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又一古村走紅,位於宣城的「造紙村」,宣紙從這裡誕生

2020-12-04 古村遊

古時的人們就開始造紙寫字了,在不少地方都有自己傳統的製紙工藝。但為什麼我們在學習寫字和繪畫時,老師總是建議我們買宣紙呢?別的地方產的紙為什麼就不行呢?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只是因為宣紙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就成為了書畫用紙的專有名稱。

嚴格地說,宣紙指的是出產於安徽宣城涇縣小嶺的書畫用紙,一般是用青檀樹皮作為主料製成的,有些也加入一定量的長稈沙田稻草來提高質量。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宣紙在唐朝時作為貢品出現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而小嶺村則是宣紙的主要原產地,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千年古村落。

小嶺村,位於涇縣縣城西偏北10餘公裡的山區,隸屬於丁家橋鎮,境內群山環繞,山巒疊嶂,溪水川流不息,有「九嶺十三坑」之稱。村口有一棵老青檀樹,正是因為青檀樹,這裡才成為宣紙的故鄉。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纖維柔韌綿密,質地純正,遠遠優於他地,而這恰恰是製作宣紙必需的製漿材料。

相傳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淳佑年間,為了躲避戰事的侵襲,南陵縣造紙專家曹大三便舉家搬遷到宣城小嶺村。看到這裡山多地少,遍地長滿青檀,一條條溪水清澈見底,於是便因地制宜,向族人傳授造紙技術以維持生計。從此,曹家人世世代代以蔡倫術為生,其子孫繁衍,後代遍布小嶺全境,並且家家以造紙為業,延續至今七百多年。直到今天,分布在涇縣各地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宣紙廠,仍然以曹姓為主。

每天清晨四點左右,小嶺村的上空便瀰漫著炊煙,這不是燒飯的炊煙,而是大家燒鍋爐開始製作宣紙。製作宣紙非一人之力就可完成,而是需要幾十個人分工協作才可,小嶺村的每個人都是這個產業鏈其中的一員,各有分工。

這也是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在小嶺許灣村還有蔡倫廟,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村人都到廟中舉行祭祀活動。可惜在上個世紀六七年代被徹底毀壞,現在的小嶺還有多處保存石槽、石碓、曬場、蔡倫祠、古檀等宣紙文化遺蹟。穿行在這古老的村巷內,我們不僅僅見識到精美的古法造紙手藝,還有濃鬱的鄉村文化氣息薰陶。在這裡,每一棵古樹,每一堵高牆,每一座石橋,都在講述光陰的故事。沒有被現代氣息浸透,也沒有過多的喧鬧市井味。在這裡,可以觸摸歷史痕跡,可以重回記憶裡樸實無華的生活,可以盡情鄉村生活的清雅與閒適。

小嶺村,一個具有千年古色古香的村落。經過千年的歷史洗禮,仍舊挺立著,就像一位輕輕踱步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老人,靜靜地守護著歷史的滄桑,等待著無數的遊客解讀那厚厚的千年歷史。

