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2020-12-06 文學之新

引言: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在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中已初步完成敘事模式的轉變,王實甫則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將之變得更徹底、更完美,因此本文以《崔鶯鶯戴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為例進行分析。

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

《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敘事模式之下,「終棄」的悲劇性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被「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掩蓋了。換言之,從情感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情悲劇,但從傳統的社會角度上來說卻藏著喜劇因素。當然,這種傳統社會角度意味著將女性排除在外,是一種純粹的男性角度。

《鶯鶯傳》畫本

《西廂記》對《鶯鶯傳》中的張崔故事進行了改寫,其情節框架為:張崔偶遇並雙雙生情、張生幫助崔氏一家、老夫人食言、張崔在紅娘的幫助下得以偷期、張生進京赴考、鄭恆造謠挑撥、老夫人再度悔婚、張崔終成眷屬。《西廂記》將張崔的相遇放在了張生解圍之前,並增加了鶯鶯抗爭及紅娘相助的情節,由此得以對張崔的愛情關係進行根本性地重塑。除以之外,《西廂記》還增加了另一條敘事線索,即老夫人食言、小人撥亂(鄭崔婚約)和老夫人再度悔婚。

《西廂記》中的張崔之戀相較於《鶯鶯傳》更為艱難,他們不僅要經受雙方的考驗,更要時刻承受來自外界的打擊。在《西廂記》中,張崔之間的真摯情感是敘事的一個「大前提」,但張崔卻是依靠一系列「小前提」才得以終成眷屬的。如若沒有紅娘的幫助,崔鶯鶯或許始終不敢正視自己的情感,老夫人也不會承認張崔相戀的事實;如若沒有法聰的幫助,張生根本沒法傳信至寺外,也就無法替崔家解圍。即使在張生高中之後,如果沒有白馬將軍的幫助,張崔或許也得不到圓滿結局。

崔鶯鶯和紅娘

不難發現,在《西廂記》的大團圓結局背後,實則潛藏著眾多的悲劇因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在《鶯鶯傳》的悲劇結局背後卻隱藏著團圓的喜劇因素。此時存在一個重要問題,《鶯鶯傳》和《西廂記》中的悲劇因素、喜劇因素都是因何而生的?

二、《鶯鶯傳》和《西廂記》的人物地位和情感觀念

《鶯鶯傳》的悲劇根源在於崔鶯鶯始終處於被支配的位置,她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唯一一次主動追求幸福卻又落下「始亂」之名。初時,崔鶯鶯「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這使得她無法正視自身的情感。因此,在與張生偷期之後,「始亂之,終棄之」的想法一直縈繞在她心頭,與其說她不主動追求幸福,倒不如說她始終在準備接受被拋棄的結局。至於結尾處的「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亦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崔鶯鶯私會張生

《鶯鶯傳》的「喜劇」因素則來源於張生對於拋棄崔鶯鶯並不抱有悔恨之心,其「忍情」之說不僅說服了自己,還使旁觀者稱之為「善補過者」。不難看出,在張崔之戀中,張生始終是一個主動者(被動求愛的過程被省略了),這段感情能否得到圓滿結局完全取決於他。也就是說,張生不僅是張崔之戀的組成部分,更是這段戀情的最終審判者。可惜的是,張生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有情者,社會因素使得他最終拋棄了鶯鶯(筆者有另文分析張生拋棄鶯鶯的原因,此處不再贅述)。不難看出,在《鶯鶯傳》中,情感因素讓位於社會因素,這不僅造成了崔鶯鶯之悲,亦造成了張生之喜。

在《西廂記》中,張生則失去了審判者的地位,只是戀愛關係中的一方。此時《鶯鶯傳》中的張生被一分為二,一半是張崔之戀中的張生,一半是擁有審判權力的老夫人。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得出女性地位上升的結論,因為老夫人維護的只是封建思想,而非女性權利。不過,這種審判權的失去,無疑昭示著張生地位的下降。因此,張生雖然始終忠於愛情,但卻不得不面臨一系列考驗,這可視為潛藏在《西廂記》中的悲劇因子。

張生窺視崔鶯鶯

事實上,張生不僅失去了審判者的地位,甚至在戀愛過程中也變得極為被動。因此,他才不得不採用殉情的方式來打動崔鶯鶯。當然,張生殉情一方面說明了由地位下降帶來的軟弱性,另一方面卻也說明了情感地位的上升。與之相為呼應的則是,《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地位明顯上升:崔鶯鶯不僅由富家之女變成了相國之女,更是在紅娘的幫助下變成了戀愛中主動的一方。崔鶯鶯的矛盾心理雖不可忽視,不過它最終得以消解。因此,《西廂記》最終展現的是情感戰勝封建思想,這正是《西廂記》大團圓背後中的核心喜劇因素。

