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紀,歐亞大陸目睹了突厥汗國的崛起。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率軍大破宗主柔然後建立了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然後趁西魏與北齊對峙之際,極力向東擴展,迅速成為漠北草原之霸主。與此同時,土門的弟弟室點密統治的西突厥則揮師西進,在公元558年左右聯合薩珊波斯擊敗當時的中亞強國嚈噠(Hephthalite),佔領了阿姆河以北的嚈噠領土,威震西域。然而,恰好一百年後的公元657年,阿史那賀魯率領西突厥十姓部落大敗於唐軍,西突厥政權就此瓦解。它的一個屬部,可薩突厥人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以北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下遊為中心建立了可薩汗國。
在可薩汗國境內,一直以來都生活著很多猶太人。猶太人被稱作是「唯一縱貫5000年、散居五大洲的世界性民族」。公元70年,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被羅馬帝國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公元135年,猶太人被全部趕出耶路撒冷,他們被迫流亡世界各地一些猶太人輾轉經過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來到克裡米亞地區和北高加索地區。薩珊波斯統治時期,波斯國王曾試圖強迫猶太人皈依自己信奉的瑣羅亞斯德教(襖教),波斯的猶太人為免遭迫害也被迫移民到北高加索地區。與此同時,拜佔庭帝國也在實行過強迫猶太人受洗皈依基督教的政策。帝國的法令規定,猶太人不能擔任公職,不能與基督教徒通婚,也不能奴役基督徒;猶太人不能閱讀希伯來文的《聖經》,而必須閱讀希臘文的《聖經》如果有猶太人試圖勸說基督徒改變宗教信仰,那麼他將被處死,而且財產也要被沒收。這樣的反猶政策同樣促使大量猶太人逃亡附近唯一的樂土——突厥人的可薩汗國。
可薩突厥人當時仍信奉薩滿教,亞美尼亞史料《訶侖的摩西》曾這樣記敘他們的信仰「對那部落來說,他們狂熱地像魔鬼一樣錯誤地崇拜樹木,這與北方人的頭腦遲鈍有關,他們沉溺於這種虛構出來的欺騙性宗教。如果閃電或天空中的火花撞擊某人或某一物體,他們就認為他或它是對神的某種貢物。他們也貢獻於火,水,某些路神,月亮及所有在他們眼中是令人驚奇的事物。」這種多神崇拜沒有如同獨一神教那樣的強烈排他性,所以猶太人的生活環境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使得可薩汗國成為猶太人的政治與宗教避難所。
大約8世紀後期到9世紀中期,可薩汗國的統治者放棄了原有的薩滿教,令人詫異地皈依了猶太教,成為整個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信仰猶太教的草原帝國。此後,可薩汗國一直以猶太王國的名義統治著南俄草原,周邊的民族也將可薩等同於猶太人。傳說可薩汗國宮廷中舉行了一次基督教的神父、伊斯蘭教的毛拉和猶太教的拉比間的辯論。他們都試圖向可汗解釋自己宗教的好處。辯論進行得空泛而冗長,最後可汗分別向三方提出同一個問題,除了他們自己的宗教外,另外兩種宗教哪一種更加接近真理?基督教的神父、伊斯蘭教的毛拉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猶太教」,於是可汗便決心皈依了猶太人的宗教。這個傳說的真偽已無從考證,但可薩突厥人皈依猶太教顯然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宗教決定。這個汗國處於位於巴格達的伊斯蘭教哈裡發國家和基督教拜佔庭之間,選擇兩者之外的猶太教樣有助於在意識形態上擺脫拜佔庭皇帝和阿拉伯哈裡發的牽制,在兩大帝國之間保持平衡,從而有利於對外政策的靈活性以及國家的獨立,這顯然是可薩汗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更重要的是,選擇猶太教也包含了明顯的經濟動因,猶太人當時已經是絲綢之路上成熟的國際商人,可薩汗國統治階層皈依猶太教顯然有利於吸引猶太商人,以促進本國商業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