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滬美國人:「上海已成為我基因的一部分」)
新華社上海9月13日電(記者翟翔、張建松)由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主編的《在上海的美國人》(第三卷)新書分享會日前在黃浦江畔的建投書局舉行,四位在滬生活多年的美國嘉賓侃侃而談,分享他們在上海創業、紮根的心路歷程。
作為主講嘉賓,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德能、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麥肯錫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華強森、上海眾環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文生代表在滬美國人,表達了希望中美加強友好合作、共築共贏未來的願景。
「這些在滬美國人的經歷生動準確地反映了中美關係的全貌。」該系列叢書主編、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吳心伯說,「這是中美關係實實在在的一部分,能讓美國人民更了解中國。」
《在上海的美國人》系列叢書以人物傳記的敘事視角,聚焦在上海生活、工作的美籍人士,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聽取他們對上海未來建設的見解。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中美地方人文交流的成果,推介上海作為國際一流大都市的魅力。此前已經陸續出版了第一卷(中文)、第一卷(英文)和第二卷(中英雙語版)。
《在上海的美國人》(第三卷)新書分享會現場。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供圖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史文生1988年作為交換生來到上海。愛上中國文化的他一留就是近30年,還娶了一位上海妻子,如今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兩個孩子的父親。
「上海已成為我基因的一部分。」史文生說,「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與挑戰的城市,上海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在上海的美國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視角來幫助大家了解美國人在上海這個城市經濟、文化、社會和教育各個領域發展中所扮演的積極和多樣化的角色。」美國駐滬副總領事關德琳說。
叢書已收錄了近50位活躍在上海各行各業的優秀美籍人士,其中有的人在改革開放之初便來到上海,投身於上海建設的大潮;有的人在這裡找到了奮鬥的方向,成就了全新的夢想;有的人在這裡收穫了愛情、組建了家庭……
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來自美國紐約,1979年至1981年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英語,也在這裡遇見了他的中國妻子。2005年,季瑞達回到上海出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2008年離任後,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的他選擇留在上海。
「上海是我的第二家鄉,也和紐約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季瑞達說,「相信我們這群人回到美國後,會把對中國的感情帶回那裡,為中美關係的良好發展盡一份力。」
《在上海的美國人》(第三卷)新書分享會現場。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供圖
麥肯錫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華強森的祖父1926年便到上海經商,父親也出生在上海。1995年,華強森來到上海工作。「這個城市是我們三代人生命的一部分。」華強森說。
2013年出版第一卷時,吳心伯覺得在滬美國人研究是個很有意思的選題,卻沒有想到一卷卷堅持做了下來。
吳心伯說,他們的故事各具特色,精彩紛呈。他們口中鮮活生動的「上海故事」,為世界認識中國提供了新窗口。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建投書局共同主辦。來自美國駐滬總領事館、上海美國商會、在滬美資企業等機構的代表和上海高校、科研單位的學者,以及社會各界嘉賓與普通讀者逾百人出席了新書分享會。
(原標題:在滬美國人:「上海已成為我基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