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玉珍介紹在沙地上植樹的經驗。
金秋時節,走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高大挺拔的楊樹、隨風擺動的旱柳、蔥綠敦狀的沙柳、爭奇鬥豔的楊柴……一個滿目清幽、生機勃勃的生態莊園映入眼帘。很難想像,30年前,這裡曾寸草不生,荒無人煙。
這一切的改變,離不開一個普通的名字——殷玉珍。
嫁到沙漠深處的姑娘
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陝西省靖邊縣的一個小村莊,在家裡7個孩子中排行老五。她從小就幫家人做家務,沒有上過一天學,但這並不影響身邊的小夥伴對她的評價——很有想法,將來會有大出息。
在殷玉珍19歲那年,父親將她許配給了毛烏素沙地中一個貧窮的男人——白萬祥。她聽從父母之命,一匹土灰色的馬馱著這個19歲的姑娘走到了沙地深處。
毛烏素沙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沙地之一,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面積達4.22萬平方公裡。「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當年毛烏素沙地的真實寫照。而殷玉珍的家,就在毛烏素沙地腹地、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一個叫做井背塘的地方。
▲ 殷玉珍和丈夫當年結婚時居住的房子。(受訪者供圖)
她清楚地記得:「剛嫁過去的時候,住的是地窯,地上鋪的是柴草枯枝,需要貓著腰才能進去,睡覺時必須蜷縮著身體。」新家周圍黃沙漫漫,一眼望不到邊際,可怕的沙塵暴時常侵襲他們的住所,惡劣的環境讓這裡人跡罕至。
殷玉珍不甘心就這樣生活下去,她暗暗發誓:「寧肯種樹累死,也不叫沙欺負死。」於是,她咬牙賣掉了家裡最值錢的財產——一隻瘸腿的母羊和剛產下的羊羔,換回600多顆樹苗,漫漫治沙植樹之路從此開始。
不毛之地變綠洲
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
可事情遠沒有她想像得簡單:好不容易栽下的樹苗,一陣大風吹過,就幾乎被拔起埋在沙地裡。種了埋,埋了種,歷經了冬寒春旱之後,栽種的600多棵樹,只活了10多棵。
但就是這10多棵樹,讓不服輸的殷玉珍看到了希望。為了獲得更多樹苗,她和丈夫到外面打工,給人家蓋房、掏糞、幹農活,打工的報酬他們只要樹苗。
▲ 當年殷玉珍將樹苗背到沙漠。(受訪者供圖)
殷玉珍將一捆捆樹苗背到沙漠,一忙就是一整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30年來,殷玉珍平均每年種植楊樹3萬多株、沙柳20多萬穴,楊柴、紫穗槐40多萬株。在不停歇的造林實踐中,她不斷探索著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
「沙地水太深,打井要120多米。我們主要是根據氣候變化,比如當年冬天的降雪量來判斷來年春天的氣候,提前安排栽種多少數量的樹。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和琢磨,積累經驗,樹的存活率才高起來。」談及種樹心得,殷玉珍津津樂道。
▲ 殷玉珍種植的林區。
「過去沒經驗,種植了不少沙柳、楊柴,但它們只能活幾十年。這些年我們開始調整樹種結構,大面積種樟子松,這種樹可以生長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殷玉珍指著不遠處的林子說。
30年的堅守,讓昔日的7萬多畝荒沙變成了「綠色王國」。由於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許多被風沙趕走的飛禽走獸重新返回林子,不毛之地煥發生機。她也先後被評為全國勞模、十大女傑、治沙標兵。
守住「金山銀山」
「來,吃西瓜!」在殷玉珍院子裡的兩株大樹下,有一張石桌、幾隻石凳,她熟練地切開自己種的西瓜,招待前來參觀的客人。客人們都想不到,昔日寸草不生的毛烏素,如今竟然長出了30斤重的大西瓜。
▲ 玉珍生態園裡的果樹。(受訪者供圖)
「除了西瓜,我還種了桃樹、梨樹,杏樹,還有玫瑰,品種越來越多。」殷玉珍說,自己成立了內蒙古綠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態園」,現在生態園每年僅採種就可創收50000元以上。同時,為了大力資助她治沙造林,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加大了投資力度,殷玉珍每年的造林面積不斷擴大,生態產業也快速發展。
「我一共有四個孩子,除了小兒子在外上大學,其他已經工作成家,現在有兩個外孫,四個孫子了。」談及家庭,殷玉珍難掩幸福之感。現在的她早已搬出了昔日的地窯,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還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生態餐廳、400多平方米的辦公樓,有5000平方米的區域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今,已至天命之年的殷玉珍依然奮戰在治沙一線,帶領周邊鄉親共同植樹治沙。他們將治沙和種植業、養殖業結合起來,將產業收入投到治沙之中,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產業鏈條。
「內蒙古幹部群眾60多年來堅持不懈治理毛烏素沙地,現在治理率達到70%,生態呈現整體改善態勢,是很了不起的成績!」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點讚毛烏素沙地治理成效。
「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它們就是我的希望。」站在高處,望著萬頃碧綠,殷玉珍的眼睛裡閃爍著光芒。
- END -
記者:楊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