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記|安徽宣紙:草木為漿載春秋

2020-12-04 新華社客戶端

「傳承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宣紙製作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讓它生生不息。」安徽省級宣紙製作傳統技藝傳承人曹建勤說。

曹家是宣紙世家。據介紹,曹氏宣紙始於宋代,利用當地獨特的造紙原料,加以世代相傳的精湛工藝,逐漸成為宣紙中的佼佼者。曹建勤的爺爺曹一清曾是涇縣宣紙廠的股東之一,也是當時小嶺頗有名氣的撈紙師傅。曹建勤的父親曹人傑13歲開始學習製紙。1980年,曹建勤高中畢業後即隨父親學習製作宣紙,1986年創辦紫金樓宣紙廠,3年後又註冊「曹氏」宣紙商標。

宣紙製作的整個過程需要100多道工序,從原料到成品的製作周期至少一年。正是因為對技藝要求嚴苛,宣紙才具備了易於保存、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之譽。

宣紙在民間的傳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建勤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私人辦宣紙廠非常困難。我是縣裡第一個辦宣紙廠的個體戶,當時為了一個營業執照的審批,不知道跑了多少路。」

三十多年來,紫金樓宣紙廠曾為國家圖書館敦煌殘卷的修復、永樂大典的重印以及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等建築物的維修特製過專用宣紙,還為啟功、韓美林等書畫家定製過宣紙。另外,宣紙廠還嘗試恢復失傳的「粉蠟箋」等傳統名貴宣紙品種的生產,其「古法宣紙的製造方法」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如今,兒子曹立成了曹建勤的「搭檔」。除了跟父親學習宣紙製造,曹立還負責廠裡的宣紙銷售。曹立說:「我們不僅要了解宣紙 『從哪裡來 』,還要把它發揚光大,讓這項珍貴遺產更好地走下去。」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檢查宣紙的品質。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製漿。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查看紙漿的品質。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內查看紙漿的品質。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右)在紫金樓宣紙廠撈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撈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烘乾宣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準備曬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製作宣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晾曬宣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進行古籍修復。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展示修復後的古籍。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進行古籍修復。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1月8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與兒子曹立(後)在紫金樓宣紙廠檢查宣紙的品質。新華社記者 張端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檢查宣紙的品質。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1月8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後)與兒子曹立在紫金樓宣紙廠品鑑祖傳的宣紙。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這是紫金樓宣紙廠生產的宣紙(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0月22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在紫金樓宣紙廠品鑑祖傳的宣紙。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1月8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丁家橋鎮,曹建勤與兒子曹立(右)在紫金樓宣紙廠合影。新華社記者 張端攝

