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日有食之,福禍何為

2020-12-05 大眾數字報

  晉平公

  □ 吳名崗

  萬物生長靠太陽,一旦太陽被掩蔽,會對人類的生存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我們的祖先早就非常關心的問題,所以在大約4000年前我國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在其《春秋》中對日食做了系統的記述,為後人研究日食,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後世修定曆法,乃至現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等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長達242年的記錄
  《春秋》記錄了自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共242年中的36次日食。對這36次日食,孔子根據他所掌握的資料,做了不同記述。其中有三次是日全食,孔子在《春秋·桓公三年》(前709)中是這樣記載的:「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載明了這年日食具體的季、月、日。「壬辰」是用幹支記日,中國早在春秋之前就用天幹、地支組合而成的甲子、乙丑等60組漢字紀年、記日,直到今天。「朔」是每月的第一天,中國曆法不同於公曆,「月」是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有月相為證。因為月球繞地球的準確時間是29天多,所以有大月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的月稱「朔望月」。「朔」指初一,「望」指十五。日食多在初一,也有在三十日的時候,所以要載明「朔」。
  根據杜預對《左傳》的注釋,春秋36次日食,只有發生在魯宣公八年七月的日食是這個月的三十日。「既」是什麼意思呢?《公羊傳》的解釋是「盡也」,日食盡,就是日全食。春秋時期共有三次日全食,其他則是環食或偏食。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年作《春秋》,僅用數年時間就完成了《春秋》的著述。他所記242年間的36次日食,是根據別人的記載寫下的。那麼,是誰做了這項日食的記錄工作呢?
  《左傳·桓公十七年》對「冬十月朔日有食之」的「傳解」是:「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書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祇之日,禮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
  從《左傳》對《春秋》的解說中我們知道,春秋之前,天子和諸侯就設有專門負責觀察日月運行的官員,日官的職位很高,僅次於六卿。記錄日食等重要天象,是日御和日官的職責。孔子就是根據日官、日御們的記錄寫下36次日食的。中國的天子何時設立日官,我們尚不得而知,但一定是早於《春秋》所記,也就是說,早在公元前722年之前,中國的官方就在記錄日食。
夏朝就有日食官方記錄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資料,比《春秋》早的,有《詩經》對日食的記載。《小雅·十月之交》說:「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這次日食在周幽王(前781—前721)時期,詩中有「豔妻煽方處」之句,說者「豔妻」指褒姒。這次日食與月食相連,幽王無道,天下大亂,詩人用「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來描繪這次日食後的天下之巨大變化。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最早對日食的記載是《左傳》所引已經軼失的古籍《夏書》中的記述。《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物,君不舉,闢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故《夏書》曰: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魯太史所說都是當時諸侯國在正陽之月,即我們今天所用的夏曆的四月,過春分而未夏至之時有日食,國君以及相關官員要採取行動反省自己的行政行為。魯太史引用了當時能見到的《夏書》中的話作為依據。所引《夏書》我們已不能見,但其中有關日食的話卻因被魯太史引用而被《左傳》保留下來。在春秋時期稱《夏書》,當是記載夏朝事跡之書,特別是有關日食的記載,也只有官方才會有的,所以這條記載所記夏朝日食是可信的,距今約有4000年了。
