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駕崩後,都要入太廟接受後代的祭祀。後輩不能直接稱呼先人的名諱,怎麼辦?那就起一個稱謂,這個稱謂就叫廟號。一般情況下,第一代稱謂太祖,以後各代都稱「宗」,太宗一般是指第二代皇帝。大多數王朝都有「太宗」的廟號,我們沒法一一對比,這裡將比較有影響力的五位太宗列出來,做個比較。#唐太宗#
漢太宗劉恆:
劉恆最突出的文治,體現在三個方面:穩固皇權、經濟振興和寬仁治國。劉恆即位時在朝中沒有根基,在這一點上他比其他四位皇帝更艱難。漢文帝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很快擺脫功臣勢力的掣肘,獨掌皇權,又沒有與功臣派發生激烈衝突,無愧於精明能幹的政治家。
在經濟方面,漢文帝輕徭薄賦,歷史上第一次將農業稅降到三十稅一。他放寬經濟管制,開放鑄幣權等,刺激了商業的快速發展,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文帝改革法律,廢除一系列嚴刑峻法,以黃老思想治國,寬仁為懷,締造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盛世。
宋太宗趙光義:
與漢唐這樣的盛世王朝相比,宋簡直就是一個割據政權,根本連大一統也算不上,但是宋王朝統治中國數百年,對於中國的影響深遠,所以還是有待一說。宋太宗此人,首先暫不論「斧影燭光」到底是否有篡位謀害之嫌,但是宋太宗上臺後,將趙匡胤原本整合的形勢大好的統一機會全都措施了,這是觸目驚心的史實。
這位老兄其實也不可謂不努力,但是在相對才華方面與其兄趙匡胤相去甚遠。他把自己當成了「李世民」,也想創造屬於自己的盛世,文採武功要流芳百世。所以他對內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對外自己統兵親徵。造成的主要影響就是對外戰爭一敗再敗,導致宋朝不但無法收復幽雲之地,更在後面的歷史中軍事力量弱小;對內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雖然有一定成就,但是過於瑣碎細化,造成了宋王朝缺乏漢唐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質。
明太宗朱棣:
也稱明成祖,其實當時朱棣駕崩之後廟號太宗。成祖是100年之後嘉靖皇帝給改的,所以說朱棣是明太宗或者是稱明成祖都沒錯。朱棣,最初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皇帝繼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以加強中央權威,朱棣不服,發動「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攻克南京。
建文皇帝失蹤,朱棣隨後登基稱帝。朱棣在位時,多次對外兵戰功卓著,曾經五次親徵蒙古,重創蒙古鐵騎。攻下安南,將安南重新併入明朝領土。派鄭和下西洋,命人修《永樂大典》,疏通運河,遷都北京。明朝「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朱棣定下的!
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後金和蒙古大漢。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徵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崇德元年(中原公元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朝鮮臣服於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唐太宗李世民:
提到太宗人們一般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會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他開創了唐初的貞觀之治,使得唐朝成為了歷史上最璀璨的一個朝代,萬國來朝,威服萬裡。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年少時期便善於騎射,聰明果斷。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四方人才。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1]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徵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總結:
縱觀這些太宗皇帝,上位後要不就是文治要不就是武功,都帶領王朝向好的方向發展,開創王朝了新的時代,但其中最出色的還是漢太宗和唐太宗,漢太宗文治出色,帶領漢朝進入了繁榮昌盛,但武治方面還不行,靠和親穩住匈奴。相比漢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文治一點也不遜色,還要強一些,武治上開疆拓土,萬國來朝,擊敗突厥,滅亡高句麗,文治武功到了極點,所以唐太宗最強。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