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手工扎制鳥籠尋找傳承人 盼手藝不失傳

2020-12-06 齊魯網

籠養鳥由來已久,鳥籠製作工藝世代相傳。昌樂縣壽陽山旅遊度假區姜家坊子村以前有不少人製作鳥籠,如今只剩下74歲的崔興昌老人在獨自守護這門手藝。崔興昌從小跟父輩學習扎制鳥籠,60年來一直潛心研究鳥籠扎制工藝。「我不想讓這門流傳幾百年的手藝在我這失傳,希望有人傳承下去。」崔興昌說。

    需要40多道工序

12月21日,記者來到昌樂縣壽陽山旅遊度假區姜家坊子村的崔興昌家,院落裡放滿了各種各樣的鳥籠,方的、圓的、六稜柱型的,還有多層的,讓人嘆為觀止。

分格、鑽孔、打磨……今年74歲的崔興昌仍有一雙靈巧的手,他一絲不苟地做每一道工序,動作嫻熟。最後,楸木條和竹絲相互纏繞變成了美輪美奐的鳥籠。記者注意到,這種鳥籠不用膠粘,而是用天然的楸木條鑲嵌而成,不易長蛀蟲。而且楸木條風乾後易收縮,使鳥籠更加牢固。「現在楸木條越來越難找了,楸樹長得慢,直徑一尺多得長几十年,木質好長得更慢,時間也有講究。割楸木條就是霜降前後,那時候楸木條比較老,嫩的不耐用。鑽眼扎籠子,畫好格子,大籠子2.5釐米一格,小籠子1.3釐米左右一格。」崔興昌說,鑽眼很費時費力,還有一定危險,大籠子、小籠子都要鑽五六百個眼,要細心,不能快,快了容易裂,裂了不美觀也不結實。

崔興昌製作的鳥籠最大的特點就是純手工完成,製作一個鳥籠總共需要40多道工序。「稍微慢一點的話,一個籠子我要做三四天時間。」崔興昌說。

    已經流傳幾百年

崔興昌與鳥籠結緣,是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扎鳥籠的手藝是老輩傳下來的,流傳了幾百年,我爺爺傳給我父親,我是跟我父親學的。」崔興昌說,他10歲時就天天看老人扎鳥籠,那時每到春秋季節,就有很多候鳥從昌樂路過,也有不少鳥在樹上搭窩,他經常和小夥伴們掏鳥窩,抓來的鳥就用籠子養起來,養鳥籠就是自己扎的。「當時沒什麼像樣的玩具,很多小孩子喜歡養鳥。」回想起兒時的樂趣,崔興昌老人十分陶醉。

成年後,扎鳥籠成了崔興昌一家人的生計。60年來,他一直潛心研究鳥籠扎制工藝。「扎鳥籠的材料是從村裡的楸樹上取下來的,以前村裡楸樹很多,現在只剩下我家門前的這棵了。楸木在冬天木質最好,非常適合扎鳥籠。那時我們白天去挑選勻稱的樹枝,晚上就開始製作鳥籠。」崔興昌說,冬天村民們沒農活,大家扎了鳥籠拿到集上去賣,一個五六元錢,一個大集能賣七八個,一個冬天下來能賣不少錢。

崔興昌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購買鳥籠的人很少,不過他家扎制的鳥籠名氣大,拿到縣城附近的農貿大集上,很快就能賣掉。

    只剩他一人堅守

以前市面上銷售的鳥籠基本上都是手工扎制的,有南方的竹籠,也有北方的楸木枝條籠。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手工扎制的鳥籠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加工的鳥籠,上面不僅有精美的圖案,表面還特別光滑,看起來精美好看,現代人也都十分喜歡購買這種鳥籠。