  夏朝有日食的記載,還有一條旁證。《左傳·昭公十七年》中士文伯在回答晉平公「何謂辰?」時說:「日月之會是謂辰,故以配日。」杜預的注說:「以子醜配甲乙。」原來中國從遠古以來就以六十甲子紀年、記日的方法本身就含有日月相會之意,就含有日月相會之時有時會相互掩蔽之意,這真是今人所很少注意到的。因為在記每一天時都會用一個代表「日」的「天幹」之字和代表十二個月的「地支」之字組成,如「甲子、癸巳」等。看到這些詞組就會使人想到日月交會,想到日食、月食,這是幹支記日的本意。我們知道在甲骨文中,已經用幹支記日,幹支記日始於商朝之前,《夏書》記下日食故是可信的。
彼日而食,不善政之謂也
  日食對人類生存究竟有何影響,一直是古人關心的話題和研究的對象。人們從對日食記錄的經驗中,逐漸對日食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
  春秋時期人們對日食的形成原因已經清楚,但對日食究竟會不帶來災害,會帶來何種災害,則爭論不已。《春秋·昭公二十一年》載:「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左傳》載:「公問於梓慎曰:『是何物也,禍福何為?』對曰:『日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所謂「二至二分」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夏至和秋分、春分。這次日食是周曆的7月,大約相當於今農曆的5月,正是夏至前後,梓慎認為這時「日有食之,不為災」。他認為日月的運行,「至相過也」,也就是說日食是日月相過而掩蔽,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但對其他時間出現日食,梓慎卻認為會有災害。《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將水。』昭子曰:『旱也。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昭子認為春分之後,陽氣應勝過陰冷之氣,這時日食是陽不勝陰,一旦陽勝陰,必定超乎尋常,所以會旱。梓慎和昭子都認為這次日食會有自然災害,但梓慎認為是水災,昭子認為會出現旱災,二者相反。說明當時人們認為日食是否會帶來自然災害是有爭論的。
  古人認為天人合一,「天人之際,實相感通」,日食是對統治者的警告或懲罰。因為日為陽,君為陽,日食是太陽被遮蔽,就好像天子和國君執政不明一樣,所以統治者在遇到日食時要自我反省。這種認識雖不科學,但在當時卻有正面社會作用。
  《左傳·昭公七年》中有兩段晉平公和士文伯關於日食的討論。士文伯是晉國對日食及天文、歷史都很有研究的專家。晉平公問這次日食誰會受其咎?士文伯說衛君和魯國的上卿將會有災難,因為日食先從衛國觀察到,然後魯國才見日食。平公又問:「《詩》所謂:『彼日而食,於何不臧』是怎麼回事?」晉平公所引是《詩經·小雅》中的《十月之交》篇中的詩句,這首詩記載了周幽王貪圖豔色,寵嬖褒姒,讒佞在朝,朝政昏亂,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恰好這年又先後出現月食、日食之事。這種天災與人禍的重合,人們認為是統治者的無道所導致。這次日食和人禍給後人以重要影響,是後人認為統治者的無道會引發日食的重要依據,所以晉平公引此詩問士文伯是怎麼回事。文伯回答說:「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士文伯順著晉平公的問話,說這是對政治不善的懲罰,施政不用善人,就會引發日月降災以貶謫人君。所以國君行政要慎之又慎,要注意三條:一要選擇善人、賢人當官,二要順民意,因民所利而利之,三要順四時之所務,不要影響農耕。士文伯借日食以勸晉平公行善政。
  到了這年的八月,衛襄公卒,十一月,魯國上卿季孫宿也死了。季孫宿死後,晉平公想起了他和士文伯四月關於日食的談話,認為文伯說的很準,都應驗了。「晉侯謂伯瑕(士文伯)曰:『吾所問日食,從之,可常乎?』」他的意思是,今後如果再發生日食,也會像這次一樣有國君和卿相受其災咎嗎,這會是必然的嗎?
  士文伯回答說:「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一,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國。『其異終也如是。」士文伯非常肯定地否定了日食是對人君降災得咎的必然性,認為那不過是偶然的事。他舉出五個方面說明各方面的具體情況不同,從而會有不同的結果。他以詩為例,說同是為官,有的人吃喝玩樂,有的人為了國家大事勞累而憔悴,行為完全不同。因此再次日食會有什麼結果,是無法預料的。
  從士文伯的這次答話中,我們看到,他並不認為日食是對國君懲罰的真實思想。所謂日食是對國君或其他執政者的懲罰,不過是臣下藉此勸諫國君慎重行政,不胡作非為的由頭而已。
  《左傳》所記,大體代表了春秋時期中國人對日食認識的實際水平。

相關焦點

  • 天文曆法:日有食之
    周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年,就是此書記載最早的,日有食之。周安王二十年,公元前382年,日有食之,既。日有食之,指有日食,既,指日全食。民間有天狗食日的說法。庚子年,西元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一日未時到申時:日有食之,既。今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太陽北探,自此回頭,向南。
  • 蜜蜂來家裡是福還是禍?
