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直入正題。
話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討伐遼東。由於遼東在海的對岸,太宗站在岸邊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頓時心中產生了怯意,這麼大一片汪洋,「朕不敢啦」。這可如何是好,皇帝不敢「蹚渾水」,將士們干著急呀。
眼瞅著這大軍被擋在海這邊過不去了,這時來了一位土豪,跟太宗說,看你們三十萬大軍舟車疲憊,糧草告急,我特意備足了糧草給大家接風。於是請太宗皇帝進去「豪華餐廳」享用。
太宗進去一看,果然好不奢華,各種吃的喝的,那叫一個琳琅滿目呀。太宗心想反正暫時沒有穩妥的過江方案,先吃飽了再說。遂放心地吃吃喝喝起來。
吃著吃著,太宗皇帝突然發現咋就晃晃蕩蕩的呢,難不成發生地震了?正聲詢問之下,方才知道,這哪是豪華餐廳,明明是豪華遊輪啊。
原來大軍知道皇帝不敢過江,於是將船裝飾成了陸地上的餐廳模樣,太宗皇帝就這樣被迫上了「賊船」,譁譁地駛過了大海的對岸。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就知道了,這就是「瞞天過海」的故事,這「天」指的就是「天子」唐太宗。
「瞞天過海」是我國古代集軍事思想和鬥爭經驗之大成的兵書《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
關於瞞天過海這一計,原文中是這樣說的: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大致的意思是說,「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志鬆懈;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在這裡譜帙君說一下自己的理解。
「備周」普遍解釋為周密的防備,如果按我們現在人的理解,將「防備」說成是「準備」可能更加靈活。「防備」表現出一種被動的趨勢,而「準備」則是主動的動作,這樣能更加貼合「瞞天過海」的主觀計謀的設定。
後面的「太陽太陰」之說,翻譯過來比較拗口。簡單的解釋一下就是說,秘密往往隱藏在表面更好,而不是隱藏在很隱秘的角落。越是公開的事情,往往越能夠隱藏陰謀。
結合原文和故事,我們知道,那位騙皇帝上船的土豪(也就是謝仁貴),通過將船裝飾成「豪華的餐廳」請皇帝吃飯這一表面的動作,實際暗箱操作的是等皇帝上船之後開拔過海這一「陰謀」。
不得不說,連皇帝都敢騙實屬經典。
那麼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瞞天過海」這一計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地方呢?
據了解,很多魔術表演就是利用了「瞞天過海」這一計。首先給大家演示一個簡單的魔術,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計的精髓。
魔術的名字叫「紙條消失術」,沒有玩過的小夥伴可以按我的步驟跟隨我一起嘗試一下。
隨便找一個人,跟他說你可以把一張紙條變沒了。你們面對面,最好他坐著,你站著。讓他給你一張紙條,然後你在他面前將紙條揉成團握在手裡。
接下來關鍵時候到了,你將握有紙團的手上下晃動,幅度越大越好,另一隻手可以配合完成託住握紙團的那隻手的動作。
反覆上下晃動幾次之後,在其中某一次手抬得很高的時候將紙團丟在他的後方,如此你就講紙條變沒了。
是不是很睿(ruo)智(zhi)。這就是最簡單的「瞞天過海」的現實版應用。
當然了,這個計謀還有很多高級版的實踐體現在各種各行各業中,很多企業管理,商業競爭,甚至是政治交涉都會有些借鑑於此。
就連我們在熟悉不過的各種廣告的投放,其實也是這一計謀的升級版。如果是明目張胆地安利一波廣告,可能我們馬上就「換臺了」,但是現在各種贊助商打著贊助某個綜藝節目,或者贊助某個活動的「幌子」,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品牌做宣傳推廣。
這種方式,既不顯得廣告植入太突兀,又消無聲息地將品牌信息灌進了我們的耳朵,真真地是將「瞞天過海」這一計謀用得恰到好處。
如果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有這種計謀的痕跡。那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用到此計謀的時候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