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一歷史街區走紅,曾是監獄的代名詞,80年前卻是猶太人的諾亞...

2021-01-11 騰訊網

喜歡上海的理由很多,不僅在於浦江兩岸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也不在於南京路上通宵達旦的霓虹閃爍。上海真正的迷人之處,還在於大街小巷,磚瓦樓閣之間、那些曾經發生的盪氣迴腸的故事。上海目前劃定了12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虹口的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武康路歷史街區這樣的資深「網紅」,隨著2020年底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大家對於這片歷史街區的關注度才慢慢提升。不同於上海愚園路、衡復歷史風貌區那些歐式建築,提籃橋區域留下了的歷史建築讓它擁有了鮮明的辨識度。部分建築細節具有猶太建築特色,和老式居民區毗鄰而居,只要一張照片就能認出來。

這些,還是要從提籃橋百年來經歷的歷史風雲說起。

猶太人的諾亞方舟

1848年,提籃橋區域被闢為美租界美僑居留地,19世紀中期形成集鎮,越來越熱鬧。直至19世紀末,提籃橋地區儼然成了當時上海的交通樞紐之一,1908年末上海首通有軌電車後,6條線路中就有3條經過這裡。外資地產公司也在提籃橋的舟山路建造了不少公寓,供外國在華的管理人員和工程人員居住。

1933—1941年,上海接納了為逃離納粹的屠殺和迫害而從歐洲來滬的近兩萬名猶太難民,為他們撐起了一艘「諾亞方舟」。

1943年2月,日本駐滬當局強迫上海所有的猶太人遷入提籃橋地區,這一帶成了一個十分擁擠的「大隔都」,這也是猶太民族兩千年流亡歷史中最後一個隔離區。生活拮据的猶太難民在上海擁擠的弄堂裡與中國人毗鄰而居,生活雖然窘迫,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親切和自由。

這段交往的歷史,生動地顯示了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格。時過境遷,許多生動鮮活的細節不可避免地散落在記憶的塵埃中,但殘留的建築和街區依舊可以讓我們走到那個特殊的年代。至1945年戰爭結束,大多數猶太難民得以倖存。

重走「方舟之路」

因此,在提籃橋街頭的景點導覽牌上,還能看到「上海方舟Shanghai Ark」的字樣。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有別於同處舊時租界其他風貌區的最大特色就是——這裡仍較好保存著猶太人居住時的風貌,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個能夠反映二戰時期猶太難民生活的歷史遺蹟。

現在,來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參觀者可以在下海廟感受佛音嫋嫋,可以重走「方舟之路」,也可以入座白馬咖啡館喝一杯咖啡,來一次「時空穿越」。

步行參觀路線

地鐵提籃橋站——下海廟——白馬咖啡館——提籃橋監獄(原上海工部局警衛處監獄)——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舟山路21號—81號英國安妮女王風格建築(包括舟山路59號的美國前財務部長布魯門賽爾舊居)——遠東反戰大會舊址——羅伊屋頂花園舊址——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舊址——霍山公園(原斯塔德利公園)

TIPS:其中只有下海廟、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和霍山公園可以入內參觀,其他均只能外部參觀。這些景點都非常集中,全部串聯起來的步行距離也只有1.5公裡左右。

下海廟

地址:虹口區昆明路73號

有上海,就有下海。宋朝曾有上海浦和下海浦;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原來的下海浦變成現在的海門路。現在上海唯一與「下海」兩字有關的印記,就是提籃橋的下海廟。然而提籃橋名字的由來,也和這座下海廟頗有淵源。

曾經下海廟在下海浦的東面。於是,住在河西的人到位於河東的下海廟敬香,就會提著裝有鮮花香燭、供品的竹籃,從橋上走過。於是,這座橋就被叫做了「提籃橋」。下海廟曾毀於日軍炮火,1992年修復後正式向公眾開放。修葺一新的寺廟所存古意已經不多。廟內非常安靜,平時只有香客前來,鮮有遊客。

白馬咖啡館

地址:長陽路67號

1939年,來滬避難的猶太難民魯道夫·莫斯伯格和親友買下此樓,開辦白馬咖啡館,成為當時猶太難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場所。難民中不乏點心、麵包製作或調酒高手,都被莫斯伯格聘請來幫忙,他還在圍牆隔出的小院四周,架置起了鮮花、雕塑和油畫,溫馨的氛圍和周到的服務,使得這裡成為了猶太難民們日常聚集的場所。

