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千姿:30年堅守古窯邊 千年瓷都德化窯火不斷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八閩千姿:30年堅守古窯邊 千年瓷都德化窯火不斷

幾十年的燒窯經驗,讓老馮對火候的把握十分敏銳 王雙季 攝

  中新網德化4月8日電 題:30年堅守古窯邊 千年瓷都德化窯火不斷

  作者 王雙季 寇婉瓊 林永傳

  「我在月記窯燒了一輩子瓷啦。」8日,今年60歲的馮清芳一邊在窯爐口添著柴火,一邊自豪地對記者說道。  

  在千年瓷都福建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古老的龍窯薪火已經傳遞了400多年,生生不息,產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茶壺、陶罐,也哺育了聞名中外的德化瓷。

  馮清芳19歲就在月記窯開始學做瓷、燒瓷。 上世紀80年代初,月記窯由蔡徑村集體所有轉為承包製。他承包了月記窯後開始生產茶壺,全部銷往廣東。馮清芳介紹說,到現在還一直在生產的茶壺叫2號柿形壺,這個樣品還是當年馮清芳到廣東拿回的。

  30年的質樸堅守,30年的窯火錘鍊,老馮燒制瓷器的技術已臻爐火純青。

  做缽、制坯、上釉、裝窯、燒火、出窯、選瓷、包裝……日復一日,老馮帶領著20多號人,延續著古龍窯的薪火。德化目前仍會做陶土缽的陳國岑也在這裡幫忙,他做的土缽可以反覆進窯燒10多次。把做好的瓷器坯放入陶缽前,需要在缽里舖上一層稻草殼燒的灰,以防粘連。

  整條龍窯共有33階梯,長約33米,有7個門,可供裝窯、出窯之用。窯身兩邊各分布著33個窯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靠著柴火,窯爐可燒至1370℃高溫,遠古時代遠銷海內外的高溫德化瓷就從這裡新鮮出爐。

  燒制是制瓷工藝中一道很關鍵的工序,過程十分考驗耐心。馮清芳介紹說,柴火從下往上燒,第一個窯目的柴火要持續燒2個小時,平均每20—25分鐘後,才點燃下一個窯目的柴火。約燒制27個小時、吃下4萬多斤木材後,窯裡的瓷器便「熟」了。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多一把柴火進去,陶缽就會「倒掉」,瓷器就燒壞了。所以火候的把握很關鍵。老馮完全憑著長期的燒瓷經驗。他說,燒到炭火變白,瓷器就差不多「熟」了。擺在窯裡的瓷器,上面的瓷器熟得快,下面的瓷器熟得慢,炭火變白後,還需再用小火慢慢燒下面的瓷器。

  一窯可以燒1.6萬個茶壺,每個月可燒三窯。出窯後,老馮常常親自檢驗一些成品的質量,由此判斷整窯瓷器質量的大概水平。

  「德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不用木材燒制陶瓷了,改為用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燒瓷,我燒瓷用的柴火全是收購的廢舊木料。」馮清芳說,他的堅守,是因為月記窯是目前僅存的保存完好、最為久遠的龍窯,可以說是龍窯的活化石,研究中國古法燒制柴窯的必選之地。據了解,明清時期,龍窯是興盛一時的名窯。

  德化,作為千年古瓷都,龍窯也曾一度盛行。上世紀80年代,德化仍保存有200多條龍窯,後來隨著 「以電代柴」的推進,龍窯逐漸退出德化陶瓷產業的舞臺。

  如今,老馮30多歲的兒子也加入這個團隊,成為老馮的得力幫手。古龍窯的窯火,就這樣再一次傳到下一代人手中。(完)