    蜜蜂來家裡是福還是禍?蜜蜂是一種群居性昆蟲,蜂巢是它們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環境。蜜蜂對於築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在蜜源豐富的山丘地區,但也會跑到有人居住的地方築巢。蜜蜂來家裡築巢是福還是禍?下面隨趣蜜蜂小編一起來看看蜜蜂來家裡是福還是禍吧。風水學所謂天上飛來之物,屬於陽氣,陽氣入宅,就是天光下臨,自然風水也好。風水角度認為,這是生財的象徵,勤勞的蜜蜂能為你帶來財富。所以凡是有燕子、黃蜂、蜜蜂來結巢的房子,往往風水是很不錯的。比如說有一年燕子、蜜蜂、黃蜂來結巢,家裡喜事好事往往會很多。
  • 家裡出現白蟻是福還是禍?有什麼徵兆
    家裡呈現白蟻是福是禍有何徵兆很多小同伴可能並沒有見過白蟻,益倫白蟻防治找來了白蟻的圖片。白蟻聽起來仿佛是螞蟻的一種,其實它並不是我們經常看見的黑色小螞蟻,它是一個變態並不完好的還會長翅膀的一種小昆蟲,看起來有點像飛蛾。
  • 清代瘟疫給我們的啟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在位30年間,道光皇帝面臨內憂外患諸多棘手之事,「外患」,顧名思義,為西方列強之入侵, 而「內憂」,則指「瘟疫」。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間,有二十個年頭裡出現大疫。《江陰縣誌》就曾有記載,夏秋大疫,村裡中數日之間,有連斃數十人者,有一家數口盡歿者。遍布華北、長三角和福建廣東等地的疫情,造成的人口死亡達百萬以上。家庭破碎,骨肉分離,比比皆是。
  • 一福壓百禍,無福災禍多,福報不夠的時候就會有這三種徵兆出現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春秋》雲,人而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而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老子也曾經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兩句古人的哲語,都深刻的揭示了「福」和「禍」之間的關係,它們彼此之間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排斥。
  • 女人,長得漂亮是福還是禍
    生為女人,都希望爹媽給一張千嬌百媚,如花似玉,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天使臉蛋和瘦不見骨,黃金比例般的魔鬼身材。尤其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速食的愛情。一個好看的外表,有時候會起巨大作用。凡事有利也有弊哈。漂亮也一樣。漂亮也一樣。
  • 使用塑料,是福還是禍?
    塑料的特性是福亦是禍:它們非常耐用,這也恰恰也是塑料降解速度極慢的原因。 *文章來源於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發布的《塑料圖集》中的《使用:是福亦是禍》一文,小標題系小編撰寫;
  • 耳朵上長痣是福還是禍?
    有的痣是福痣,主長壽和福祿,有的痣則是惡痣!需要多加注意!下面小編帶大家看看: 1.耳朵輪廓有痣 耳朵輪廓上有痣的男人往往聰明、有才幹,而且十分孝順,家庭責任感強。
  • 以宋為例,日食雖然好看,卻讓皇帝與臣民為之惶恐不安
    宋仁宗時期就有因日食而中途改元的情況,皇佑六年,「日蝕四月朔,以謂正陽之月,自古所忌」,因此三月庚辰仁宗下詔改皇佑六年為至和元年,並發布罪己詔書:「 朕以寡暗,守茲盈成,緬念為君之難,深為置器之重,周敢怠忽,思致治平,今尋災異之夥興,緣政教之所起,永思厥咎,在予一人。
  • 為讓中國「幫」一把,航發巨頭提出將廠房建在國內,是福還是禍?
