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8日 08:10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張生
字號內容摘要:美國亞洲協會上海分會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國人尋求「把上海變成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 ,而不只是一個生存地點。研究顯示,上海美童公學、社區教堂和美國總會這三個機構,是在滬美國人社區活動的主要載體。
關鍵詞:美國人;上海;美國 ;僑民;尼克森
作者簡介:
上海美童公學原址。資料圖片
美國亞洲協會上海分會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國人尋求「把上海變成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個生存地點。研究顯示,上海美童公學、社區教堂和美國總會這三個機構,是在滬美國人社區活動的主要載體。由傳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納了所有美國人;總會的功能是美國商人的活動中心;學校則是連接這兩個元素的橋梁,且愈發關注在孩子中灌輸美國主義和保持美國的生活方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自上海入境訪問中國。毛澤東在對話中對尼克森說:「來自美國方面的侵略,或者來自中國方面的侵略,這個問題比較小……因為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訪華期間,尼克森一行在周恩來的陪同下參觀上海工業展覽會。在一部開式雙柱冷擠壓機前面,尼克森試著按了一下啟動按鈕。當加工樣品被取出時,周恩來一語雙關地說:你這是按了建設性的一鈕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史稱《上海公報》。從此,東西兩個大國伸出的友誼之手跨越了太平洋,中美關係開始邁向正常化。今年恰逢《上海公報》發表45周年,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回憶一下近代以來美國人與上海的淵源。
從一般意義的外國人
到「打算在上海呆下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人在上海最初的身份只是外國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滬美國人認同西方文化傳統,與上海的其他外國人維繫著鬆散的合作關係。當時的美國人並沒有趕緊在城中建立一個所謂的民族社區,而喜歡加入英國人的社交生活場所,穿梭於酒吧和教堂。他們的這種被動態度,被人嘲諷為「半吊子英國人」。由於英國方式對美國人來說是如此舒服,以至於他們在建立共同體機構方面落後於其他外國人。
美國移民在上海的增加,與中美貿易的增長成正比。1923年,《密勒氏評論報》認為,除了馬尼拉,上海美國人社區是「美國在海外最大的」,共有4000多人。這些美國移民主要是有商業頭腦的年輕人,包括許多大公司的代表、獨立的小商人,其中也有大量的婦女。到1925年,在上海的美國男女人口比例是105.3:100,男性佔總數的51.2%,是性別比例最平衡的外國人社群。這些美國女孩通過出國、來到上海,得以逃避狹隘的家庭生活。毫不稀奇,乾柴與烈火的謀面,讓結婚的機率隨之倍增。二戰前,美國總會是最重要的社交機構;二戰後,家庭成了在滬美國人的基本生活單元。
隨著數量的急劇增長,美國人從最初一般意義上的外國人和西方人,逐漸成為特定意義的美國人。他們愈加關注國家、民族的存在,頌揚美國文化和美國生活方式。美國亞洲協會上海分會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國人尋求「把上海變成一個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個生存地點。1923年,當美國遊客哈裡·弗蘭克抵達上海時,他看到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國市政中心」:它建在貝當大街和南路易多佛路交界處,在那裡有上海美國人學校和社區教堂,兩處緊挨著,距離許多美國人的住所都很近。
研究顯示,上海美童公學、社區教堂和美國總會這三個機構,是在滬美國人社區活動的主要載體。由傳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納了所有美國人; 總會的功能是美國商人的活動中心;學校則是連接這兩個元素的橋梁,且愈發關注在孩子中灌輸美國主義和保持美國的生活方式。伴隨戰時的移民,美國兒童在滬的比例急劇增加,從世紀之交的10%上升到1925年的近25%。1918年,由來滬傳教士建立的美國學校已經人滿為患。
今天衡山路的國際禮拜堂,就是社區教堂,原本叫作「美國唱詩社」,成立於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前兩周,是民族主義勃興的產物。由於英國對美國的批評讓人感到不快,在上海的美國人組建了這一新的團體。這塊土地在上海美童公學的街對面,易於人員造訪。
美國總會是在滬美國人中最為知名的社交場所。歷史上,社交俱樂部是美國社區發展的重要步驟。建在福州路上的美國總會,於1924年11月竣工。它的富麗堂皇,是當時上海社交和俱樂部生活中前所未有的。隨著總會大樓的落成,「美國社區已經清晰和完美,即使對那些最懷疑的人來說,美國社區打算在上海一直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