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為例,日食雖然好看,卻讓皇帝與臣民為之惶恐不安

2020-12-01 歷來都會意

公元2020年6月21日,我們見證了中國境內的日食現象,本次日食,太陽只剩下一圈金邊,非常細,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中心部分黑暗,邊緣卻仍然明亮,在天空中形成一個耀眼的光環,蔚為壯觀。

如此奇觀,不免讓人驚嘆。

然而,這種奇觀要是發生在古代,那麼引發的可能就是一場恐慌或者政治地震。

在古代, 日食不僅會影響官員的仕途,還會對皇帝的行為產生約束,更因為日食特殊的政治含義,它的出現還常常會影響到當時的政治局勢,宋朝此種情況很多,以下便列舉說明。

古人又稱「天狗食日」

皇帝改元罪己,納諫求言

宋朝是改元比較頻繁的時期,改元可以分為新君即位改元和中途改元。宋仁宗時期就有因日食而中途改元的情況,皇佑六年,「日蝕四月朔,以謂正陽之月,自古所忌」,因此三月庚辰仁宗下詔改皇佑六年為至和元年,並發布罪己詔書:

「 朕以寡暗,守茲盈成,緬念為君之難,深為置器之重,周敢怠忽,思致治平,今尋災異之夥興,緣政教之所起,永思厥咎,在予一人。德不能綏,理有未燭,賞罰失序,聽納不明,庶政未協於中,眾冤或雍於下,有違萬物之性,此皆彰膚過失,警予省修,畏天之威,果果危懼,若將隕於深谷,茲用惕於夙宵。冀召太和之氣,更回億兆之枯。恐懼乎未見,宜改皇佑六年為至和元年以四月一日為始,應天下罪於戲,抑畏於未然,庶竭黃恭,或致消腹,諮爾有眾,鹹體膚懷。」

仁宗希望上天將過錯全部歸結在自己的身上,不要禍及臣子與百姓,而自己也會遍查民間疾苦,找出根源,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定和諧。

皇帝因日食而自我反省,這一做法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日食的譴告之下,人君敬畏天變,審視自身所行,修政以彌補過錯。宋仁宗改元至和,其寓意是希望召來太和之氣,使統治昌盛順利和穩固,仁宗畏天之心由此可見。

宋仁宗劇照

宋朝君臣普遍認為,日食是君王的德行不夠,大臣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因此每逢日食,皇帝也會下詔求直言。

元符三年,日有食之,此時徽宗即位,對此深感惶恐,遂決定下詔求直言以應天變。詔書的內容也大多是諸如不要傷害他的子民,萬罪只加之一身之類的話,但是他加了一個項,那就是求直言:

「朕方開說正之路,消壘蔽之風,其於鯁論嘉謀,唯恐不聞,聞而行之,唯恐不及,其言可用,朕則有賞,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朕言唯信,非事空文。」

此次日食求言,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導致了新舊黨的激烈抗爭,這一矛盾源於哲宗時期,徽宗繼位想平衡新舊黨關係,是以因日食而下詔求言。詔書一下,朝臣紛紛上書,且多為元佑舊黨之列,他們將矛頭直指當時的掌權者、新黨的代表人物章惇等,在強烈的輿論攻勢下,元佑黨人的平反進程加快,對元佑黨人的政策進一步緩和。

這次日食求言,平衡了新舊黨之間關係,通過日食求言,徽宗逐漸穩定了朝局。

古代祭天罪己模擬儀式

官員因日食獲罪,因日食乞退

一方面日食被視為陰侵陽,附會到人事上就是臣強君弱;另一方面日食的發生被認為是大臣沒有盡到自己輔佐君王的職責,使朝政有失。是以日食與大臣的仕途息息相關。

真宗大中祥符(1016)九年,石普上言:「九月下旬,日食者三」,然而如期到了九月下旬之後,卻沒有發生日食,石普因為向皇帝預測日食不準而獲罪,但實際上石普的獲罪也並不僅是因為此事。此前石普就忤逆過上意,引起了真宗的不滿,而後恰逢石普預測日食不準,石普便因此而獲罪。通過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日食成為了皇帝罷免大臣或調動人事的一個機會或藉口。

