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養鳥由來已久,鳥籠製作工藝世代相傳。昌樂縣壽陽山旅遊度假區姜家坊子村以前有不少人製作鳥籠,如今只剩下74歲的崔興昌老人在獨自守護這門手藝。崔興昌從小跟父輩學習扎制鳥籠,60年來一直潛心研究鳥籠扎制工藝。「我不想讓這門流傳幾百年的手藝在我這失傳,希望有人傳承下去。」崔興昌說。
需要40多道工序
12月21日,記者來到昌樂縣壽陽山旅遊度假區姜家坊子村的崔興昌家,院落裡放滿了各種各樣的鳥籠,方的、圓的、六稜柱型的,還有多層的,讓人嘆為觀止。
分格、鑽孔、打磨……今年74歲的崔興昌仍有一雙靈巧的手,他一絲不苟地做每一道工序,動作嫻熟。最後,楸木條和竹絲相互纏繞變成了美輪美奐的鳥籠。記者注意到,這種鳥籠不用膠粘,而是用天然的楸木條鑲嵌而成,不易長蛀蟲。而且楸木條風乾後易收縮,使鳥籠更加牢固。「現在楸木條越來越難找了,楸樹長得慢,直徑一尺多得長几十年,木質好長得更慢,時間也有講究。割楸木條就是霜降前後,那時候楸木條比較老,嫩的不耐用。鑽眼扎籠子,畫好格子,大籠子2.5釐米一格,小籠子1.3釐米左右一格。」崔興昌說,鑽眼很費時費力,還有一定危險,大籠子、小籠子都要鑽五六百個眼,要細心,不能快,快了容易裂,裂了不美觀也不結實。
崔興昌製作的鳥籠最大的特點就是純手工完成,製作一個鳥籠總共需要40多道工序。「稍微慢一點的話,一個籠子我要做三四天時間。」崔興昌說。
已經流傳幾百年
崔興昌與鳥籠結緣,是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扎鳥籠的手藝是老輩傳下來的,流傳了幾百年,我爺爺傳給我父親,我是跟我父親學的。」崔興昌說,他10歲時就天天看老人扎鳥籠,那時每到春秋季節,就有很多候鳥從昌樂路過,也有不少鳥在樹上搭窩,他經常和小夥伴們掏鳥窩,抓來的鳥就用籠子養起來,養鳥籠就是自己扎的。「當時沒什麼像樣的玩具,很多小孩子喜歡養鳥。」回想起兒時的樂趣,崔興昌老人十分陶醉。
成年後,扎鳥籠成了崔興昌一家人的生計。60年來,他一直潛心研究鳥籠扎制工藝。「扎鳥籠的材料是從村裡的楸樹上取下來的,以前村裡楸樹很多,現在只剩下我家門前的這棵了。楸木在冬天木質最好,非常適合扎鳥籠。那時我們白天去挑選勻稱的樹枝,晚上就開始製作鳥籠。」崔興昌說,冬天村民們沒農活,大家扎了鳥籠拿到集上去賣,一個五六元錢,一個大集能賣七八個,一個冬天下來能賣不少錢。
崔興昌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購買鳥籠的人很少,不過他家扎制的鳥籠名氣大,拿到縣城附近的農貿大集上,很快就能賣掉。
只剩他一人堅守
以前市面上銷售的鳥籠基本上都是手工扎制的,有南方的竹籠,也有北方的楸木枝條籠。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手工扎制的鳥籠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加工的鳥籠,上面不僅有精美的圖案,表面還特別光滑,看起來精美好看,現代人也都十分喜歡購買這種鳥籠。
崔興昌告訴記者,由於製作鳥籠的工藝太過複雜,再加上楸木條越來越難找,如今他製作的鳥籠也越來越少。「我現在已經70多歲了,眼神、體力都大不如從前,一年最多也就扎十幾個鳥籠。現在家裡堆放的這些鳥籠,一大半都是過去扎制的。」崔興昌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扎制鳥籠早已不能維持生計,所以這種手藝慢慢地失傳了,而崔興昌老人依然在堅持扎制鳥籠。「我小時候經常聽村裡的老人說,鳥籠扎制手藝在我們村裡已經流傳了好幾百年。不為別的,我就是希望祖輩上傳下來的手藝不能在我這裡失傳了,得讓它繼續傳承下去。」崔興昌說,「我有兩個兒子,現在都在上班,都不願意學習製作鳥籠。而在我們村裡,現在也只剩下我這個老頭還在扎制鳥籠了。」
記者 鄧永傑
[責任編輯:楊凡、邢瀟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