往期精彩

安徽又一古村走紅,池州深山裡的「匈奴部落」,千年來少有人知

上海又一古鎮走紅,位於浦東的東北角,被譽「萬裡長江第一鎮」

上海又一老街走紅,被譽為「嘉定之根」,已有800多年歷史

安徽又一古鎮走紅,素有「金陵門戶」之稱,霸王項羽在此自刎

安徽又一古鎮走紅,人稱銅陵「小上海」,免費參觀遊客卻不多

相關焦點

  • 紙壽千年,安徽宣紙
    宣紙是安徽涇縣的特產,古代文人、書畫家的最愛。宣紙有很多優點,比如色澤白中透亮,紙質紋理細密、軟硬適中。另外宣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壽命長,被贊為「紙壽千年」。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一幅唐代古畫,韓滉畫的《五牛圖》。韓滉生活在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1200餘年了。
  • 「宣紙故裡」安徽宣城涇縣書寫綠色發展新畫卷
    5月30日,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的攝影家和主流媒體代表在宣城按動啟動屏,正式拉開「生態涇縣綠色發展」長三角媒體看涇縣活動序幕。    地處安徽對接長三角前沿的涇縣,是全國知名的「生態之城」「宣紙之鄉」。
  • 人民日報點讚安徽宣紙特色小鎮
    像位於安徽宣城的宣紙小鎮中,一些生產企業既保留古法宣紙製作技藝,也與高等美術院校合作,探索紙張的生活化運用,讓古法宣紙的製造智慧啟迪現代生活。在藝術小鎮建設中,倡導生活美學,意味著設計師要靈活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層面進行設計,讓藝術小鎮真正觸碰人們的精神世界,營造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學體驗。
  • 安徽涇縣:「宣紙之鄉」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安徽涇縣:「宣紙之鄉」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   新華網合肥11月10日電(楊曉波 李東標)地處皖南山區的安徽省涇縣,是全國聞名的「宣紙之鄉」。近年來,這個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的千年古縣,依託獨特的資源優勢,堅持把開放創新作為發展的最大變量和最強動能,助力經濟發展不斷邁向高質量。
  • 宣紙:紙壽千年 墨韻萬變
    宣紙產地在安徽涇縣,還包括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這些地區古代均屬宣州府管轄,所產紙因而得名宣紙。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喜愛。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耀目生輝。
  • 揭秘宣紙造紙工藝:製作檀樹皮紙漿的過程,抄紙工序加獼猴桃汁
    造紙藝人之所以鍾情於檀皮,是因為它的皮層中包含有特殊的韌皮纖維。韌皮纖維位於檀皮的表皮層下,由纖維素纖維和樹膠交疊膠著成束,使檀樹的枝幹堅固。此外,韌皮纖維潔白修長,做出來的宣紙白淨不易斷裂。正因為檀皮有上述優點,才被認為是製造宣紙不可替代的原料。抄好的紙擠幹水分再晾乾,包裝後半年以後才會出廠上市在輔助原料中,還有一種是龍鬚草。
  • 匠心記|安徽宣紙:草木為漿載春秋
    「傳承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宣紙製作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讓它生生不息。」安徽省級宣紙製作傳統技藝傳承人曹建勤說。曹家是宣紙世家。據介紹,曹氏宣紙始於宋代,利用當地獨特的造紙原料,加以世代相傳的精湛工藝,逐漸成為宣紙中的佼佼者。曹建勤的爺爺曹一清曾是涇縣宣紙廠的股東之一,也是當時小嶺頗有名氣的撈紙師傅。
  • 山東招遠有處古村落,三面環山,人文薈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招遠,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西部,是中國著名的「黃金之都」。這裡有山有水,風景優美,旅遊景點眾多。其中有一處古村,位於招遠北部的張星鎮。它三面環山,是膠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建築最為齊全的古村落,2019年被評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個村子,就是徐家村。
  • 安徽又一城中村不愁拆遷,號稱寧國「富人區」,村中處處小別墅
    在經濟當面,安徽的農產品生產在我國佔有重要的地位,給安徽的經濟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在城市建設方面,安徽也筆記走注重城市的發展,所以在經濟發達的前提下,發展城市的建設。發展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避免不了對城中村的改造。安徽有一處城中村,號稱是寧國「富人區」,這個城中村大部分都是小別墅。這就是安徽不愁拆遷的楊家橋。
  • 唐代造紙工藝延續千餘年 石橋古法造紙技藝讓人大開眼界
    到貴州旅遊的時候,去了幾個苗寨,還有貴州博物館,有個景點印象深刻,就是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在這裡我看到了傳統造紙工藝的流程。石橋白皮紙就是在這個非常簡陋的作坊裡生產出來的,讓人難以置信,但同時佩服古人的智慧。
  • 武岡有個古民居群 被稱為「瀟湘古楹聯第一村」
    黃三暢 浪石村坐落於武岡市東北面,與武岡城成掎角之勢,一古城一古村,互相呼應,相得益彰。 早在2004年6月,武岡市文管所派員實地調查了浪石古民居群。不久以後的月日,武岡市人民政府就確定浪石古建築群為武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武岡市文物管理所於第二年月日立碑。 其後,湖南省楹聯家協會暨邵陽市楹聯學會命名浪石為瀟湘古楹聯第一村。 2012年10月,中國楹聯學會命名浪石村為中國古楹聯第一村。
  • 安徽最令人可惜的村莊,曾是貢菊原產地,如今荒無人煙成了空村
