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講述猶太人的故事時,有一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也是不應該被迴避的,那就是反猶主義。反猶主義由來已久,在古代社會就已存在,並且一直伴隨著猶太人的生活。反猶主義也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所有仇恨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散布範圍最廣的一種對其他民族的仇恨。對猶太人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世界上難以再找到一種仇恨可以與之相比。反猶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這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含義,其原因也不盡相同,然其本質並無差別。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壓迫
公元前331年,隨著中東地區成為希臘帝國版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東也成為了希臘文化的另一個承載舞臺。由於希臘文化的開放性與多彩性,生活在片區域的東方各民族,對希臘文化都懷有敬佩之情,欣然的接受了希臘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唯有猶太民族古守他們古老的傳統,堅持自己的信仰,拒絕接受希臘文化。尤以耶路撒冷地區的猶太人反應最為激烈。猶太人反對希臘文化的偶像崇拜、多神論,認為其與異教並無區別。因此他們拒絕向希臘神廟祭祀,反對與希臘人通婚,甚至拒絕與希臘人同桌就餐。這一做法惹怒了推行希臘文化的統治者們,他們認為猶太人這種做法是拒絕接受統治的表現。遂想用希臘宗教來代替猶太教,希望以此同化猶太人。這一思維方式和隨後採取的措施實際上是為反猶主義播下種子。
公元前168年,安條克四世在耶路撒冷強制推行希臘化運動,公開發布政令,宣布猶太教的非法性,禁止猶太人崇拜上帝雅赫維,違者處死。掀起了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自上而下的反猶主義運動。在此期間,與猶太教有關的節日均被廢除,猶太人的聖書被大量燒毀,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豎立奧林匹亞宙斯的祭壇,並在祭祀用猶太教飲食法則中視為不潔的豬肉,強迫猶太人食用豬肉。忍無可忍的猶太人發動了起義,卻因此招到統治者更多的憎恨。
公元前135年,安條克七世率兵攻打耶路撒冷,事後他自己這一行為解釋到:「我們攻打耶路撒冷是因為在所有民族中,只有這一民族拒絕與其他民族交往、並把所有其他民族看作是自己的敵人。」
在他看來,一個民族保持自身傳統和生活方式就是拒絕與其他民族交往,就是敵人就應該遭到迫害和攻擊。此後的千百年,凡是推行過反猶主義政策的統治者都曾以此為理由,下令迫害猶太人。
公元前1世紀左右,羅馬人取代希臘人成為地中海和近東地區的統治者,猶太人便成了羅馬帝國的臣民。在羅馬,對皇帝進行效忠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各國必須定期舉行的一種儀式,這在猶太人看來是一種偶像崇拜的方式,猶太教明文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因此,猶太人拒絕參與任何形式的崇拜羅馬皇帝的活動。這在羅馬人眼中是一種拒絕承認羅馬統治的方式。猶太人再次因為自己的信仰受到迫害,羅馬人也繼承了希臘人對猶太人歧視的觀點,他們不再像過去一樣將猶太人視為中東眾多民族中的一員。羅馬人著書立說將猶太人定位下等人,或把他們斥之為遭到神和人共同憎恨的一個民族。
公元66年,猶太人再一次起義,最初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不過4年就被羅馬統治者鎮壓下去。羅馬統治者將猶太人視為聖殿的猶太教聖殿摧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屠殺。羅馬皇帝哈德良為了加強他的統治,計劃把耶路撒冷建造為一座羅馬式的城市。猶太人在此團結起來反抗,雖然起義維持了3年之久,終究因為力量懸殊而被鎮壓。
這兩次暴力鎮壓給猶太人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據歷史學家統計,至少有上百萬的猶太人在這期間慘遭殺害,1000座以上的猶太村鎮被摧毀。倖存下來的猶太人被迫遷移,向世界各地流散。他們從此徹底喪失了獨立地位,失去家園。而對猶太人的迫害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基督教時代猶太人的苦難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其影響力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關於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間教義和誰是思想的正統的爭論,希臘羅馬時期出現過的反猶主義思潮再次掀起。猶太人被其他民族譴責為「瀆神的烏合之眾」,猶太教也被斥責為一個「邪惡的」教派。
為了爭取更多的信徒,進一步推廣基督教,基督教社會對上帝憎恨猶太人的理由進行了新的解釋。《聖經·新約》中出現了出現了大段對猶太人和猶太教的譴責,將猶太人說成是惡魔的化身。為了討好羅馬統治者,基督教還把公元70年摧毀聖殿以及對猶太人的屠殺說成是上帝對猶太人遷怒的結果,是對猶太人罪惡行徑的懲罰。
