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4日電(記者張建松)70多年前,當猶太人在歐洲遭受納粹瘋狂迫害成為沒有國籍的「國際孤兒」時,東方的上海成為唯一一個他們不需要護照就可以抵達的城市。這座當時同樣飽受戰火蹂躪的城市,共給3萬多猶太難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生存空間和儘可能的人道援助。
70多年後,70歲的作家於強根據這段真實歷史創作的長篇小說《愛在上海諾亞方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4日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首發。小說以「愛」為主題,講述了1939年幾位逃過死劫的猶太難民來到上海避難,結成船友、知己、戀人,互相慰藉、互相關心,直至離開上海的故事。其中,既有猶太人與中國人之間熾熱相戀的愛,也有大劫大難中人們捨生忘死的愛,還有逆境中猶太同胞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更有飽受戰火蹂躪的中國人民對另一個需要幫助的民族所給予的無私大愛。
「作為一個難民後裔,我深懷感恩之心,感謝虹口、感謝上海這片土地,感謝她曾經收留過成千上萬的猶太難民。感謝一切給過猶太人幫助、曾為他們的苦難而付出過憐憫的偉大的中國人民。」在滬猶太裔作家沙拉在《愛在上海諾亞方舟》的序言中寫道,「感謝於強先生等人的辛勤創作,讓世界了解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患難扶持、恩情往來,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之間的世代友誼。」
1945年出生於江蘇南通的於強,在多年的創作中一直對歷史現實題材情有獨鍾,曾著有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留下陰影和惡果的長篇小說《風媒花》《翰墨情緣》《異國未了情》《櫻花璀璨》等。
「在戰爭的大時代背景下,刻畫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戰爭之殘酷、和平之可貴,也更讓我們堅信無論什麼時候,人性中依然存在愛、理解和寬容。」於強說。
《愛在上海諾亞方舟》雖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但於強在創作過程中高度尊重歷史。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幫助下,他閱讀了數百萬字的資料和書籍,走遍了曾是猶太難民居住的石庫門屋,走訪了一些猶太難民後裔。全書共30萬字,被列入2014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