相關焦點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唐代傳奇《鶯鶯傳》,張生始亂終棄,鶯鶯情斷義絕,愛情屈於現實
    《鶯鶯傳》與《西廂記》,同樣的角色不同的結局最早知道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源自於《西廂記》。刻骨銘心的愛情實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進步意義,表達了鮮明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段令人作嘔的「愛情」?為何受傷的是崔鶯鶯,薄情張生反被視作改過自新的好青年呢?其實人類的所謂愛情,絕不可能出現在年輕人之間,儘管這是一群天天叫喊愛情的人。準確來說,年輕人之間的那份情,頂多叫荷爾蒙勃發的衝動,是人性最底層欲望的生發,離「愛」十萬八千裡。所以,當人們走進婚姻殿堂,信誓旦旦地說「我會愛她(他)一輩子」時,千萬別信。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為崔張的愛情作好鋪墊。《西廂記》崔鶯鶯崔張愛情的基礎是郎才女貌,如何描繪鶯鶯外貌的美麗,這是藝術家煞費苦心經營的一項重大課題第一本第一折寫張生正在佛殿上「數了羅漢,參了著薩,拜了聖賢」的時候,冷不防與鶯鶯邂近相遇,「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孽冤」,「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幾罕曾見。」佛殿奇逢使張秀才瘋瘋魔魔,「魂靈兒飛在半天」,他終於取消了上京赴考的打算,把功名富貴的觀念拋到腦後,決心在普救寺住下來以再一睹鶯鶯小姐的丰采。——這是通過張生的感覺和他的一連串戲劇動作來間接表現鶯鶯的美的寫法。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二、從《鶯鶯傳》到《西廂記》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書生張生從來不近女色,但自一見鶯鶯便不能自持,經過一番曲折,兩人有了私情。而後張生進京應舉,就斷絕了與鶯鶯的舊情。「始亂之,終棄之」。鶯鶯也只有自怨,後來嫁了人。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可能是董解元覺得鶯鶯這個美好的女子結局太過可憐,產生了同情心,他把鶯鶯被「始亂終棄」的悲劇性結局,改寫成鶯鶯和張生互相愛慕,為了爭得理想愛情他們私自結合,雖然曲折但是終於團圓的美滿結局。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增加了紅娘、老夫人等鮮明形象,為元雜劇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穿戴平常,面貌豐潤,沒有佩戴任何裝飾,環形的髮髻下垂到眉旁,兩腮飛紅,面色豔麗與眾不同,容光煥發,非常動人。張生內心非常驚訝她的美貌急忙跟崔鶯鶯見禮,隨後崔鶯鶯坐到了鄭氏的身旁。鄭氏對張生介紹:「鶯鶯今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地用話語挑逗鶯鶯,但鶯鶯根本沒有回答。宴會就這樣結束了,張生只好作罷。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在《西廂記》中,詩詞刻畫和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兩方麵塑造人物,使創造的角色不是概念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充實的,這是西廂記的藝術成就之一。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來看《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如今依然有著很深的意義。
  • 《西廂記》天下奪魁
    老夫人再次出爾反爾,聲稱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虧張生及時趕來,再得白馬將軍相助,才與鶯鶯成就百年之好。 西廂記  《西廂記》取材於唐代大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宋代以後,《鶯鶯傳》曾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思想內容逐漸有所變化。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元代著名的戲劇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成就很高的劇本。《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開展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
  • 《鶯鶯傳》裡的崔鶯鶯,為何明知張生會始亂終棄,還自薦枕席?
    《西廂記》的原版,說的可不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故事很出名,沒幾個人不知道。窮書生張生,愛上了富家小姐崔鶯鶯。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生救了崔小姐, 並且得到了崔母的許婚。而崔鶯鶯對張生早就情根深種,約定了終生。在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經常和張生私會,以慰藉相思之情。在身邊的人幫助下,崔鶯鶯和張生歷經艱難險阻,排除萬難,終於幸福生活在了一起。這個故事無疑是美好的,封建時代,兩個年輕男女衝破枷鎖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正能量。
  • 中國最「不務正業」的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張生在這裡會崔鶯鶯
    很多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都是為了求事業、求姻緣,而寺廟經常都是一些佛教中人宣揚佛法的地方,而今天要說的這座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西廂記》裡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愛情故事流芳千古,比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等等,其中最經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屬《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
  • 著名的《西廂記 長亭送別》,只一句話就把鶯鶯的另一面暴露無遺
    我喜歡《西廂記》,最初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周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裡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衝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
  • 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 《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來自——山西運城永濟
    的《登鸛雀樓》;你也知道風景迷人的五老峰王官峪;也肯定知道蒲津渡 大鐵牛;但不會不知道唐朝時有個大美人楊玉環;你可能不知道普救寺在哪裡,但不會不知道《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而這些,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山西運城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