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昔日許多老行當,有的已被新技藝所取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那些印在人們記憶裡的老行當,如鐵匠、染匠、彈花匠等,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難覓蹤影。
竹掃帚,在農村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用於掃馬路、曬場上,特別是曬穀的季節,一把竹掃帚橫掃曬穀場。扎掃帚作為一門傳統手工藝,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掃帚也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地位。
在農開區(廣陳鎮)山塘村,走進手工扎掃帚傳承人趙衛中家中,你會看到處處都堆滿了毛竹,還有製作完成的竹掃帚、竹簸箕。
趙衛中現年57歲,是遠近聞名的扎掃帚匠人。從小就有肢體殘疾的他,從父親那裡學習傳承了扎掃帚的手藝,練就了一雙扎掃帚的巧手。
扎掃帚看似簡單,其實要做的活很多,需要砍枝、分揀、拼接、去葉、綁紮和整形等十幾道工序,竹枝與竹葉,在扎掃帚人手裡分分合合,就成了一把能掃地的掃把。
趙衛中介紹,在扎的過程中,最重要就是「綁」,這可是個力氣活。只見他將身體繃直,雙腳蹬在自製的勒子上,纏著綁帶,中間的繩子纏在掃帚把上,兩頭一使勁,掃帚把就被勒緊了,借著這股勁,他趕緊綁好。
以前一天做掃帚的量要大,因為年紀大了,掃帚需求量減少,現在一天做個十來把,趙衛中說到,「這活幹了三十多年,靠這個技能生存吃飯,趁著還有勁,我還願意做下去。」趙衛中打也心底裡喜歡這門手藝活兒。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