仁宗嘉拓四年(1059)正月,日有食之。右正言吳及向仁宗上言:

「日食者陰陽之戒,失在陛下淵默臨朝,使陰邪未盡屏也,孫沔在并州,苛爆不法,燕飲無度;龐籍前在并州,輕動寡謀,輒興堡寨,屈野之衄,為國深恥。」

吳及向仁宗進言,正是由於孫沔以及龐籍在并州的政行不端,才導致了日食的發生,而最終使得孫沔獲罪。由此可見,日食在政治鬥爭中是打擊政敵的有力武器。

朝堂互相攻訐

在「天人感應」的思想背景下,宰輔大臣擔負著總睽百司,協和陰陽的職責。而出現日食這一現象就是陰陽二氣失調的結果。追究起來,就是宰輔大臣失職導致陰陽失調。

由此宰臣遜位、乞退就成為調和陰陽、消災弭禍的重要手段。有記載:

「淳佑九年(1249)夏四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庚戌趙葵四辭免右垂相兼樞密使,詔不允,五月己丑趙葵乞歸田裡,又不允。」

「鹹淳元年(1265)春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垂相賈似道請為總護山陵使,不允。」

「鹹淳四年(1268)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參知政事常挺六乞歸田裡。」

其實宋朝大臣只要不犯太大錯誤,一般乞退都不會被允許,像漢代時遇日食便罷免三公的情況已經不會出現了,日食大臣乞退也只成為了一種形式。

官員請辭又稱「乞骸骨」

由此可見,日食對大臣仕途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包括皇帝對其心懷不滿,欲借日食之事罷免大臣、朝臣之間借日食相互傾軋,打擊異黨、重臣因日食主動請辭。當然,那些制歷官員因技術問題,驗日食不準而被貶謫也是有的。

宋人對日食的觀念

日食這一天象本應該是一個科學的命題,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卻一直是以陰陽觀念對其進行闡釋。人們不禁疑惑,為何在科技如此發達的宋代仍會有此種情況呢?究其原因,或是因為宋代研究、了解日食的人的身份所致,他們多為儒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未能掙脫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即便是發展到可以準確的推算預測日食,也沒能夠消除日食災異論,此外,日食不驗更被視為一種祥瑞,日食是否如期發生成為了衡量君主德行的標杆。

昏暗卻又刺眼的日食

結語

由於日食在肯定上承天命或者君權神授等君主權力合法方面具有積極並難以動搖的價值,因此每一次日食的出現都是一次小規模的政治地震,或者皇帝罪己需要找人替罪,或者朝臣藉此互相攻訐。這使得日食這種自然天象在歷史的角度上與政治進程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