從咖啡館可以看出當年猶太難民在上海過著一種正常的生活,並與上海市民形成了一種團結互助、彼此關照的關係。為配合擴路,2009年在長陽路拓寬工程中主樓被拆除,拆除前作為虹口區婦幼保健院使用。2015年8月白馬咖啡館主樓復建於現址,原建築中的部分門、窗、樓梯扶手等構件進行了移裝。咖啡館內還有當年猶太人在此的照片陳列。

咖啡館門口還有猶太難民後裔莎拉·伊麥斯捐贈的「風雨同舟」紀念雕塑,雕塑中一位身穿旗袍的中國母親為懷抱玩具熊的猶太小女孩撐起雨傘遮擋風雨,形象地展現了猶太人民的感恩和上海人民的大愛與包容。

提籃橋監獄

地址:長陽路147號

很多上海小囡小時候都被父母威嚇過:「再不乖!送你到提籃橋去!」在上海人心中,提籃橋幾乎可以和監獄劃等號的。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提籃橋的意義要遠遠超越監獄本身。

提籃橋監獄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於1901年,在當時號稱「遠東第一大監獄」,是中國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監獄。民初革命黨人章太炎、鄒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汪精衛妻子陳璧君等眾多知名人物,都曾被收押在此。1945年-1948年間,這裡是關押、審判、處決日本戰犯的場所,上百名日本戰犯關押於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戰犯處決於獄內。

現在,它不僅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還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與周邊的居民區僅一牆之隔。

猶太難民紀念館

地址:長陽路62號(近舟山路)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原是摩西會堂舊址。當年,苦難的猶太人雖然失去了祖國,卻依舊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宗教傳統。摩西會堂是保存較完整的一所猶太人教堂,是上海猶太難民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猶太青年組織也曾將總部設在摩西會堂內。今天,這裡已經成為整個上海關於猶太難民歷史和實物資料最為齊全的地方。

紀念館主要展示歐洲猶太人避難上海的歷史。展覽內容由「逃亡上海」、「避難生活」、「患難真情」、「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共六個部分組成,因為是新建的展館,所用的展陳技術也是最現代的,參觀體驗極佳。裡面擁有海量的文物展品,就算是走馬觀花看一圈也需要2個小時。

布魯門賽爾舊居

地址:舟山路59號

從猶太難民紀念館所在的長陽路右拐到舟山路,你會發現這一排英國安妮女王風格建築,門牌號分別是21號到81號;就算被茂密的行道樹遮擋,依舊讓人眼前一亮,市井又有趣。其中的59號,便是美國前財務部長布魯門賽爾舊居。

布魯門賽爾13歲時跟隨父母從東歐逃到上海時,就居住在這舟山路59號的亭子間裡,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二戰結束後返回美國後,布魯門塞爾還曾數次攜帶家屬訪問舊居,他將虹口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幾年前,年近九旬的布魯門塞爾故地重遊時,由衷地感慨到:「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

遠東反戰大會舊址

地址:霍山路85號

由英商房地產公司約於20世紀20年代末建造,磚混結構假三層,坐北朝南,歐洲毗連式建築,古典建築風格。圓拱門窗,青磚外牆飾紅磚帶,紅瓦屋頂,入口上方有三角形山牆;與周邊建築保持風格統一。1933年9月30日,宋慶齡在此籌備主持召開遠東反戰大會,會議使中國進步力量與世界反戰力量緊密聯繫,使中國的抗日戰爭匯入國際反法西斯鬥爭中去。

羅伊屋頂花園舊址

地址:霍山路57號

羅伊屋頂花園也稱麥司考脫屋頂花園,裝飾藝術派風格,原百老匯大戲院的屋頂。避難於此的猶太難民租下了戲院頂層,配上涼亭、花草,變為屋頂花園,並將其改為社交場所,不時舉辦各種聚會和活動。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猶太難民聚會場所,猶太藝術家們經常在此舉行音樂會,其影響力與百樂門其名。

我去的時候這裡正在維修,通過腳手架,依舊能清晰地看出Art Deco最經典的那些建築裝飾線條。

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舊址(JDC)

地址:霍山路119號

建於1910年,磚混結構假四層,雙雙連連續券住式外廓建築。立面對稱,紅瓦坡頂屋面,中部立面高出屋面形成山牆,帶巴洛克特徵反彎曲線。當大批歐洲難民湧入上海時,在此設立駐滬分支機構,該委員會是支援難民的最重要國際組織,為生活在這裡的猶太難民提供了財力和物力的支持。如今,這幢三層建築和霍山公園遙遙相對,似乎無言地向人們述說著這段令人唏噓的往事。

