。
  • 古代制陶工程技術的含義、影響及研究目標
    研究古代制陶工程技術史的目標是創建中國特色制陶技術考古學。  具體地說,古代制陶技術包括原料的製備工藝、坯體的成型工藝、坯體的修整工藝、坯體的裝飾工藝、陶器的燒制工藝、陶器燒制後的裝飾工藝等。紅燒土房屋建築技術當中有若干工藝是從制陶技術中移用過來的,具體表現如下:一部分紅燒土房屋構件以生稻殼和稻草截段作為羼和料,起筋骨拉力作用,這種原料製備工藝是從夾炭陶的原料製備工藝中移用過來的(不同點在於:夾炭陶是以炭化稻殼作為羼和料)。有些房屋在屋內(牆壁)的抹面上粉刷黃泥漿,這種粉刷牆壁的工藝是從陶器上塗刷紅陶衣的工藝中移用過來的(不同點在於:紅陶衣的含鐵量高於黃泥漿)。
  • 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堅守傳承手工製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實習生 朱雷通 如今傳統磚雕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但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仍堅守傳承手工製作,堅持手工刻制四合院,樓臺寺廟等古建築。現在磚雕不像過去,家家蓋房都請磚雕匠來刻制裝點住宅,而現在很多防古建築都是成品定製的了。
  •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樅陽周刊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國內統一刊號: 好政策鋪就致富路 路過G347樅陽段相國大橋,遠遠就能看見路邊豎立的指示牌  致富後的錢葉平「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決心回饋鄉鄰,擴大規模後的草莓種植園,錢葉平夫妻倆忙不過來,於是他把村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吸納了過來,忙時幫助他打理草莓採摘園,草莓開園採摘的季節,一天能安排周邊群眾就業10餘人,錢葉平的草莓園為全家帶來穩定收入的同時,也成為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的「甜蜜園」。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堅守手藝人的虔誠19日,「佛山黎家獅」微信公眾號發出訃告稱,終生致力於佛山獅頭扎作傳承和發展的黎偉先生於18日下午在佛山病逝。得知消息的佛山文化界無不為之扼腕嘆息:「又走了一位大師。」佛山非遺中心主任關宏心情非常沉重,她說,「這是佛山非遺傳承極大的損失。」黎偉是帶著一生的手藝離世的。
  • 南京高淳:拓展螃蟹產業鏈 鋪就特色致富路
    創新無止境,鋪就「致富路」除了個人增收,孔祥華還將村民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組建和豐園生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蟹農提供水產養殖、水質處理、電商銷售等技術指導。據悉,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員105戶,水產面積達3960餘畝。
  • 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三代制燈人的堅守 跨越百年有餘
    在同安古街松柏林街123號,有一盞「燈」就一直亮著――那裡有三代制燈人的堅守,跨越百年有餘。近日,記者走進同安古街,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  普通小燈籠20分鐘做一個,製作一對大龍虎燈要三天  要走上松柏林街123號二樓,只能通過僅容一人上下的木製樓梯。
  • 巧家紅山:小小蠟蟲「引客入鄉」鋪就致富路
    今年,紅山鄉蠟蟲產業又喜獲豐收,來自湖南、四川、貴州的「蟲客」都不約而同地來紅山收購蠟蟲,小小蠟蟲「引客入鄉」,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當地老百姓鋪就了致富路。「蠟蟲是我們增收致富的『寶貝蟲』,『蟲客』都說我們這裡的蠟蟲質量好,今年賣出了每市斤120元的最高價。我家今年的產量有90多斤,全部都是以每市斤110元出售的,光這項收入就有1萬元左右。加上花椒、務工及其它收入,現在我家已經脫貧了,相信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專家的指導下,明年的收入一定比今年高,我們致富奔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美滿。」
  • 標本唐:一家五代人建設武大動物標本館
    荊楚網(楚天都市報)(記者餘彬 通訊員楊凱軍)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標本館館長唐兆子,一家五代人,經過近百年研究,為建立全國最大的動物標本館之一——武大動物標本館,竭盡心血。他們製作的動物標本,技藝精湛、栩栩如生,幾乎已壟斷了國內標本業。
  • 吉林輝南縣輝發城鎮富強村劉闖:君子蘭鋪就小康路
    他幹事有熱情、善鑽研,執著於君子蘭種植業,帶著父老鄉親一道闖出了一條君子蘭鋪就的康莊大道。他就是鴻通綠植花卉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闖。今年35歲的劉闖是吉林省輝南縣輝發城鎮富強村村民,2016年,他自籌資金先後投資30餘萬元建起了第一棟花窖,搞起了試驗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