監製:王建華 王聖志

記者: 劉軍喜 張端

攝像: 張端

編輯:朱唯希 王海京 王慶欽

剪輯:朱唯希

片頭設計:馬平

友情支持:王巍

相關焦點

  • 豈止於遊戲——論「中藥小說」《草木春秋演義》
    作者:高日暉(大連大學文學院教授)  白話小說《草木春秋演義》(亦稱《草木春秋》)是一部曠古絕今之作,是唯一一部將中藥藝術化的小說,可稱之為「中藥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全部用中藥命名,個別國名、物名也用中藥之名,在神魔故事的框架下,構築了一部中藥大全。
  • 紙壽千年,安徽宣紙
    宣紙是安徽涇縣的特產,古代文人、書畫家的最愛。宣紙有很多優點,比如色澤白中透亮,紙質紋理細密、軟硬適中。另外宣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壽命長,被贊為「紙壽千年」。故宮博物院中收藏著一幅唐代古畫,韓滉畫的《五牛圖》。韓滉生活在公元8世紀,距今已經有1200餘年了。
  • 安徽涇縣:「宣紙之鄉」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安徽涇縣:「宣紙之鄉」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   新華網合肥11月10日電(楊曉波 李東標)地處皖南山區的安徽省涇縣,是全國聞名的「宣紙之鄉」。近年來,這個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的千年古縣,依託獨特的資源優勢,堅持把開放創新作為發展的最大變量和最強動能,助力經濟發展不斷邁向高質量。
  • 安徽又一古村走紅,位於宣城的「造紙村」,宣紙從這裡誕生
    但為什麼我們在學習寫字和繪畫時,老師總是建議我們買宣紙呢?別的地方產的紙為什麼就不行呢?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只是因為宣紙的名氣比較大,所以就成為了書畫用紙的專有名稱。嚴格地說,宣紙指的是出產於安徽宣城涇縣小嶺的書畫用紙,一般是用青檀樹皮作為主料製成的,有些也加入一定量的長稈沙田稻草來提高質量。
  • 「宣紙故裡」安徽宣城涇縣書寫綠色發展新畫卷
    5月30日,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的攝影家和主流媒體代表在宣城按動啟動屏,正式拉開「生態涇縣綠色發展」長三角媒體看涇縣活動序幕。    地處安徽對接長三角前沿的涇縣,是全國知名的「生態之城」「宣紙之鄉」。
  • 宣紙:紙壽千年 墨韻萬變
    宣紙產地在安徽涇縣,還包括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這些地區古代均屬宣州府管轄,所產紙因而得名宣紙。歷代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無不喜愛。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耀目生輝。
  • 安徽涇縣:探秘宣紙傳統製作工藝
    在宣紙的原產地安徽省涇縣,至今仍沿用著明清繁盛時期生產宣紙的撈紙、曬紙、剪紙等100多道純手工工序,整個製作周期至少歷時一年。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張端 韓曉雨 攝影報導↑5月12日清晨,安徽省涇縣宣紙廠工人在山坡上攤曬宣紙製作原料——稻草、檀皮。↑5月11日,安徽省涇縣宣紙廠工人在進行剪紙作業。
  • 人民日報點讚安徽宣紙特色小鎮
    像位於安徽宣城的宣紙小鎮中,一些生產企業既保留古法宣紙製作技藝,也與高等美術院校合作,探索紙張的生活化運用,讓古法宣紙的製造智慧啟迪現代生活。在藝術小鎮建設中,倡導生活美學,意味著設計師要靈活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層面進行設計,讓藝術小鎮真正觸碰人們的精神世界,營造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學體驗。
  • 皮紙和宣紙的區別是什麼
    宣紙一般以安徽涇縣所產的為最好的,其中有紅星、五星、汪六吉等品牌。可以進行書寫也可以進行作畫。生產的時候採用的是傳統的生產工藝,用料比較的講究,吸墨性、墨色、墨韻都是最上乘,具有紉柔相濟,折而不損,光白兼優,厚薄均勻,潤墨有較強的層次感,色澤經久不變之特色,深受國內外書畫家們的厚愛, 宣紙品種一般按照原來可以分為一下幾大類棉料、淨皮、特淨;按規格可分為多種如,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等;按照厚薄可以劃分為扎花、綿連、單宣、夾宣等;按紙紋可分為單絲路
  • 安徽擬推薦宣紙製作技藝、華佗五禽戲申報國家級優秀案例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文旅廳網消息:根據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遴選工作的函》(非遺函〔2020〕14號),我省組織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推薦申報工作。
  • 「匠心之美」全國詩詞大賽獲獎作品公示