因此,古代日食雖然昏暗,但是常常發出的是「最刺目的光芒」,皇帝因其擔憂,臣民為之惶恐。

參考資料:《宋史》 《宋大詔令集》

相關焦點

  • 各地因日食上演了一場視覺盛宴,我們來看看古往今來的日食現象
    皇帝自醒「日變修德,月變省刑」翻譯過來就是:日食後該增加德行,月食後該減少刑罰。就連唐代大星象學家李淳風都認為:發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黨當道的表現,意味著要國亡君死,天下大亂。甚至一代賢主漢文帝經歷連續發生三次日食時都嚇得要死。
  • 日食是個了不得的大事
    但是,在古代中國,日食是一種災害,而且是很嚴重的災害。只要出現了日食,皇帝需要齋戒反省,而臣子們,則可以比較放肆一點地上書批評皇帝,或者批評皇帝所用的大臣,比如三公,丞相,如果皇帝還有重用宦官的毛病,在這個時候,也必定會被拿出來說道說道。這個事兒的由頭,來自《論語》,那上面說,「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禮記》上又有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 古代日食真的是不祥之兆?連皇帝看了都有點害怕
    古代有很多史書都記載過日食的發生,而日食則往往被認為是兇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都很害怕日食的出現。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出現過一次日食,漢文帝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所以趕緊給自己下罪己詔,將自己責備了一番,然後繼續輕徭薄賦的政策,與民休息,這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
  • 2019最後一次日食,濟南的日食有點偏,不過雲裡霧裡還是很好看的
    2019您12月26日,最後一次天文現象盛歡——日環食在我國上演,不過咱濟南的日食有點偏,而且還有雲不斷的遮擋,好在還能拍,雲霧繚繞更有一番韻味。拍日食拍的我是緊張了半天,昨天天氣預報說今天多雲,以為沒機會看到了,不過快到中午的時候,空中的太陽亮起來了。
  • 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一到這件事情,讓皇帝連肉都不能吃!
    對於重視禮數的古人來說,春節肯定是一頂一的大事,祭祖什麼的活動都不可少,甚至連皇帝也要參與其中。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這種宮廷祭祀皇帝的參與感一般並不高,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皇帝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皇帝需要親自抄寫一篇佛經表達自己的誠意,根據相關歷史記載皇帝們抄寫的佛經一般多為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心經》。
  • 日食發生在什麼時候,日食時間大多為朔日
    許多盆友這一生都期待能夠親眼見到一次日食狀況,下邊就由網編來為大伙兒介紹一下日食產生在什麼時候吧。在民間故事中,稱日食狀況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表面與太陽光展現合的情況時產生。日食分成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察日食時不可以注視太陽光,不然會導致暫時性雙目失明,比較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永久雙目失明。
  • 歷史上五位太宗皇帝,一個締造安寧盛世,一個被尊稱為「天可汗」
    劉恆即位時在朝中沒有根基,在這一點上他比其他四位皇帝更艱難。漢文帝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很快擺脫功臣勢力的掣肘,獨掌皇權,又沒有與功臣派發生激烈衝突,無愧於精明能幹的政治家。在經濟方面,漢文帝輕徭薄賦,歷史上第一次將農業稅降到三十稅一。他放寬經濟管制,開放鑄幣權等,刺激了商業的快速發展,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用望遠鏡觀看日食也會「日食盲」
    據了解,這位患者直接裸眼觀看了本次「金邊日環食」,在長時間觀看日環食的一天後,猛然發現自己的視力明顯下降,視物困難,到當地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視網膜損傷」。這並非個例。事實上,每逢日食奇觀發生時,眼科醫院總能碰到如上述的這類患者。
  • 李林:「救日」與救國——1901年辛丑日食的政治史及文化史意蘊
    而且, 日食預報之事, 已於同年四月奏呈, 奉旨:「知道了, 禮部知道, 欽此。」依照定例, 應在日食發生前半月, 再將推演詳情及救護計劃以題本上呈, 以候欽定救護安排, 頒行全國。但此時因「聖駕西幸」, 皇帝遠在京外, 所以, 只能事先改題為奏, 以免到時來不及奉上諭作安排。而且, 此時管理欽天監事務的和碩親王世鐸已赴行在侍駕, 不能聯銜具奏。
  • 歷史最霸氣這一句話,當「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莫屬
    據明宋濂《元史》記載,張弘範,字仲疇,他的父親張柔在金國南遷汴京之時,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餘家結寨自保,算是金國人,後來投降蒙古,被委以重任。張弘範成年之後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軍統帥伯顏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話說元軍攻佔建康後,南宋都城臨安危在旦夕。