    為讓中國「幫」一把,得到這一大額訂單,該航發巨頭提出了不少優惠條件,比如將廠房建在國內。那麼,這對於我國來講究竟是福還是禍呢?接受這個條件究竟是福還是禍呢?我國究竟會不會把訂單給羅羅公司呢?結果沒有出來之前,誰都不能肯定,但是從已知信息分析,我國能從這次合作中得到不少好處,總體上還是利大於弊的。
  • 是福還是禍,專家稱價值超過900萬
    是福還是禍,專家稱價值超過900萬常常聽到人們說犯太歲會怎樣怎樣,就覺得太歲應該不是好事,可是最近有網友卻撿到了「太歲」不知道是福還是禍。撿到太歲該不會倒黴事要降臨了把,不,相反的這可是一件喜事。太歲的價格之所以高是因為它稀有,這種只在傳說中的東西即使在現在被發現的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太歲的生活環境與靈芝相似,所以在靈芝能活下去的地方太歲進本都可以生長。更重要的是太歲的生長雖然十分緩慢,但它總是在長得。《山海經》中說太歲能割一點長一點,有無線繁衍的能力。從這種角度看來,太歲雖然價格高,但是它可以不停地長下去,也算不貴了。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千年前老子就告訴我們禍福相依的道理,一類現象的出現我們需要用多種角度去辯證的看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許多事情在當時擁有著致命性的打擊,但放置在歷史的洪流中它們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國是禮儀之邦,禮之正於國家也,就好像天平稱物,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
  • 英國《經濟學人》:新冠疫情令世界「福禍相依」
    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10月10日發表題為《福禍相依》的文章,作者為亨利·柯爾。文章稱,新冠肺炎帶來的許多變化將是持久的。今年6月,世界銀行預測,中低收入經濟體今年將出現至少60年來的首次萎縮,8900萬人將陷入極端貧困,增幅達15%。
  • 《克隆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是福是禍》辯論會
    主持人:我宣布《克隆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是福還是禍》辯論會開始,請男生發正方資料(好處資料),女方發反方資料(壞處資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錄音。正方發言:利用克隆等生物技術,改變農作物的基因型,產生大量抗病、抗蟲、抗鹽鹼等的新品種,從而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 春秋時代一場隕石雨 天人感應預兆證驗不爽?
    《周易》:「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周易》這句話被歷代奉為施政的圭臬,展現了天人感應的天象哲學觀——聖人治世必觀天象所示吉兇,而且進一步省思天象垂示的對應義涵,藉以調整、改善施政的得失。
  • 走紅網絡、美到妖異的「精靈閃電」,到底是福還是禍?
    美麗背後是禍還是福呢?中國氣象局氣象工程師卞贇提出了他的看法。沈先生所拍攝到的「精靈閃電」美到窒息 攝影師拍下罕見閃電對天文、氣象感興趣的小夥伴,估計這兩天已經被一張與銀河同框的閃電照驚豔了。8月25日,星空攝影師沈先生上傳了一張「精靈閃電」照。
  • 居安思危,學會取捨,無心邀福、有意避禍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次面臨危機,被十二國聯合起來圍攻,岌岌可危。幸虧晉國從中斡旋,才能化險為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為了感謝晉國出手相救,鄭國國君為晉國晉悼公送去了一大批禮物。除了金銀財物,還有歌女、樂師、以及很多樂器。晉國的魏絳在拯救鄭國實踐中出謀劃策、苦思冥想、日夜不寐,是個功臣。晉悼公想獎勵他,於是便從歌女中挑選了8個姿色出眾的人,送給魏絳。
  •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 "禍" 與 "福"
    小行星撞擊地球既能帶來「禍」,比如誘發地球氣候環境災變、生態系統完全崩潰和地球生物物種大滅絕;也能帶來「福」——形成大量可供開採的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