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20世紀美國人在上海的片段經歷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生:20世紀美國人在上海的片段經歷

2017年02月28日 08:1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張生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亞洲協會上海分會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國人尋求「把上海變成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 ,而不只是一個生存地點。研究顯示,上海美童公學、社區教堂和美國總會這三個機構,是在滬美國人社區活動的主要載體。

關鍵詞:美國人;上海;美國 ;僑民;尼克森

作者簡介:

   

  上海美童公學原址。資料圖片

  美國亞洲協會上海分會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國人尋求「把上海變成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個生存地點。研究顯示,上海美童公學、社區教堂和美國總會這三個機構,是在滬美國人社區活動的主要載體。由傳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納了所有美國人;總會的功能是美國商人的活動中心;學校則是連接這兩個元素的橋梁,且愈發關注在孩子中灌輸美國主義和保持美國的生活方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自上海入境訪問中國。毛澤東在對話中對尼克森說:「來自美國方面的侵略,或者來自中國方面的侵略,這個問題比較小……因為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訪華期間,尼克森一行在周恩來的陪同下參觀上海工業展覽會。在一部開式雙柱冷擠壓機前面,尼克森試著按了一下啟動按鈕。當加工樣品被取出時,周恩來一語雙關地說:你這是按了建設性的一鈕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史稱《上海公報》。從此,東西兩個大國伸出的友誼之手跨越了太平洋,中美關係開始邁向正常化。今年恰逢《上海公報》發表45周年,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回憶一下近代以來美國人與上海的淵源。

  從一般意義的外國人

  到「打算在上海呆下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人在上海最初的身份只是外國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滬美國人認同西方文化傳統,與上海的其他外國人維繫著鬆散的合作關係。當時的美國人並沒有趕緊在城中建立一個所謂的民族社區,而喜歡加入英國人的社交生活場所,穿梭於酒吧和教堂。他們的這種被動態度,被人嘲諷為「半吊子英國人」。由於英國方式對美國人來說是如此舒服,以至於他們在建立共同體機構方面落後於其他外國人。

  美國移民在上海的增加,與中美貿易的增長成正比。1923年,《密勒氏評論報》認為,除了馬尼拉,上海美國人社區是「美國在海外最大的」,共有4000多人。這些美國移民主要是有商業頭腦的年輕人,包括許多大公司的代表、獨立的小商人,其中也有大量的婦女。到1925年,在上海的美國男女人口比例是105.3:100,男性佔總數的51.2%,是性別比例最平衡的外國人社群。這些美國女孩通過出國、來到上海,得以逃避狹隘的家庭生活。毫不稀奇,乾柴與烈火的謀面,讓結婚的機率隨之倍增。二戰前,美國總會是最重要的社交機構;二戰後,家庭成了在滬美國人的基本生活單元。

  隨著數量的急劇增長,美國人從最初一般意義上的外國人和西方人,逐漸成為特定意義的美國人。他們愈加關注國家、民族的存在,頌揚美國文化和美國生活方式。美國亞洲協會上海分會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國人尋求「把上海變成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個生存地點。1923年,當美國遊客哈裡·弗蘭克抵達上海時,他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國市政中心」:它建在貝當大街和南路易多佛路交界處,在那裡有上海美國人學校和社區教堂,兩處緊挨著,距離許多美國人的住所都很近。

  研究顯示,上海美童公學、社區教堂和美國總會這三個機構,是在滬美國人社區活動的主要載體。由傳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納了所有美國人; 總會的功能是美國商人的活動中心;學校則是連接這兩個元素的橋梁,且愈發關注在孩子中灌輸美國主義和保持美國的生活方式。伴隨戰時的移民,美國兒童在滬的比例急劇增加,從世紀之交的10%上升到1925年的近25%。1918年,由來滬傳教士建立的美國學校已經人滿為患。

