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2020-12-05 文化扁舟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長廊裡,有許多感人的傳奇。這些傳奇中,愛情故事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焦仲卿與劉蘭芝,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是美好的,身處愛情的主人公讓人心動,讓讀者不禁為之快樂或憂傷。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

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

《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先人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書香世家,家道中落,這個背景設置得不錯。

張生對崔鶯鶯是一見鍾情。

「世間有這等女子,豈非天姿國色乎?休說模樣兒,則那一對小腳兒,價值百鎰之金。」

這一點可能並不值得批評,但張生以及那個年代對小腳的惡趣味讓人反感。在思想上,張生絕對是世俗的。崔鶯鶯的父親相國大人生前修造了普救寺,相國大人死後靈樞暫寄普救寺。崔母孤兒寡母暫住寺裡,確實容易引來閒話。可不,張生就直接質疑普救寺和尚有暗地裡勾當。那張生同世俗長舌有何區別。

張生為接近鶯鶯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崔母要在寺裡為先夫做道場。張生哭著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這哭是不是真心的不知道,但卻贏得了大家的同情,讓大家同意他備錢五千一同為先人做法事。當他得知能見到崔鶯鶯,高興地背著說:「這五千錢使得有些下落者!。」孝順父母是假,花錢泡妞是真。

後文,更不乏張生的意淫,一個猥瑣淫蕩的形象立體起來。

「小生到得臥房內,和姐姐解帶脫衣,顛鸞倒鳳,同諧魚水之歡,共效於飛之願。」

所以,這樣的張生形象確實讓人喜歡不起來。

相關焦點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王實甫《西廂記》」《西廂記》最早的版本叫做《會真記》,為唐朝詩人元稹所作。對,就是寫下千古悼亡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那一位。今天我們讀到的《西廂記》,全名叫《崔鶯鶯帶月西廂記》,是元代戲曲家王實甫根據歷代版本編撰而成。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可能是董解元覺得鶯鶯這個美好的女子結局太過可憐,產生了同情心,他把鶯鶯被「始亂終棄」的悲劇性結局,改寫成鶯鶯和張生互相愛慕,為了爭得理想愛情他們私自結合,雖然曲折但是終於團圓的美滿結局。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增加了紅娘、老夫人等鮮明形象,為元雜劇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愛情故事流芳千古,比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等等,其中最經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屬《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因為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永濟市普救寺,真人真事,目前遺蹟尚存,所以最令人稱道,也使遊客絡繹不絕。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目前為國家4A級景區。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西廂記中張生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1260年-1336年)所著,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主要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崔鶯鶯嬌羞委戲張生,小紅娘傲嬌巧搭姻緣|《西廂記》第三本
    作者:劉銘珏讀經典,遊遠方微信公眾號:小珏的詩香情話本文是《西廂記》第三本,倘若沒有觀看上兩本,請戳:張君瑞普救寺遇鶯鶯,有情人緣分來天註定|《西廂記》第一本崔家母悔婚乃戲張智,巧紅娘聰穎兩頭牽線|《西廂記》第二本上文結尾時,我這樣寫道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唐代崔老相國去世後,老夫人攜女兒鶯鶯扶靈歸葬,丫環紅娘一路陪伴。因道路阻隔,暫停靈於河中府蒲州境內的普救寺,借宿西廂小院。父母雙亡、書劍飄零的洛陽書生張生赴京趕考,為會朋友白馬將軍來到蒲州,遊佛殿時邂逅鶯鶯,為其無比的豔麗而驚喜。鶯鶯乍見翩翩少年,也不禁深情地回眸〔mou謀〕一望。
  • 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身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的教養中,卻有著一顆「叛逆」的心,想要不受世俗壓抑的愛情,想要見得了光的兩相情願。崔老夫人一心想要教會崔鶯鶯三從四德,將來好尋得個好人家。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畢竟,張生骨子裡除了放浪還有懦弱;畢竟,張生還是個讀書人,而不是個土匪惡霸。話說,張生之所以搬進普救寺,更大程度上是耽於鶯鶯美色,至於心中到底鍾愛鶯鶯幾分,實在是有待一番斟酌。與其說張生對鶯鶯是一見鍾情,倒不如說是見色起意。若問崔鶯鶯如何傾國傾城容?如何一顧傾人貌?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牆頭花))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於是,「張生見了,五魂悄無主,……心醉,使作得不顧危亡,便胡做。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在《鶯鶯傳》中,蒲州兵亂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前,張生對崔家的保護,只是出於親戚的情分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
  • 在西廂記裡,三從四德等古訓完全成了一個笑話
    王實甫的《西廂記》堪稱經典名劇,家喻戶曉。崔鶯鶯本已許配表兄鄭恆,其母也一再強調「我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孫飛虎來搶親,鶯鶯以死反抗。但她一遇到張君瑞,雖然沒有說話,卻「回顧覷末」,回頭偷偷看張生。
  • 西廂記究竟是不是封建糟耙
    你讀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你認識的西廂記。先從西廂記的作者說起。作者的原意本來是讓張生拋棄崔鶯鶯。可是後來這個姓董的作者不滿這個行為恨張生拋棄崔鶯鶯,覺得張生不能這樣,我也覺得不滿。是張生的確喜歡上崔鶯鶯,但是最後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這個是張生對崔鶯鶯原著的描寫。而且作者還為張生拋棄崔鶯鶯這種無恥的行為開脫說崔鶯鶯是禍水來洗脫張生。這種行為怪不得有人要為崔鶯鶯正名。後來怎麼就變成我們現在讀的西廂記了呢?為什麼我也覺得不滿張生拋棄崔鶯鶯?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張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名,反映的是元代的生存環境,元代人的思考,融入了很多當時的生活元素,顯示元代人更關注生活本身的特徵,這種創新很好地體現在張生身上。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  王實甫的雜劇作品,《錄鬼簿》著錄有l4種,現存有《西廂記》、《麗堂春》、《破窯記》三種,另有《芙蓉亭》、《販茶船》殘存各一折。《西廂記》是其代表作。《全元散曲》還收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曲兩套及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