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連雲港灌南的一位大媽在家洗蝦時,不小心手被蝦尾刺破,結果疑似感染了 " 海洋創傷弧菌 ",最終不治身亡。記者了解到,近日,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又接診了一例被蝦扎手後感染 " 海洋創傷弧菌 " 的兇險病例,幸運的是,經過重症監護醫生全力救治,這名患者最終脫險,保住了性命。
△陳先生的右下肢因感染海洋創傷弧菌而潰爛。 醫院供圖
據該院重症醫學科醫生康秀文介紹,7 月 22 日凌晨 5 點,值了一夜班的他正準備睡會覺,突然科室送來了一位中年男子," 當時患者看起來很煩躁,雙下肢紅腫,右下肢腫脹很厲害,皮膚潰破,意識雖然清晰,但是精神狀態很不好。" 經過檢查,患者的血壓非常低,已經出現休克等症狀,生命體徵很不穩定。
眼前這位患者的情況,讓康秀文感覺似曾相識,他突然想起來,就在不久前,科室接診了一例非常罕見的 " 海洋創傷弧菌 " 感染病例,當時的患者王大媽的病情與這位男子的情況十分相似,王大媽因為在家洗蝦手被刺破後發病,雖經全力搶救,還是沒能挽回生命," 因為感覺病情相同,我們懷疑他有可能也感染了這種非常可怕的細菌。"
康秀文趕緊詢問患者有沒有接觸過蝦和海鮮之類的東西,經過了解,得知患者陳先生(化姓)在入院前 10 天,在家洗皮皮蝦時,手曾被扎過,當時並沒有在意,要不是醫生問起,早忘了這回事。康秀文介紹," 海洋創傷弧菌 " 是一種罕見且十分兇險的細菌,感染後 48 小時內死亡率超過 50%,特別是有肝硬化病史人群、慢性病人群和遺傳性血色(鐵)沉著病者等最易被感染。而陳先生剛好被蝦扎過,又剛好患有肝部疾病多年,根據這兩點,康秀文初步懷疑其也不幸感染了 " 海洋創傷弧菌 ",後經進一步化驗檢查,陳先生被證實感染。
康秀文說,因為有了王大媽的病例在先,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陳先生的情況兇多吉少,雖然知道救治起來會很困難,但是大家還是想搏一把,於是立刻為陳先生採取升壓、補液、抗感染等多種針對性的治療,醫護人員盡最大努力 24 小時監護著陳先生的病情。期間,陳先生病情出現多次反覆,雙下肢的紅腫一度向上蔓延到大腿,甚至整個腰部都紅過,讓所有醫護人員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不過,幸運的是,經過醫生的全力救治,陳先生最終從 " 鬼門關 " 逃了出來,不僅腿部開始慢慢消腫,而且一度出現衰竭的身體器官的多項指標也逐步恢復到正常。
8 月 6 日下午,在重症監護室待了整整半個月後,陳先生被轉入普通病房,下一步,他還要接受肝功能治療以及外科治療,對潰爛的右下肢進行清創、抗感染以及植皮等治療," 現在看來他的生命體徵很平穩,活下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 康秀文長出一口氣說到。
據該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克喜介紹,陳先生能夠救活,他們非常高興,也感到非常不易,畢竟江蘇省曾救治過該病病例不到 10 例,救活的病例則更少。此前,該院共收治過兩例這樣的患者,包括王大媽在內,兩名患者最終均醫治無效死亡。
劉克喜介紹,感染 " 海洋創傷弧菌 " 後,患者初期表現為發燒和皮膚受損部位出現發紅、水皰。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迅速發展為皮膚組織大面積壞死,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多臟器功能衰竭,最終導致死亡。
劉克喜表示,就最近該院救治的兩例病例而言,二人在被蝦扎傷後,之所以會感染上 " 海洋創傷弧菌 ",可能都跟兩人的身體有關,因為二人均患有肝部疾病,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被蝦或海鮮等扎破的經歷,但都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對海鮮等產品產生恐懼,只需要在製作和食用過程中,稍加注意即可。
劉克喜建議,在日常生活中為避免感染 " 海洋創傷弧菌 ",應儘量少吃生冷食物,儘量將水產品煮熟;從事海邊工作或在海邊遊玩挖螺的市民和遊客,要做好防護工作,戴手套、穿套靴;在挑選或者食用海鮮時,要注意不要被尖刺部位扎傷,儘量帶上手套進行操作;避免受傷或將皮膚傷口暴露在海水中;皮膚發紅局部出現水泡,又有吃生海鮮、皮膚被海鮮剌破或海邊作業的病史,要儘早到醫院診治,不要等到皮膚小皰出現紫癜才去就診,後者往往皮下已大片壞,搶救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