  今天衡山路的國際禮拜堂,就是社區教堂,原本叫作「美國唱詩社」,成立於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前兩周,是民族主義勃興的產物。由於英國對美國的批評讓人感到不快,在上海的美國人組建了這一新的團體。這塊土地在上海美童公學的街對面,易於人員造訪。

  美國總會是在滬美國人中最為知名的社交場所。歷史上,社交俱樂部是美國社區發展的重要步驟。建在福州路上的美國總會,於1924年11月竣工。它的富麗堂皇,是當時上海社交和俱樂部生活中前所未有的。隨著總會大樓的落成,「美國社區已經清晰和完美,即使對那些最懷疑的人來說,美國社區打算在上海一直呆下去」。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鍾義見)

相關焦點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愛情是美好的,身處愛情的主人公讓人心動,讓讀者不禁為之快樂或憂傷。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
  • 宋子昕:張生的藥方
    張生和鶯鶯站在街頭手足無措。這個世界高樓林立,霓虹燦爛,熱鬧非凡。張生環視一周,哪裡還見得到土灶臺、煤油燈、大馬車、青石板的影子。慌亂之中,張生拉過一位行人,小心翼翼地開口問道:「今夕何夕?」旁邊的人見他倆奇裝異服又語焉不明,以為是漢服圈的人中毒太深、代入感太強、精神出現了錯亂,乾脆順手一指:「喏!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張生在遊普救寺時,偶然間見到了崔鶯鶯,鶯鶯的美貌使他驚詫,使他傾倒:「須看了可憎底千萬,兀底般媚臉兒不曾見」,「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兀的般標格精神,管相思人去也媽媽!蘇崑《西廂記》中的張生從道義上說,這樣做的責任也完全在老夫人的賴婚,而不是他張生背棄前言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也催生出後世之人對這個故事的集體改編,不惜打破現實還鶯鶯一個公道。比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清代的《何必西廂》,使得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在後世人中以」大團圓「的結局,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戲的經典。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如果崔鶯鶯於張生無意,別說與鶯鶯書簡傳情,私定終身了,怕是任他「十八般武藝」齊上陣,也只能臨月獨作吟,苦思月中人了吧。畢竟,張生骨子裡除了放浪還有懦弱;畢竟,張生還是個讀書人,而不是個土匪惡霸。話說,張生之所以搬進普救寺,更大程度上是耽於鶯鶯美色,至於心中到底鍾愛鶯鶯幾分,實在是有待一番斟酌。與其說張生對鶯鶯是一見鍾情,倒不如說是見色起意。
  • 不是張生和崔鶯鶯:評《在切瑟爾海灘上》
    不是張生和崔鶯鶯:評《在切瑟爾海灘上》 記得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曾有過這樣幾句詩:Sexual intercourse beganIn nineteen sixty-three
  • 【我在基層做信訪】張生:用責任與擔當化解矛盾
    這一情景正好被習慣於提前半小時上班的張生遇到了。他走到民工中間亮明身份說:「兄弟們,你們討要工資沒錯,不要著急,我是張生,請跟我談談,我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隨即通知住建、人社、屬地政府、信訪等部門有關人員共同接待上訪代表。
  • 胡權明走訪安徽省人大代表張生
    為加強與人大代表的溝通聯絡,切實改進法院工作,12月11日下午,包河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胡權明走訪了省人大代表、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辦公室(財務審計部)主任(部長)張生,面對面傾聽代表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建議,增進人大代表對法院工作的了解和認同。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林黛玉不是崔鶯鶯,所以,賈寶玉也不是張生