霍山公園

地址:霍山路102號

霍山公園,原名斯塔德利公園,當年猶太難民聚集提籃橋後,由於此處在隔離區的中央,猶太人又多數喜愛戶外活動和集會,小小的霍山公園便成了猶太難民的遊玩休息之地。以色列已故總理拉賓的父母就埋在該公園內。

公園內保留著當年的猶太難民收容所,在樓房正面牆上有一塊銘牌,以中英文上書:為感謝二戰以前和二戰期間上海人民對於猶太難民的收留。在虹口區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企業特出資參與修繕此建築,以資紀念。改造後的公園注入更多的歷史文化元素,突出「猶太紀念」的主題。

結語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在近百年來,就像一本書,字裡行間,是寫不完的人物和故事。在二戰時期,這裡是猶太難民的庇護港灣,同辛德勒、瓦倫堡、杉原千畝等一樣,成了拯救、避難地的代名詞。當年猶太難民那一段珍貴的記憶,仍然跟隨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深藏在那一幢幢積滿歲月滄桑的老房子裡。

相關焦點

  •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在滬首發 反映猶太人在上海避難經歷
    70多年後,70歲的作家於強根據這段真實歷史創作的長篇小說《愛在上海諾亞方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4日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首發。小說以「愛」為主題,講述了1939年幾位逃過死劫的猶太難民來到上海避難,結成船友、知己、戀人,互相慰藉、互相關心,直至離開上海的故事。
  • 上海的提籃橋街道撤銷了 提籃橋區域的歷史文化您知道嗎-提籃橋...
    由於它位於提籃橋和華德路(今長陽路),也被俗稱為「提籃橋監獄」和「華德路監獄」。  提籃橋監獄經過多次擴建,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設施最精良的監獄。100多年裡,這裡關押過普通犯人,也關過進步文人、革命志士、漢奸,甚至日本戰犯,在不同的語境裡,它被稱為「毀滅之城」,「遠東第一監獄」,以及「東方巴士底獄」。於是,在上海語言中,「提籃橋」除了是地名外,還逐漸成為監獄的代名詞。
  • 猶太人曾在黑龍江流域建了一個自治州,為何如今卻難看到猶太人?
    說起猶太人,大家對他們的印象一般都是「智慧」的代名詞,會賺錢,善經商,似乎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的確,聰明如我們所周知的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奧本海默、洛克菲勒、梅耶·羅斯柴爾德等,都是猶太人的典型代表。正是因為太過於聰明,猶太人也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因為「聰明」而遭受滅頂之災的民族。
  • 永遠的諾亞方舟——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
    《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上海曾是猶太民族的「諾亞方舟」。《倖存者之歌》這部作品講述了二戰期間在滬避難的猶太人的故事,它所構建的文學話語豐富了歷史。去年,《倖存者之歌》中文版問世,反響熱烈,今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期讓更多外國讀者了解這一特殊時期的海派文化和猶太民族的歷史,推動國際文化交流。
  • 【學四史】回眸上海監獄歷史(四):體制改革劃時代,上海監獄再出發
    【學四史】回眸上海監獄歷史(四):體制改革劃時代,上海監獄再出發 2020-07-28 0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對他們來說,上海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是在腥風血雨中庇護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故事。坐落於虹口區長陽路與舟山路交會處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是當年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之處。2018年,紀念館啟動擴建項目。
  • 在土耳其發現距今4800年前的大船遺址,是不是傳說中的諾亞方舟?
    有研究者認為,它就是傳說中的諾亞方舟,甚至把握性高達99.9%;還有一些學者,對這個遺址是否是諾亞方舟提出了質疑。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亞拉臘山地區曾在1993年發生過一場大地震,當地政府官員在視察該地區時發現了一艘船形殘骸。該船殘骸巨大,雖然外露的只有一部分,但估計超過100米。這一消息吸引了大量愛好者,包括土耳其、荷蘭、美國和我們中國的。
  • 監獄變飯館!這個始建於12世紀的建築群很獨特,曾被西方列強侵佔
    站在烏達亞堡,會看見一片面朝大海的墓地。但轉身鑽進城堡內,它像是變成了一個夢幻的世界,有點像舍夫沙萬的藍,但比舍夫沙萬更具魅力。烏達亞堡位於拉巴特老城以東,布雷格雷格河入海處,瀕臨大西洋,為一古城堡建築群。它始建於12世紀柏柏爾王朝,後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國人佔領。
  • 諾亞方舟是無稽之談?有人發現了4484年前的方舟殘骸
    《聖經》中的神話故事 《聖經》中曾有過一段對諾亞方舟的敘述: 終於在5000年前,上帝對貪婪的人類不再有耐心,他決定將貪婪、邪惡的人類與大地上的所有生靈全部毀滅。
