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人們就開始造紙寫字了,在不少地方都有自己傳統的製紙工藝。但為什麼我們在學習寫字和繪畫時,老師總是建議我們買宣紙呢?別的地方產的紙為什麼就不行呢?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只是因為宣紙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就成為了書畫用紙的專有名稱。
嚴格地說,宣紙指的是出產於安徽宣城涇縣小嶺的書畫用紙,一般是用青檀樹皮作為主料製成的,有些也加入一定量的長稈沙田稻草來提高質量。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宣紙在唐朝時作為貢品出現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而小嶺村則是宣紙的主要原產地,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千年古村落。
小嶺村,位於涇縣縣城西偏北10餘公裡的山區,隸屬於丁家橋鎮,境內群山環繞,山巒疊嶂,溪水川流不息,有「九嶺十三坑」之稱。村口有一棵老青檀樹,正是因為青檀樹,這裡才成為宣紙的故鄉。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纖維柔韌綿密,質地純正,遠遠優於他地,而這恰恰是製作宣紙必需的製漿材料。
相傳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淳佑年間,為了躲避戰事的侵襲,南陵縣造紙專家曹大三便舉家搬遷到宣城小嶺村。看到這裡山多地少,遍地長滿青檀,一條條溪水清澈見底,於是便因地制宜,向族人傳授造紙技術以維持生計。從此,曹家人世世代代以蔡倫術為生,其子孫繁衍,後代遍布小嶺全境,並且家家以造紙為業,延續至今七百多年。直到今天,分布在涇縣各地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宣紙廠,仍然以曹姓為主。
每天清晨四點左右,小嶺村的上空便瀰漫著炊煙,這不是燒飯的炊煙,而是大家燒鍋爐開始製作宣紙。製作宣紙非一人之力就可完成,而是需要幾十個人分工協作才可,小嶺村的每個人都是這個產業鏈其中的一員,各有分工。
這也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在小嶺許灣村還有蔡倫廟,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村人都到廟中舉行祭祀活動。可惜在上個世紀六七年代被徹底毀壞,現在的小嶺還有多處保存石槽、石碓、曬場、蔡倫祠、古檀等宣紙文化遺蹟。穿行在這古老的村巷內,我們不僅僅見識到精美的古法造紙手藝,還有濃鬱的鄉村文化氣息薰陶。在這裡,每一棵古樹,每一堵高牆,每一座石橋,都在講述光陰的故事。沒有被現代氣息浸透,也沒有過多的喧鬧市井味。在這裡,可以觸摸歷史痕跡,可以重回記憶裡樸實無華的生活,可以盡情鄉村生活的清雅與閒適。
小嶺村,一個具有千年古色古香的村落。經過千年的歷史洗禮,仍舊挺立著,就像一位輕輕踱步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老人,靜靜地守護著歷史的滄桑,等待著無數的遊客解讀那厚厚的千年歷史。
往期精彩
安徽又一古村走紅,池州深山裡的「匈奴部落」,千年來少有人知
上海又一古鎮走紅,位於浦東的東北角,被譽「萬裡長江第一鎮」
上海又一老街走紅,被譽為「嘉定之根」,已有800多年歷史
安徽又一古鎮走紅,素有「金陵門戶」之稱,霸王項羽在此自刎
安徽又一古鎮走紅,人稱銅陵「小上海」,免費參觀遊客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