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0年6月21日,我們見證了中國境內的日食現象,本次日食,太陽只剩下一圈金邊,非常細,日食發生時,太陽的中心部分黑暗,邊緣卻仍然明亮,在天空中形成一個耀眼的光環,蔚為壯觀。
如此奇觀,不免讓人驚嘆。
然而,這種奇觀要是發生在古代,那麼引發的可能就是一場恐慌或者政治地震。
在古代, 日食不僅會影響官員的仕途,還會對皇帝的行為產生約束,更因為日食特殊的政治含義,它的出現還常常會影響到當時的政治局勢,宋朝此種情況很多,以下便列舉說明。
皇帝改元罪己,納諫求言
宋朝是改元比較頻繁的時期,改元可以分為新君即位改元和中途改元。宋仁宗時期就有因日食而中途改元的情況,皇佑六年,「日蝕四月朔,以謂正陽之月,自古所忌」,因此三月庚辰仁宗下詔改皇佑六年為至和元年,並發布罪己詔書:
「 朕以寡暗,守茲盈成,緬念為君之難,深為置器之重,周敢怠忽,思致治平,今尋災異之夥興,緣政教之所起,永思厥咎,在予一人。德不能綏,理有未燭,賞罰失序,聽納不明,庶政未協於中,眾冤或雍於下,有違萬物之性,此皆彰膚過失,警予省修,畏天之威,果果危懼,若將隕於深谷,茲用惕於夙宵。冀召太和之氣,更回億兆之枯。恐懼乎未見,宜改皇佑六年為至和元年以四月一日為始,應天下罪於戲,抑畏於未然,庶竭黃恭,或致消腹,諮爾有眾,鹹體膚懷。」
仁宗希望上天將過錯全部歸結在自己的身上,不要禍及臣子與百姓,而自己也會遍查民間疾苦,找出根源,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定和諧。
皇帝因日食而自我反省,這一做法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日食的譴告之下,人君敬畏天變,審視自身所行,修政以彌補過錯。宋仁宗改元至和,其寓意是希望召來太和之氣,使統治昌盛順利和穩固,仁宗畏天之心由此可見。
宋朝君臣普遍認為,日食是君王的德行不夠,大臣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因此每逢日食,皇帝也會下詔求直言。
元符三年,日有食之,此時徽宗即位,對此深感惶恐,遂決定下詔求直言以應天變。詔書的內容也大多是諸如不要傷害他的子民,萬罪只加之一身之類的話,但是他加了一個項,那就是求直言:
「朕方開說正之路,消壘蔽之風,其於鯁論嘉謀,唯恐不聞,聞而行之,唯恐不及,其言可用,朕則有賞,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朕言唯信,非事空文。」
此次日食求言,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導致了新舊黨的激烈抗爭,這一矛盾源於哲宗時期,徽宗繼位想平衡新舊黨關係,是以因日食而下詔求言。詔書一下,朝臣紛紛上書,且多為元佑舊黨之列,他們將矛頭直指當時的掌權者、新黨的代表人物章惇等,在強烈的輿論攻勢下,元佑黨人的平反進程加快,對元佑黨人的政策進一步緩和。
這次日食求言,平衡了新舊黨之間關係,通過日食求言,徽宗逐漸穩定了朝局。
官員因日食獲罪,因日食乞退
一方面日食被視為陰侵陽,附會到人事上就是臣強君弱;另一方面日食的發生被認為是大臣沒有盡到自己輔佐君王的職責,使朝政有失。是以日食與大臣的仕途息息相關。
真宗大中祥符(1016)九年,石普上言:「九月下旬,日食者三」,然而如期到了九月下旬之後,卻沒有發生日食,石普因為向皇帝預測日食不準而獲罪,但實際上石普的獲罪也並不僅是因為此事。此前石普就忤逆過上意,引起了真宗的不滿,而後恰逢石普預測日食不準,石普便因此而獲罪。通過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日食成為了皇帝罷免大臣或調動人事的一個機會或藉口。
仁宗嘉拓四年(1059)正月,日有食之。右正言吳及向仁宗上言:
「日食者陰陽之戒,失在陛下淵默臨朝,使陰邪未盡屏也,孫沔在并州,苛爆不法,燕飲無度;龐籍前在并州,輕動寡謀,輒興堡寨,屈野之衄,為國深恥。」
吳及向仁宗進言,正是由於孫沔以及龐籍在并州的政行不端,才導致了日食的發生,而最終使得孫沔獲罪。由此可見,日食在政治鬥爭中是打擊政敵的有力武器。
在「天人感應」的思想背景下,宰輔大臣擔負著總睽百司,協和陰陽的職責。而出現日食這一現象就是陰陽二氣失調的結果。追究起來,就是宰輔大臣失職導致陰陽失調。
由此宰臣遜位、乞退就成為調和陰陽、消災弭禍的重要手段。有記載:
「淳佑九年(1249)夏四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庚戌趙葵四辭免右垂相兼樞密使,詔不允,五月己丑趙葵乞歸田裡,又不允。」
「鹹淳元年(1265)春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垂相賈似道請為總護山陵使,不允。」
「鹹淳四年(1268)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參知政事常挺六乞歸田裡。」
其實宋朝大臣只要不犯太大錯誤,一般乞退都不會被允許,像漢代時遇日食便罷免三公的情況已經不會出現了,日食大臣乞退也只成為了一種形式。
由此可見,日食對大臣仕途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包括皇帝對其心懷不滿,欲借日食之事罷免大臣、朝臣之間借日食相互傾軋,打擊異黨、重臣因日食主動請辭。當然,那些制歷官員因技術問題,驗日食不準而被貶謫也是有的。
宋人對日食的觀念
日食這一天象本應該是一個科學的命題,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卻一直是以陰陽觀念對其進行闡釋。人們不禁疑惑,為何在科技如此發達的宋代仍會有此種情況呢?究其原因,或是因為宋代研究、了解日食的人的身份所致,他們多為儒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未能掙脫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即便是發展到可以準確的推算預測日食,也沒能夠消除日食災異論,此外,日食不驗更被視為一種祥瑞,日食是否如期發生成為了衡量君主德行的標杆。
結語
由於日食在肯定上承天命或者君權神授等君主權力合法方面具有積極並難以動搖的價值,因此每一次日食的出現都是一次小規模的政治地震,或者皇帝罪己需要找人替罪,或者朝臣藉此互相攻訐。這使得日食這種自然天象在歷史的角度上與政治進程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
因此,古代日食雖然昏暗,但是常常發出的是「最刺目的光芒」,皇帝因其擔憂,臣民為之惶恐。
參考資料:《宋史》 《宋大詔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