  • 歷史上的猶太人,四散飄零兩千年之久,為何沒有被其它民族同化?
    沙特馬猶太教徒焚燒以色列國旗 希特勒是極端的,他是典型的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者,他曾在,也曾想過跟日本在東北建立國家,只是後來沒做成。
  • 納粹屠殺猶太人,那有幾個人知道二戰後猶太人屠殺其他人的這段歷史
    有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納粹的屠刀向猶太人大肆揮舞之時,整個歐洲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為什麼都集體沉默了呢?難道真的像某些國家說的,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了嗎?而在當時,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又有幾個人喜歡猶太人呢?很多人還不知道,在那個時期,我國收留了幾十萬猶太難民定居上海等地。
  • 這張著名吃蟹照片出自他的手 美國攝影師拍下了1945年的上海
    又到了吃大閘蟹的季節,每年,這張「1945上海貧民勉強吃螃蟹度日」的照片都會走紅。這張照片確實是1945年的上海,攝影師是美國人Walter Arrufat,說是貧民,是網友的意淫,而Walter Arrufat一不小心拍下了1945年真實的上海。
  • 關於猶太人的5大誤解,我們在猶太人三千年歷史中找到了正解
    無論是棒殺或捧殺,都無助於我們從猶太人現象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要避免武斷的評價,首先要對這個民族歷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們可能會對猶太人產生的5大誤解,並通過歷史考據,找到較為貼近現實的正解。作者丨[美]雷蒙德·P.謝德林一、猶太人天生就有生意頭腦?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 上海百年歷史街區聚集50家咖啡店:想做精品不想做網紅
    在上海的中心地帶,一個方圓不超過2公裡的百年歷史街區裡,聚集了約50家風格各異的咖啡店。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探訪「環復-南昌路」街區發現,從工作之餘的休憩點、會朋交友的會客廳,再到夜幕降臨後的清吧……伴隨著消費需求增長,整個街區的咖啡店業態也不斷更新。一方小小街區,窺見整個城市咖啡文化發展的縮影。
  • 新書|《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實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
    上海曾是猶太民族的「諾亞方舟」。當年,數萬名為逃離納粹屠殺和迫害的猶太難民從歐洲來到此地,上海,以其包容和博愛向這個身處苦難的民族張開懷抱。邁克·麥德沃曾憑藉《飛越瘋人院》《與狼共舞》《西雅圖不眠夜》《沉默的羔羊》《黑天鵝》等影片獲得八次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擔任譯者。首發式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孫玉致開幕辭。他表示,《倖存者之歌》這部作品講述了二戰期間在滬避難的猶太人的故事,它所構建的文學話語豐富了歷史。
  • 解放日報:400歲上海豫園,變身「國潮街區」
    這樣的體驗,在上海無出其右。 1994年,「豫園百貨」在天裕樓開業,當時的「豫園百貨」便已經是魔都時尚潮流的聚集地。此後20多年間,「豫園百貨」曾一度變身旅遊紀念品商店,吸引中外遊客來此購物。2020年上半年,天裕樓啟動調改,於10月1日重裝亮相。網友們說:「這是一棟可以穿越時空的神奇百貨。」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
    上海曾是猶太民族的「諾亞方舟」。當年,數萬名為逃離納粹屠殺和迫害的猶太難民從歐洲來到此地,上海這座城市以其包容和博愛向一個深處苦難的民族張開了溫暖的懷抱。歷史將兩個古老的民族聯接在中國這片土地之上,他們友好相處,患難與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成就了兩個民族間的一段佳話。
  • 諾亞方舟的歷史記載
    《聖經故事》裡的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是出自聖經《創世紀》中的一個引人入勝的傳說。由於偷吃禁果,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此後人世間充滿著強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諾亞是個義人。上帝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憤怒萬分,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已經敗壞的世界,只給諾亞留下有限的生靈。
  • 這裡也是「上海」,吳家窪監獄十二時辰
    編者按:它們是名副其實屬於上海管轄的地域,卻距離上海超過300公裡;他們是上海監獄系統的人民警察,為了維護安全穩定,卻只能和心愛的人持續上演「雙城記」。吳家窪、四岔河、白茅嶺、軍天湖,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地名,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上海飛地。曾經,他們分別承擔著遊民安置、罪犯改造、勞動教養、強制戒毒等一系列職能;如今,他們也有著一個共同的屬性——「域外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