相關焦點

  • 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民宿上新,如程任享卡會員現可預訂
    陶瓷藝術是景德鎮永恆的主題,但說起三寶村,很多人最早是在紀錄片北緯30°《遠方的家》裡「古窯新風」所得知,並深深喜歡上了這個沾滿原汁原味藝術氣息的村子。澳大利亞陶藝家兼作家凱文曾說:「在我去中國之前,我希望發現中國;當離開三寶,我發現了我自己。」它也不僅僅是某個陶藝家的理想國,更是大部分藝術家心中的烏託邦,還有人曾給它命名為「面向世界的歡場」。
  • 南村還有一座兩千年古窯,生產的瓷器曾遠銷海外!
    沙邊窯遺址是北宋一處規模較大的民窯工場。窯址分布在一片佔地約8萬平方米的丘陵地裡,1990年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番禺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進行發掘,該窯在發掘工作完成後被整體搬遷至番禺博物館內保存。
  • 窯火千秋-新華每日電訊
    在這條翠樹掩映的山谷和這座窯火千年不熄的城市,範平是眾多懷揣夢想的陶瓷藝術家之一。  範平們風塵僕僕的身影之後,是一座城市光陰流轉的往昔風華。景德鎮的誕生  儘管早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平凡日用品,但有關陶瓷的起源,至今仍然難以稽考。
  • 丙丁柴窯,千年窯火永相傳
    70年後的同一天,景德鎮迎來了又一件大事:建於景德鎮浮梁縣前程村的丙丁柴窯正式點火!丙丁之火相合,寓意陰陽相濟,靈氣共生,萬物皆寧。窯房是窯爐的庇護,滿足並優化了裝窯、燒窯、開窯整個流程的人性化空間需求。窯房的功能區按生產流程、參觀體驗動線劃分。生產動線集中在底層,包括窯爐前平臺區及樓梯兩側的臺階,主要在滿窯、燒窯及開窯期間使用,可以上釉、裝匣、滿窯、堆松材、點火、開窯等。底層兩側靠外窗的房間為上釉、裝匣、磨把、匣缽和瓷器儲藏等日常工作區域。滿窯、燒窯和開窯時有30多位窯工在現場工作,夜以繼日。
  • 三條公路建成出行更便捷 德化一批重點項目集中開竣工
    陶瓷會展中心施工現場 臺海網1月7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1月6日,德化舉行2020年第四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竣工活動,涉及項目9個,涵蓋製造業、
  • 千年窯火今更旺——走進長沙望城彩陶源村
    本報記者郭立亮通訊員周玲旭攝影報導千年窯火今更旺——走進長沙市望城區丁字鎮彩陶源村本報記者 楊柳青 易博文 王文隆 通訊員 封雨彩陶源村位於長沙市望城區丁字鎮的最北端,湘江之濱。全村855戶,3458人,面積8.8平方公裡,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
  • 德化所有人:接到這個電話別急著掛斷,請您代表德化人民耐心回答!
    厝邊朋友們注意啦~~!!在接聽電話訪問時,請大家耐心、正確地回答相關問題,為咱德化移風易俗工作點讚!您的「滿意「,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褒獎和肯定,更是我們工作不斷進步的動力。
  • 這是,太空視角下的德化
    太空視角下的德化其中德化城區頗為耀眼瓷都大道、南三環依稀可見整座城市宛若一顆「閩中明珠」| 風過留影當燈光亮起德化的魅力更加顯露無疑從街頭到巷尾得天獨厚的物產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是「世界瓷都」NASA官網、風過留影、德化市政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 德化三班將出讓2幅地塊,位於月記窯文化創意產業園
    本次擬掛牌的地塊分別為G2020-13號和G2020-14號地塊,2幅地塊均位於德化縣月記窯文化創意產業園,且都為零售商業用地。其中G2020-13號地塊面積12441.97平方米 ,出讓年限40年。主要規劃指標要求包括:容積率大於或等於0並且小於或等於1.5,建築密度小於或等於40% ,綠化率大於或等於30%,建築限高小於或等於20米。
  • 千年瓷都的輕風丨在他們手裡,瓷器成潮品
    但在千年瓷都景德鎮,青年創客們用最平常的泥與火,打造出一件件新潮的飾品。 走進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的「凡華造物」陶瓷飾品工作室,翠綠的「葫蘆」、鮮紅的「柿子」、金黃的「桂花」、多彩的「祥雲」在明亮的燈光照耀下更顯精緻。「飾品的造型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設計,用泥土燒制而成的。」31歲的工作室負責人周雄昊說。
  • 世界上最薄的陶瓷杯在德化誕生!杯壁僅0.5毫米!
    4月22日, 「世界最薄陶瓷杯」 世界紀錄認證儀式在德化縣祥窯陶瓷研究所舉行。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很難想像,30年前,這裡曾寸草不生,荒無人煙。這一切的改變,離不開一個普通的名字——殷玉珍。嫁到沙漠深處的姑娘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陝西省靖邊縣的一個小村莊,在家裡7個孩子中排行老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30年來,殷玉珍平均每年種植楊樹3萬多株、沙柳20多萬穴,楊柴、紫穗槐40多萬株。在不停歇的造林實踐中,她不斷探索著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沙地水太深,打井要120多米。我們主要是根據氣候變化,比如當年冬天的降雪量來判斷來年春天的氣候,提前安排栽種多少數量的樹。
  • 千年古鎮:德國的景德鎮,參觀展覽還能租借中文講解器!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第一反應還是景德鎮,這個素有「瓷都」之城。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 瓷都青年創客讓瓷器變「潮」
    新華社南昌12月16日電 題:瓷都青年創客讓瓷器變「潮」新華社記者姚子云、郭傑文一提到瓷器,很多人想到的是盆碟碗盞或者是瓶罐杯盤。但在千年瓷都景德鎮,青年創客們用最平常的泥與火,打造出一件件新潮的飾品。
  • 福建德化首座火車站緊張施工,鋪軌工程全面展開,結束百年沒有鐵路...
    福建泉州德化火車站外圍 主體部分 今天我們將要前往的地方非常的特殊,它就是我的家鄉:福建泉州德化,全長約28.5千米,預計總投資28.3億元,建設工期4.5年,在蓋德鎮蓋德村設德化站,在美湖鎮設洋田會讓站。
  • 行走中原丨內鄉窯,那飄進歷史的十裡煙嵐
    ◎石堂山下探古窯  自內鄉縣城驅車西南行25公裡,是山乍嶇鎮石堂山。石堂山腳下白楊村大窯店自然村,就是內鄉窯址所在地了。  石堂山風景優美,周圍淺山區林木茂密,又分布著儲量豐富的石灰石、高嶺土、雞窩煤礦等制瓷、燒瓷原料,加上前河的豐沛水源,為內鄉窯燒造,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