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是安徽涇縣的特產,古代文人、書畫家的最愛。宣紙有很多優點,比如色澤白中透亮,紙質紋理細密、軟硬適中。另外宣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壽命長,被贊為「紙壽千年」。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一幅唐代古畫,韓滉畫的《五牛圖》。韓滉生活在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1200餘年了。這幅《五牛圖》就是畫在宣紙上的作品。能夠存世千年的紙張,簡直太神奇了。這麼好的紙張,大家肯定會充滿了好奇,想了解一下宣紙的歷史。
宣紙的「宣」字來源於產地,涇縣歸屬於宣城。古時候,造紙工人在涇縣生產,商人帶到宣城販賣。由此有了這個名字。宣紙起源於什麼時候,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在宣城一帶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蔡倫有個弟子,流落到安徽宣城。他特別想要製造出一種光滑潔白的紙張,找名家畫一幅蔡倫的畫像,以便供奉在家中。他在山中看到了一段被水泡過的青檀樹,經過長期觀察,他發現浸泡的時間越長,青檀樹表皮的顏色越白。
蔡倫的弟子,將青檀樹皮剝下來,摻到造紙的原料中,果然有效果。於是經過反覆試驗,調整紙漿配方,終於生產出宣紙。宣城周邊的山中有大量青檀樹,蔡倫的弟子就在這裡定居,開始大批量生產紙張。後來有人偷取了宣紙原料的配方,反覆嘗試也沒有造出優質的宣紙。至此,人們才發現,涇縣附近的泉水清澈無比,沒有這麼好的水質,光有原料配方也不行。此後,人們一提到宣紙,就會明白特指產自安徽宣城涇縣的紙。
宣紙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有些工藝步驟中還有「不傳之秘」。首先,製造宣紙的原材料必須要有青檀樹皮和涇縣的泉水。其他,宣紙的製作過程共有十八道工序。第三,手工宣紙的製作周期很長,慢則三四年,最快也要一年以上。由於有這麼多嚴格的生產標準,在唐朝的時候宣紙已經成為貢品。
宣紙有生熟之分,區分的方法很簡單。古人喜歡用舌頭舔一下紙張邊角,如果唾液的痕跡擴散開來,就是生紙。如果唾液的痕跡沒有擴散,就是熟紙。當然了,有經驗的高手,上手摸一下就能分辨出紙張的生熟。生紙是經過抄紙晾曬後,直接形成的紙張。熟紙是把生紙進行再加工,用礬、蠟、膠等材料,改變紙張的質感。生紙適用於水墨渲染,熟紙適用於工筆重彩。兩種性質不同的紙張,拓展了宣紙的使用空間。
由於有了這麼好的紙張,從唐宋時期開始,書畫家們開始使用宣紙進行創作。宣紙由此成為書畫家必不可少的優質畫材。
拓展閱讀
從綿紙到蔡侯紙,古人造紙的原料由絲綿變為植物纖維
詞怎麼寫?專家,要研究如何開頭,如何結尾
神魔小說還有現實意義,古典名著《西遊記》
孟子的成聖之路歷時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