    有專家考證,這就是元稹本人的一段真實經歷,託名張生。《鶯鶯傳》的結局和王《西廂》大不相同,雖然開頭差不多都一樣:張生有恩於崔家,初次見面就鍾意鶯鶯,鶯鶯先拒後迎,自薦枕席。不知為什麼張生始終沒有正式提親,但兩人好合後,前後相處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張生除了背後問過一次老夫人的態度,就不再提求親的茬了。有點奇怪。只能說,張生得手以後,就淡了嫁娶的心思。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尤其是張生和紅娘兩個人物身上,能讀出今天人的影子。古代男女大妨,張生要接近崔小姐正在無可奈何之際,一夥亂軍給了他英雄救美的機會。助崔家脫險的張生,本以為崔夫人會兌現諾言將女兒許配給他,沒想到老夫人卻食言了。愛情面前,張生顧不得儒家道統,藉助紅娘牽線,與崔鶯鶯暗結連理。最後,張生考取了狀元,也獲得了老夫人的認可,在一片和諧中迎娶崔小姐。讀《西廂記》,張生是最讓人動容的人物,他為崔鶯鶯有豁出性命的勇氣。
  • 西廂記中張生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
    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 後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
  • 張生為愛煮海,終得所願
    元代雜劇中神話題材的劇本比較稀少,其中被稱為「神話劇雙壁」是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海》和尚仲賢寫的《洞庭湖柳毅傳書》,今天我們重點來說一下李好古的《沙門島張生煮海》,簡稱《張生煮海》也有版本叫《張羽煮海》。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張生與崔鶯鶯的全新愛情
    原標題:張生與崔鶯鶯的全新愛情 由新繹文化出品,新繹劇社製作的大型中國·原創音樂劇《搖滾·西廂》將於6月5日和6日在北展劇場連演兩場,並由此拉開中國巡演的帷幕。 計文君介紹說,《搖滾·西廂》劇本先後創作了七版,原來在京劇和越劇中看到的故事演到崔鶯鶯送張生趕考就結束了,而《搖滾·西廂》的故事到這裡才剛剛開始。故事以大唐貞元年間的長安為文化時空進行全新創作,重新書寫了張生與鶯鶯的命運。在人物上加入了普救寺門口的一對石獅子、長安朱雀門門口的石獅子和花園院牆這三對擬人化的角色。通過他們之口敘述故事並表達創作者的評價意識,引發觀眾共鳴。
  • 每日一星|張生:這張膜將改變燃料電池
    文質彬彬、不愛言辭,典型的學者風,初識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優秀青年教授張生,他給人這樣的印象。然而,當聊起他深耕了十幾年的電化學研究,張生瞬間變了一個人,侃侃而談。一直和各種電池打交道,並取得多項世界級研究成果。張生坦言:「利用電化學原理開發清潔能源技術是我的理想。」
  • 張生:素有「元白」之稱的元稹原型,原來是這麼一個人!
    一個貌比潘安之人,都二十好幾了,從未近女色,說明其看不上庸脂俗粉,沒有中意之人。熟知他的人問他為何不近女色,張生說「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要解這段話的意思,需先解「好色」之意。古之「好色」指喜好世間所有美色,凡是喜好美的東西都叫「好色」;而今天所講的「好色」則專指喜好男女之歡。提到好色,世人就想起登徒子。
  • 張生和宛如的故事,三生三世就為了一生相伴
    不知何朝何代,有一個書生叫張生,第二天就將要進京趕考。臨行前,表妹宛如痴痴不舍。那一夜,兩人依偎著坐了一晚上,始終沒有越雷池一步。第二天張生就走了,宛如每日在村口痴痴的等,始終不見張生回來。一個月後,張生的聲影終於出現在村口,宛如碎步跑上前去,張生失落的抱住宛如:下次我一定會考中的!「來不及了」,宛如垂淚說到,「我父親已將我許給王員外的兒子,後天就是我過門的日子。」
  • 電報在上海:19世紀的網際網路
    電報的開通無疑對信息的傳遞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歐美與上海等中國口岸之間的信息傳遞,正常情況下一兩天之內就可以到達,其影響當然就遠遠超過蘇伊士運河通航和輪船代替帆船的作用了。19世紀40年代,美國人成功地把電報技術用於實踐以後,就迅速在全世界推廣開來。19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就已能敷設深達兩千至三千英尋的海底電線。1866年英美兩國之間架設了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