  • 與南齊開國皇帝為敵的王玄邈,為何卻被南齊評價為開國功臣?
    前言在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篡奪南朝宋政權的過程中,朝廷實力派袁粲死了,地方實力派沈攸之也死了,甚至沒有站隊只是單純飛揚跋扈的高道慶也死了。對政治人物來說,剷除異己是基本的常規操作,改朝換代之際也是對站隊水平的考驗,甚至容不得一絲閃失。
  • 2017年日食和月食時間:8月21日日全食系一年最好看
    天文預報顯示,農曆丁酉雞年將發生兩次日食和兩次月食。  兩次日食的時間分別為2月26日的日環食和8月21日的日全食。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日食分全食、環食和偏食,如果當天月球距離地球較遠,而太陽距離地球較近,月球的視圓面較小而不能全部遮掩太陽,就會發生日環食。
  • 阿茲特克人眼中的日食
    雖然在公元前後便具備了一定預報日食的能力,但我們直到科學革命才真正從物理機制上了解了日食的成因。在此之前,每當日食來臨,世界各個文明的人們也只能懷著敬畏之心,或肅穆或喧鬧,看著太陽消失在月亮背後,然後等待光明重現。對於日食事件,古中國與古巴比倫都有著豐富的記錄,然而美洲的本土文明卻鮮有相關記載。
  • 看宋怎樣一步步落入異族人之手(09差點讓北宋迴光返照的宋哲宗)
    高太后雖然對待趙煦的生母朱氏過於嚴苛,但對於誰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卻一點不含糊。老太太審時度勢,剛果決斷,成功粉碎了一起爭奪皇儲選立的陰謀。1085年二月,神宗病情惡化,不能處理朝政。當時趙傭才九歲,而神宗的兩個同母弟弟趙顥、趙頵卻年富力強。論出身、地位和聲望,兩人當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資格當皇帝。
  • 《春秋》:日有食之,福禍何為
    這是我們的祖先早就非常關心的問題,所以在大約4000年前我國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在其《春秋》中對日食做了系統的記述,為後人研究日食,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後世修定曆法,乃至現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等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長達242年的記錄  《春秋》記錄了自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共242年中的36次日食。
  • 天文日食預告
    日食是一種神奇的天文現象,又叫做日蝕,是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的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我國古代,將此現象稱為天狗食日。又被作為上天的預告,是上天對古代皇帝做事的不滿,一旦發生,古代皇帝往往會下達罪己詔以贖罪。
  • 皇帝擼貓不早朝,為貓寫詩三百首,古代貓奴還有這些驚人之舉
    因為它們溫柔、乖巧,異域給皇帝的貢品中,都出現了可人的小貓咪。到了宋朝,貓主子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繁榮時代,雖然捕鼠仍然是它們重要的職責,但它們也開始以「賣萌」為己任。《武林舊事》提到當時市場上有一系列與貓相關的營生,包括了「貓窩、貓魚、改貓犬」等,甚至還有專門的寄養和剪毛服務。宋代是貓奴的井噴時期,關於貓的詩文和畫都大量出現。古代著名的「貓奴」們也從這一時期,閃亮登場。
  • 訪談| 公民之路:從臣民、國民、群眾、人民到公民
    其實在現代西方,公民精神建立在個人主體地位的基礎之上,民國初年所追求的個人發展、個人成就、個人奮鬥等目標,與公民精神存在相通之處。但是也要注意到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周作人所說的「盡性主義」,以及陳獨秀所說的「個性不能被壓抑,無論好壞」等。這種極端的主張即使在西方近現代公民觀念裡也是少有的。
  •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此人來到崇禎帝墓前,絕食七日而死
    其實這句話是明永樂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師回朝在北京時說的,原文是「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存在276年,中間出現了很多荒唐的帝王,但是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的做法,至今看來依舊令人值得敬佩。崇禎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也遵守了先祖祖訓而付出了生命。
  • 古代文明解釋日食的五大方式
    社交媒體的興起將使來自日食的每個人都能獲得不間斷的信息流。但是,對於人類的大多數歷史而言,情況並非如此。關於日食是由月球在地球與太陽之間連成一線的這一知識,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了解釋太陽突然的黑暗,這些古老的文明創造了各種傳說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