崔興昌告訴記者,由於製作鳥籠的工藝太過複雜,再加上楸木條越來越難找,如今他製作的鳥籠也越來越少。「我現在已經70多歲了,眼神、體力都大不如從前,一年最多也就扎十幾個鳥籠。現在家裡堆放的這些鳥籠,一大半都是過去扎制的。」崔興昌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扎制鳥籠早已不能維持生計,所以這種手藝慢慢地失傳了,而崔興昌老人依然在堅持扎制鳥籠。「我小時候經常聽村裡的老人說,鳥籠扎制手藝在我們村裡已經流傳了好幾百年。不為別的,我就是希望祖輩上傳下來的手藝不能在我這裡失傳了,得讓它繼續傳承下去。」崔興昌說,「我有兩個兒子,現在都在上班,都不願意學習製作鳥籠。而在我們村裡,現在也只剩下我這個老頭還在扎制鳥籠了。」

記者 鄧永傑

[責任編輯:楊凡、邢瀟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濰坊八旬老人堅守老手藝 手工製作宮燈美輪美奐
    濰坊齊魯網6月16日訊(記者 王傑)濰坊昌邑市柳疃鎮西陳村有一位製作宮燈的老手藝人--陳世三,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宮燈。陳世三整理宮燈。陳世三製作的宮燈,每一個小部件都是自己手工製作,從開始畫出各種燈籠上裝飾花紋的圖紙,到一點一點刻出燈籠上需要的字樣到一點一點做出組裝燈籠需要的各種各樣支架。往往描畫各個型號的燈上裝飾的龍鳳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刻出需要的字樣也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做燈再花上近七個月的時間,陳世三的一年就這樣過去了。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從頑劣皮大王到非遺傳承人:一位鳥籠藝人的傳奇逆變
    但傳發師傅憑藉著做彈弓、土槍、免費給鋼筆刻字的「手藝」,在另一所中學混的風生水起。 初二時,他舅舅帶了個老頭來村裡,這個老頭說要收徒,教人做鳥籠。像是魔法師施了咒一般,17歲的傳發非要跟著素未謀面的顏老去蘇州學手藝。父母百般阻撓,卻也敵不過這個少年想去學藝的心。
  • 獨守手藝48載!孫寶德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
    曾經,這些點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個模具大雪初霽,京郊順義,村落間一片靜謐。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通訊員供圖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
  • 傳統老手藝——手工扎掃帚,正在遠去的記憶
    現在還有多少孩子見過這種民間手工扎制的掃帚。 或者,有多少人會寫「掃帚」兩個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 手工掃帚已經逐漸 被塑料掃帚、吸塵器所取代, 熟練製作掃帚的老工匠也是越來越少。 民間扎掃帚這個行當, 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 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三代制燈人的堅守 跨越百年有餘
    在同安古街松柏林街123號,有一盞「燈」就一直亮著――那裡有三代制燈人的堅守,跨越百年有餘。近日,記者走進同安古街,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  普通小燈籠20分鐘做一個,製作一對大龍虎燈要三天  要走上松柏林街123號二樓,只能通過僅容一人上下的木製樓梯。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從前的燈籠都是用紙糊制而成的,款式雖然不多,但卻飽含了製作者的心思。只可惜隨著工業的發展,手作燈籠逐漸被機器製作所代替……不過近年來,一些手作燈籠又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裡。位于越秀區光孝路的寧家裡,就有這麼一間手作燈籠店——「天就行」。但凡路過的人,都會被店門口形狀各異的燈籠所吸引:金魚、楊桃、蓮花、蝴蝶……款式多達70多種。
  • 苗族竹編傳承人
    這是宋人李重元《憶王孫》寫夏令仕女手工的一個片段。炎熱夏季,仕女享用冰涼瓜果,午後慵倦,無心手工,不如睡去。這是一番多麼愜意的仕女手工圖呀,但是我國傳統的手工工藝,無不是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 『大觀手工紅糖』免費送你!傳統手藝、古法熬製,每口都超甜~