    在皖南的日子裡,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在歙縣只要是在山上的村子,大多都會或多或少保留一些徽派老房子,以前我走過的古村落裡,不管是否衰敗得有多嚴重,也不管年輕人是否都出村打工或者生活了,村子裡或多或少有不少老年人在村裡生活。但是今天,在當地朋友的指導下,我到達了一個我在皖南從未見過的村子——金竹嶺村。雖然進村之後,給我的感覺不像其他古村落那邊古味十足,但是卻給我印象深刻。
  • 妥樂:這裡是中國銀杏第一村
    觀賞銀杏樹,一是在大,二是在古,妥樂村恰恰兩個條件都具備,堪稱中國第一銀杏村。 2018年夏天,從雲南普者黑返蓉途中,去了一趟妥樂。樹確實大,村確實古,絕不是浪得虛名。
  • 安徽省宣城市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走進中國宣紙股份...
    10月21日上午,宣城市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走進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來自全市各地的身邊好人代表,與現場觀眾一起感受溫暖人心的道德力量。現場,市政協副主席楊林秀,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行業指導處處長湯坦,省委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處副處長文坤,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梁能文共同發布了2020年9月份「宣城好人」榜單。
  • 為什麼青檀被稱為「宣紙的靈魂」?
    而唐代的涇縣隸屬於宣州管轄,2002年國家正式確定安徽省宣城涇縣為宣紙的原產地。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使用宣紙作畫(圖片來源:百度圖片)算起來,這種凝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古老紙品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了。
  • 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希勤村
    希勤村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西部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6800元,希勤村黨總支現有黨員61名(11名女黨員)。1954年,希勤村農業合作化經驗,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全面規劃,加強領導」。希勤村與周立波長篇小說《暴風驟雨》裡的元寶村,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樣,是新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近年來,希勤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圍繞打造希勤村中國農業合作化第一村歷史文化品牌,初步建成了紅色旅遊基地。希勤村的合作化歷史,真實反映了我黨探索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的歷史,是我國億萬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艱苦奮鬥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縮影,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 揭秘中國「雙胞胎村」:54年誕生98對雙胞胎,到底是何緣由?
    然而,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白雲鄉的鶴山村附近,這裡的雙胞胎出生率卻高得令人髮指,因為在以鶴山村為中心方圓兩平方公裡範圍內,54年之間這裡就誕生了98對雙胞胎,出生率高達近5%。那麼,這裡雙胞胎的出生率為何要遠遠高於外界呢?難不成,這裡有著什麼能夠誕生雙胞胎的「秘方」嗎?  原來,這個全國文明的「雙胞胎村」位於白雲鄉西部,由原溫家溪、鶴山和兩岔溪村合併而成,背靠海拔1700米的鶴峰。
  • 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我們河北有45個,邢臺佔7個,聽說還有財政等一大波紅利,以後這幾個村的發展不可限量,快看看有沒有你家?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 財政部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建村〔2014〕61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建村〔2016〕278號)要求,經組織專家對各地上報的中國傳統村落技術文件進行審查,決定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等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名單見附件1),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東石古巖村等
  • 中國最奇怪的十大村,有沒有你們村呢?
    這裡的居民如果發生糾紛,通常向彭澤縣警方報案,但到場的往往還有安徽警察。如此奇特的情況,緣於這是一塊跨省的「飛地」:面積達1.8平方公裡的王屋組在行政管轄上隸屬江西彭澤縣,但地理位置卻坐落在安徽境內,四周被安徽鄉村包圍,與江西完全隔斷。那王屋這一「飛地」是如何形成的呢?當地縣誌無詳細記載。
  • 廣東省南雄市新田村:五朝古建築 南雄第一村(組圖)
    新田村位於粵北山區的一個古村落,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完好地保留著五朝建築,充滿了深厚的人文內涵,被稱為遷徙南雄第一村,而所在的烏逕鎮則有中原南遷第一鎮的稱號。   新田村位於粵北山區的一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