    世間公認之珠山八友共有十人,諸公情狀約略如次:王琦(1884-1937),字碧珍,號陶迷道人、陶迷散人,室名陶陶齋,祖籍安徽,生於江西新建,擅長畫人物。王大凡(1888-1961),名堃,號黟山樵子、希平居士,齋名希平草廬,祖籍山西太原,徙居安徽黟縣,生於江西鄱陽,擅長畫人物。
  • 安徽涇縣加快推進中國宣紙小鎮項目工程建設
    中國宣紙小鎮是安徽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自2019年11月開工建設以來,進展情況一直備受各界矚目。今年以來,涇縣不斷加快推進中國宣紙小鎮項目工程建設工作。在中國宣紙小鎮一期工程國紙客廳、國紙水街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對白色清水混凝土牆面進行澆築和加固。據了解,該項目是中國宣紙小鎮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項目設計榮獲第十二屆佛羅倫斯雙年展「達文西獎」。由於室內跨度大,高度高,加上剪力牆厚度薄,項目建設對施工要求很高。
  •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距今2600多年。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與母親避難於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並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洩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
  • 《春秋》:日有食之,福禍何為
    其中有三次是日全食,孔子在《春秋·桓公三年》(前709)中是這樣記載的:「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載明了這年日食具體的季、月、日。「壬辰」是用幹支記日,中國早在春秋之前就用天幹、地支組合而成的甲子、乙丑等60組漢字紀年、記日,直到今天。「朔」是每月的第一天,中國曆法不同於公曆,「月」是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有月相為證。
  • 紙墨筆硯戲說:人生不是如一張白紙,而要如一張宣紙
    我們中國人,想必應該把人生活成一張宣紙吧。怎麼說?中國四大發明的第一個就是造紙術。那什麼是萬紙之王?是宣紙。宣紙起源於唐代,當時由宣州府(大約是今天的安徽涇縣一帶)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家而得名。你不可能不遭遇人生的黑暗,生命的韌性就在於如何處理這些黑暗面,我們可以經歷苦難,更要將苦難如宣紙浸墨般化解、融合,進而繪出人生畫卷的精彩。第二筆 分墨,定格擺局宣紙看似薄薄的一層,實際是可以分層的。
  • 安徽衛視國劇盛典今晚播出 張嘉譯景甜吳秀波齊聚致敬匠心
    安徽衛視國劇盛典今晚播出 張嘉譯景甜吳秀波齊聚致敬匠心 2018-01-01 11:06: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撈刀河最後的打刀人,一剪知春秋,是怎樣的一個「守隅者」?
    一門傳統手工刀剪技藝承載著五代人的理想信念,一條撈刀河見證了刀剪技藝的由盛而衰,用以「一剪知春秋」形容再也合適不過了,又是怎樣的一個「守隅者」,能在幾十載打刀春秋中,看清生活的本質卻依然熱愛生活呢?讓我們共同走進撈刀河最後的打刀人——彭澤林的世界。
  • 如何從物理原理上保持正確的宣紙洇墨控制姿勢
    宣紙上寫毛筆字讓他不洇墨,辦法有不少,但歸根到底的原理都在於「如何控制」。如果各位師友能夠從物理的角度掌握了這個精髓,便可以始終能夠保持正確的「控制姿勢」了。宣紙洇墨的原理其實有2個關鍵特點,一是生宣紙張遇墨之後,墨跡會擴散,二是墨液遇生宣紙的擴散性隨濃度而降低。
  • 安徽師範大學:育人於匠心 聚國之先生
    在「兩個100年」奮鬥目標的交匯之年,安徽師範大學交出了師德師風高質量高標準建設的傲嬌答卷。群英薈萃的「師大現象」教師是社會的典範、人格的楷模,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作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體」和基礎教育的「母機」,安徽師範大學歷來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擁有孕育名師大家、弘揚高尚師德的豐厚土壤,一代又一代的師大人薪火相傳,將立德樹人融進血脈,積澱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成為引領校風學風建設的一面旗幟,成為教職員工躬行一生的行為標杆,無數大師和先賢鑄就了安徽師範大學光亮的精神風骨。
  • 冬日讀畫,泛黃宣紙上浸透了大宋的冷和暖
    原創 王太生 文學報冬日讀宋畫,當然是一些宣紙泛黃的畫,感受大宋的冷和暖,神韻與色彩,畫裡有遠山、高樹、長亭,還有冷得瑟瑟發抖的小人物,在一條山道上踽踽獨行。王太生/文宣紙泛黃,是一種美。紙上人物、花卉、山水,泛黃的宣紙成就古畫之美。冬日讀宋畫,當然是一些宣紙泛黃的畫,感受大宋的冷和暖,神韻與色彩,畫裡有遠山、高樹、長亭,還有冷得瑟瑟發抖的小人物,在一條山道上踽踽獨行。下雪時,百姓生活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