    點擊播放 GIF 0.0M今日份柚小妹為大家帶來了『大觀手工紅糖』傳統手藝、古法熬製有何獨特之處為何能酥脆可口、甜而不膩?傳統熬製手藝傳統手工紅糖口感香醇濃鬱一鍋紅糖從熬製到包裝整個流程需近3個小時 關鍵詞丨榨汁首先將甘蔗收割清洗後進行無菌壓榨取汁,將榨出的甘蔗汁導入儲存池沉澱。工人正在整理甘蔗。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表演前,一般要先組織一個旱船隊,扎一條船,成員共有八人――鑼鼓四人、唱船歌的歌手即「船拐子」二人、坐船一人、小丑一人。今年55歲的姜紀國,是梅溪旱船的「非遺」傳承人。他熱愛旱船表演,1982年正式拜師學藝,能自編自唱,收集了民間旱船歌謠上百首。同時,他還通過自學,熟練掌握了旱船扎制藝術,1995年起開始授徒。
  • 手工做秤60年,他曾戳到五個手指都流血
    沒有錯,這就是現代都市裡已非常罕見的手工制桿秤的老鋪。鋪裡有一位堅持手工製作木桿秤的工匠師傅麥盛良,他已足足堅持手工制秤12年;如果加上他師傅制桿秤的時間,師徒兩人堅持做桿秤的時間超過了60年。在他經營的衡器店裡,密密麻麻地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木桿秤。麥盛良說,一把好的木桿秤即使歷經歲月的打磨,其精度、準確度也依然不會改變,正如人的誠信品質,相伴終生。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表演前,一般要先組織一個旱船隊,扎一條船,成員共有八人――鑼鼓四人、唱船歌的歌手即「船拐子」二人、坐船一人、小丑一人。今年55歲的姜紀國,是梅溪旱船的「非遺」傳承人。他熱愛旱船表演,1982年正式拜師學藝,能自編自唱,收集了民間旱船歌謠上百首。同時,他還通過自學,熟練掌握了旱船扎制藝術,1995年起開始授徒。
  • 徐州:五代人堅守制陶工藝 老手藝鋪就致富之路
    在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茱萸山街道辦事處有個土盆村,五代傳承非遺制陶手藝的張開業,守著祖傳的兩座老窯,憑著自己的制陶手藝
  • 濰坊泥塑手藝人連夜趕製泥娃娃 送給親友寓意吉祥
    劉勇製作的泥娃娃。「這種泥不粘手,可以一塊塊揪下來放到模具上。」劉勇說。記者看到,劉勇手裡的泥娃娃模具分上下兩部分,他先在模具內撒上隔離粉,用大拇指將黃泥摁在模具內壁上,然後把上下模具合起來,用木槌搗實,取下模具,將中間邊縫處多餘的泥清理下來,這樣一個泥娃娃雛形便做好了。「陰乾15天,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劉勇說,「之所以在地下室製作泥娃娃,是因為這種泥土在七八攝氏度不會出現乾裂。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老隋製作的走馬燈燈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鏤空花紋
  • 平湖廣陳這位匠人扎掃帚有一手
    扎掃帚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掃帚也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在農開區(廣陳鎮)山塘村,走進手工扎掃帚傳承人趙衛中家中,你會看到處處都堆滿了毛竹,還有製作完成的竹掃帚、竹簸箕。趙衛中現年57歲,是遠近聞名的扎掃帚匠人。
  • 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自然遺產日」,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太多文化瑰寶,每一項「非遺」手藝都歷經歲月滄桑。為你盤點那些歲月沉澱下的「非遺」手藝 。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臺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臺表演。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擔心手藝要失傳 師傅免費收徒弟 誰喜歡製作真絲線?·都市快報
    那時大部分製作環節都是手工操作,我學了一年多才有些成績。現在方便了,可以用機器操作。這些年來,師傅只收了我這麼一個徒弟,到後來,我就成了廠裡唯一一個懂這項工藝的工人。」 不過,現在衣服上繡花的絲線早已改為棉紗、滌綸或人造線,真絲線的使用已經越來越少了。「沒辦法啊,真絲線的成本太高。我就快退休了,想著這項手藝就快失傳了,還真覺得有些可惜。這也算是我們中國絲織業上的一門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