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藝人之所以鍾情於檀皮,是因為它的皮層中包含有特殊的韌皮纖維。韌皮纖維位於檀皮的表皮層下,由纖維素纖維和樹膠交疊膠著成束,使檀樹的枝幹堅固。此外,韌皮纖維潔白修長,做出來的宣紙白淨不易斷裂。正因為檀皮有上述優點,才被認為是製造宣紙不可替代的原料。
抄好的紙擠幹水分再晾乾,包裝後半年以後才會出廠上市
在輔助原料中,還有一種是龍鬚草。但龍鬚草纖維不及沙田稻草,因此主要用於低端紙,宣紙中幾乎不用。
檀皮經過蒸、洗、曬等程序,就成為了製造宣紙的重要原料
檀樹皮在正式進入造紙程序前有一個準備過程,那就是剝皮,要經過五個步驟:砍條—水蒸—水浸—剝皮—曬乾。檀樹枝的砍伐一般選擇在10月至次年2月份左右,砍伐好的枝條去掉枝椏和枯枝,按一定的長度紮成捆,以備蒸用。水蒸和水浸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檀樹皮更容易剝下來。剝好皮後曬乾、綑紮待用。
舂碾機古法造紙的必備機械,如今已成為供人參觀的文物
「皮料」是以檀皮為原料的紙漿,與之相對的是「草料」,即以稻草為原料的紙漿。制皮料就是製作檀皮紙漿的過程,具體如下:
一、按以前的方法鹼蒸。其目的是繼續去掉纖維中的有色或膠質物,並繼續清揀纖維中的木骨、石粒等雜質。
二、洗皮。這次洗皮方法與之前的洗皮法不一樣,因為到這一步程序時纖維已經比較純了,要儘量減少纖維的損失。因此要在洗滌前放置一條麻布在水中,以便保留洗滌時飄落的細碎纖維。皮洗好後紮成小把,將水榨乾。
古法榨水是將洗好的皮放在乾淨的石板上,用腳踩,或石頭壓。現在多不用這一方法,而是賓館酒店使用的甩幹機。
三、打皮。即將檀皮纖維擊散,其法古今變化較大。古法打皮是將皮分成小束,用人工和水碓,將皮擊打成皮餅,直到纖維不成結為止。人工碓力氣小,費時長。機碓力氣大,費時短。
四、切皮。將打好的皮切成很細的碎塊,越細越好,以避免纖維在紙上成塊。
五、踩料。將切好的皮放在裝了清水的水缸中,赤腳翻踩,使纖維散得更均勻。
六、袋料。將細小的纖維料裝在麻袋裡,放在清水中洗滌,直到不見白色的濁水為止。
至此,以檀皮為原料的紙漿做成了,整個工序完成需費時兩年左右。
檀皮經過蒸、洗、曬等程序,就成為了製造宣紙的重要原料
配好料後就開始抄紙。
抄紙是造紙工藝中最關鍵的一環,其工序的第一步是調料,即將配好比例的紙漿放入清水中,然後放入一定比例的獼猴桃汁,攪拌原料,使之充分融合。
抄紙必須由廠裡非常有經驗的工人完成,他們的待遇比一般工人高
獼猴桃汁的作用在於在分開紙張。它留在紙上有礙紙的柔軟性,以及吸墨性,因此在獼猴桃汁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後要想辦法去掉。其辦法非常簡單,只需要加熱即可,因為獼猴桃汁遇熱後會蒸發掉。
在製作中的元書紙
抄紙工人是造紙廠裡的技術工,非常需要經驗,因此待遇比一般工人高。當天抄完紙後要將竹簾及其他使用工具全部清洗乾淨晾好。當榨板上的溼紙疊放到一定數額時就架上榨槓,緩緩地將榨槓壓下去,將溼紙上的水分慢慢擠出來。
擠幹水分的紙堆裡飽含獼猴桃汁,要去掉獼猴桃汁才能將疊加在一起的紙分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加熱。具體做法是將溼紙放在淺水炕上加熱,當一面乾燥後,再加水淋溼並繼續烘,當烘乾到一定程度時抬至焙房內,直到紙完全乾透。此時的紙雖然烘乾了,但不能直接使用,因為紙性還不能完全得到體現,需要再一次曬紙。
檀皮經過蒸、洗、曬等程序,就成為了製造宣紙的重要原料
曬好紙後,後續工作就是選紙、剪紙、蓋印字號、包裝。宣紙包裝完後,一般不會馬上出廠,要靜放至少半年以上才出廠,以去掉新紙的火氣。熟悉紙性的人則會讓宣紙存放更長的時間,等到火氣完全褪盡,植物的本色靜靜呈現出來後再慢慢畫。
擇紙如擇友,貴在相得益彰。訪宣紙就如同訪故友,必定乘興而去,興盡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