為了削弱猶太教的影響,基督教大肆宣揚肉體上的以色列人已經被上帝拋棄,只存在以色列人的精神。宣揚猶太人已經不再是上帝的選民,而把他的愛轉移到了基督徒身上。要求基督徒把對上帝的愛和對猶太人的恨結合起來。
公元391年,基督教向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皈依猶太教的活動被禁止,若有違背者,一經發現即刻處死。猶太人逐漸失去所有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438年,《提奧多西法典》規定禁止修建新的猶太教堂。
613年,西班牙對猶太人的鎮壓達到了最殘酷的程度。西班牙國王強制要求全部猶太人接受洗禮,迫使猶太人做出選擇:要麼流放,要麼接受洗禮。
持續的迫害使得猶太人的社會和經濟結構遭到破壞,猶太人不僅無法從事手工業部門,而且還失去了從事農業的機會,最後只剩下經商和放高利貸兩條路。
長期持續的迫害,使得猶太人數量急劇減少,7世紀初,羅馬帝國地區的猶太人僅剩50萬。相較於第二聖殿時期,減少了六分之五。
伊斯蘭教對猶太人的憎恨
伊斯蘭教是受到猶太教影響的宗教,其創始人穆罕默德在創教初期曾受到過猶太人的幫助,儘管日此,伊斯蘭教教徒對猶太人表現得也不友好,甚至打擊和迫害猶太人。
伊斯蘭教對猶太人的迫害源於猶太人從自己的教義出發,拒絕承認穆罕默德是上帝的使者和先知。最初是麥地那的兩個曾與穆罕默德籤訂合約的猶太部落被驅逐出去,後又有一個猶太社團遭到滅頂之災,男子被全部處死,婦女和兒童淪為奴隸,財產全部被穆斯林霸佔。穆斯林統治者還制定了一系列專門針對猶太人的立法。禁止猶太人修建猶太教堂,向猶太人徵收人頭稅。穆斯林開創了猶太人必須佩戴標誌的先例,要求猶太人在帽子上貼上黃色布條,身上懸掛鑄有「非信徒」字樣的銀幣。規定猶太婦女必須穿兩隻不同顏色的鞋子,一隻為紅,一隻為黑,寫上要求系上小鈴鐺,以便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法蒂瑪王朝時,曾強迫猶太人在脖子上掛上一件重5磅的物體,以會議他們的祖先曾有過崇拜金牛犢一事。
中世紀時期猶太人遭受的迫害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發展至頂峰,基本掌控著整個歐洲大陸以及地中海地區。此時期,猶太人被看作是在種族和宗教上均屬於特殊類型的人,以宗教為由的迫害,是這一時期反猶主義的最大特徵。
11世紀,在羅馬教皇的煽動下,歐洲出現了十字軍東徵運動。儘管他的起因不是為了迫害猶太人而是為了討伐異教徒,然猶太人卻是這一運動中最大的犧牲品。在許多基督徒眼中,猶太人就是異教徒。因此,在德國和法國一些參加十字軍東徵的基督徒,總是襲擊猶太人或是搶佔他們的財產。
當時還流行這樣的口號:「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
一支十字軍還以在萊茵河畔集體屠殺猶太人為東徵的開始。還有一支東徵軍在裡昂發洩對猶太人的仇恨,肆意屠殺猶太居民,洗劫猶太地區,破壞猶太人的居所。在數次東徵中,有數萬猶太人遭到殺害,被奪去財產的猶太人更是不計其數。
另外,這一時期以莫須有的罪名誣告猶太人的時間層出不窮,儘管是被誣告的,猶太人往往也要因此遭到懲罰。如血祭誹謗就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誣告猶太人的指控。猶太人被指無端殺害基督徒,特別是基督男童,他們將其殺害後用來血祭猶太人的神,用基督徒的血液作逾越節食用的無酵餅。猶太教中明文規定禁止猶太人食用任何血液,可笑的是人們還是相信了這類謠傳。而被控該的人往往被屈打成招。
近代反猶主義
宗教改革時期,猶太人因拒絕接受路德派的新思想而遭到新教徒的仇視,馬丁·路德本人也利用各種機會和形式攻擊猶太人。
20世紀,反猶主義達到歷史的最高點。第一次世界打戰結束後,蘇聯與波蘭再次爆發戰爭,次戰中,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或是被屠殺,或是被趕走。同時許多歐洲國家摒棄了之前平等對待猶太人的做法,猶太人被剝奪政治權利,在經濟上也收到種種排擠和打壓。
德國納粹把一戰時的失敗歸罪與猶太人,大肆宣傳「背後刺來的刀」。指控是生活在德國的猶太人的懦弱精神影響了德軍的戰鬥力。猶太人在經濟上的優勢使得德國公眾更加憎恨猶太人。反猶主義成為希特勒時期的一項國策,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的滅絕人性的屠殺,600多萬猶太人失去生命。反猶主義的殘暴與冷酷充分表露。也讓人們開始反思其危害。
結語
反猶主義的誕生原因是文化的排他性和狹隘性。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因為無法包容猶太民族獨特的文化習俗而開始憎恨猶太人,隨著世界宗教文化的發展,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繼被創立,猶太教是早於二者存在的宗教,其影響力在最初遠遠超過此兩教。為了發展自己的宗教,兩者都選擇了敵對的方式來對待猶太人。而猶太人是固執的,他們堅定自己的信仰,儘管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猶太人堅持自己信仰的做法是沒有錯的,錯的是當時持有狹隘文化主義與宗教主義的人們。但同時也顯露出猶太人的民族缺點,他們的文化包容性不夠,其實力在當時歐洲各民族中也不夠強,無法吸收其他文化從而造成的了與其他民族的文化衝突,自身沒有過硬的實力是其遭受磨難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猶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