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傳統手工刀剪技藝承載著五代人的理想信念,一條撈刀河見證了刀剪技藝的由盛而衰,用以「一剪知春秋」形容再也合適不過了,又是怎樣的一個「守隅者」,能在幾十載打刀春秋中,看清生活的本質卻依然熱愛生活呢?讓我們共同走進撈刀河最後的打刀人——彭澤林的世界。
上世紀50年代初,撈刀河刀剪廠建立,此後撈刀河刀剪業輝煌,獲得許多省級榮譽獎項。作為中國的三大名牌刀剪生產廠家之一,與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張小泉齊名。1997年,撈刀河刀剪廠開始改制,但由於效果不佳,加之職工意見達不到統一,刀剪廠業務開始下降,刀剪廠日漸衰落。1984年,21歲的彭澤林,進廠接替父親的職位,成了異形車間的一名鍛工,而在實習期每月工資24塊6毛,但是彭澤林從來沒有埋怨過,更別提放棄了。自刀剪廠倒閉後,大多數人選擇了另謀生路,正在刀剪業傳承面臨困境之際,彭澤林卻選擇在2004年下崗後選擇了重操舊業,青絲化作白髮,依舊鐵馬冰河,彭澤林在刀剪行業一幹就是33年。
從最初的選材到後來的開刃上柄,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選材與淬火,撈刀河刀剪打造工藝獨特,與其他刀剪鋪不同的是,在原始材料的選擇上,以上世紀落地機翼的殘鋼為主,常溫下,將熱化的鋼鐵投入冷水中迅速冷卻,為其成功定型備下了必要的基礎。每一次的伸手投足,無疑將「鋼」與「火」達到最完美的融合。
作為家族傳統手工打刀技藝第五代傳人,迄今為止,彭澤林把人生幾近30餘載投入傳統手工打刀技藝中,不斷地創新求變,在原有的基礎上將這個先輩們遺留下來的百年「老字號」進行創新發現。「一把成品刀剪的完成步驟十分複雜,從最初的選坯到最後的包裝,起碼要經過30幾道程序,」彭澤林表示道,如此繁瑣的打刀技藝,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屑於投身其中,能夠堅守30餘載,不能只是簡單用時間的長度來闡釋了,在不能增加生命長度的情況下,他生命的厚度無疑是人生中的一段「大寫之筆」。
隨時代的發展,傳統刀剪業面臨嚴峻的考驗,工廠的工人也逐漸散去,各謀生計「刀剪已經與我分不開了,我要繼承好父輩的理想信念」彭澤林表示道,撈刀河的刀剪傳承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難道就要面臨失傳?「我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個願意打制傳統刀剪的徒弟,將我的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他,培養下一帶的菜刀王」,彭澤林用幾十載無聲的行動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精神。在刀剪傳統的師承無果之際,彭澤林嘗試以另一種方式將沉落的刀剪撈起,但撈刀河刀剪技藝傳承的道路註定是崎嶇的,沒有人知道下一代刀王在哪裡。
一盞明亮燈,一隅打刀地,一天當中的大多數時間,他就是在十幾平方的土坯房中度過的,再過五年的時間,本應是退休的年紀,但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沒有退休而言,只要身體健朗,便可以堅持生命的最後一刻。
百年餘輝搖曳的那些花季,飄落的那些雨季,撈刀河的刀剪已作為一張美麗的名信片揚名與中國,作為湖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撈刀河這一刀剪的百年老字號正以求「變」的思路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刀剪春秋,匠心依舊。撈刀河的刀經歷著從落下到被撈起再落下的過程。撈不起來的刀,留不住的時間,刀剪盡隨時間流逝該換新顏,但撈刀河歷經歲月層層洗禮,仍舊萬古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