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2020-12-05 心安歷史說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元稹的額《鶯鶯傳》在唐傳奇之中並不是很出彩,但是這個關於崔張的故事在文學史中卻頗負盛名,很多的學者紛紛猜測崔鶯鶯和張生是否是有人物原型存在的,魯迅先生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魯迅先生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是支持《鶯鶯傳》是在敘述元稹自己的生活經歷的,雖然文章不算上乘,但是有「情致,只不過結了個不好的結尾。關於這個說法陳寅恪先生也是同意的,張生是元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題材而塑造的,崔鶯鶯也是確有其人,元稹確實與一個青年女子相愛過,有人說是他的表妹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很大的認同,元稹的這個愛情並沒有得到祝福,甚至是違反了封建社會的禮教和習俗,並且也阻礙了元稹的仕進之路,所以導致了他的始亂終棄。

一、《鶯鶯傳》中的人物

首先是崔鶯鶯,在《鶯鶯傳》中雖然不是《西廂記》所描寫的相國的千金,但是她的家庭條件也是極好的「財產甚厚,多奴僕」雖然不是什麼貴族少女,也是大家閨秀。一個大家閨秀對張生一個小讀書人愛的那麼熱烈,但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又讓她充滿了矛盾和不安,所以她愛的很辛苦,她贈送給張生玉環,希望張生也和她一樣對待愛情可以忠貞不渝,堅定不絕。但是內心仍有不安,像是在與張生分別時候的一段話:崔已陰知將訣矣,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這句話仿佛是鶯鶯敏銳的女性第六感,反映出了她對張生始亂終棄的一種預感,而她希望的是二人能夠長長久久,但這也只是種奢望罷了,她似乎知道她和張生的感情是不牢靠的,自己最終會被張生拋棄,她能夠衝破封建禮教愛上張生,但是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張生最終還是會拋棄她。這似乎也是封建社會中廣大婦女的命運。出生在封建社會,思想上有封建思想的影子,但是有時候也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就是希望可以有朝一日突破這種限制,但是終於邁出了那一步,又會擔心對方始亂終棄。

其次是張生,在現在看來,張生就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渣男形象,他從剛開始的「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事而娶,納採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但是到了後來卻說鶯鶯是「妖孽」,是「紅顏禍水」認為女人誤國當然也會耽誤他張生,所以舉了周幽王和殷紂王帝辛的例子來為自己辯解。張生對鶯鶯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情真意切的,但是人一旦投身於名利場,走上了封建主義的道路之後,他的思想行為也會隨之而變化,在當時的社會中,張生拋棄鶯鶯的行為也就是很平常的了。

但是按理來說,作者應該是站在鶯鶯的角度來,對愛情予以讚美,對張生始亂終棄的渣男行為予以抨擊和批判。事實卻並沒有如此,他卻反駁,用一種主觀上的唯心來肯定了張生這種行為,認為這種行為是合理的。但是到了以後,尤其是宋代以來,人們對於元稹對張生行為的辯解並沒有很多人支持,相反,大家對於崔鶯鶯的遭遇卻是同情,所以唐代以後的學者就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加上了後來的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給作品帶來了個大團圓的結局,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董西廂》和《王西廂》。

二、《董西廂》對《鶯鶯傳》的創新

到了宋金時期,有一個董解元,具體名字不詳,他以諸宮調的形式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重新演繹了崔張的愛情故事,我們現在都成為《西廂記諸宮調》與王實甫的《西廂記》區分開來還叫《董西廂》。它的出現無疑是具有創造性的,它對《西廂記》的完成也是具有很大意義的,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董西廂》的思想主題也發生了變化,《鶯鶯傳》的主要矛盾在於崔鶯鶯和張生,雖有一定的衝破封建的思想但是最終還是衝不出封建思想的桎梏,而《董西廂》主要矛盾則是以鶯鶯,張生和紅娘為一線,鶯鶯母親為另一線。鶯鶯作為相國小姐,不惜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可以不顧一切地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和《鶯鶯傳》中自怨自艾的封建女性崔鶯鶯不同,《董西廂》中的崔鶯鶯具有了很大的叛逆性,其實這是一場關於新時代的追求愛情的女性和封建禮教的一場鬥爭,這場鬥爭中,還出現了統一戰線的人物,那就是紅娘和法聰和尚,他們在二人的愛情道路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在《鶯鶯傳》中的紅娘幾乎沒什麼作用,法聰和尚則是董解元創造出來的人物在《鶯鶯傳》中沒有這個人物。這個就說明了董解元的一種思想,那就是在和封建思想封建禮教作鬥爭的時候,要想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單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幫手,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怎麼能撼動數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呢?

而張生在《董西廂》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一個始亂終棄的渣男變為了對待愛情忠貞不渝的人物,從一個接受封建道路,封建思想的人物變為了一個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敢於和封建禮教鬥爭的人物。但是張生也面臨著一個矛盾,那就是《鶯鶯傳》裡一直存在的愛情和自己的功名之間的矛盾。但是見到鶯鶯以後就完全忘了書墨紙硯,心裡裝滿了鶯鶯。但是面對老夫人的責難,他想的是「不以功名為念,五經三史何曾想」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忘不了自己的功名,但是在面對愛情和功名的時候,愛情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對於封建社會的讀書人來說,他們一生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科舉之路,所以他也接受了老夫人的要求——去考科舉。在他的一生中只有愛情和功名,想要得到愛情,那就需要妥協,要科舉榮身,這似乎是張生軟弱的一面,在這一方面向老夫人妥協了。但是他的愛情之路仍舊是充滿曲折的,在老夫人和鄭恆的安排下,逼迫鶯鶯,但是在多人的努力下終於在一起。

所以在作者看來,科舉榮身,金榜題名也不一定會得到美滿的愛情,完美的婚姻,只有在自己的鬥爭下,在別人的幫助下,才會成功,單單靠自己是不容易成功的。

三、《西廂記》「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加以深刻改造,成為一出優秀的元雜劇,深刻反映了反封建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在思想上,人物形象塑造上都超過了董西廂的水平。董西廂將鶯鶯和張生的感情是在和報恩聯繫在一起的,在這一方面,董解元知道這是越禮的行為,所以給崔張二人的愛情加上個合理的理由,而王實甫則不同,二人是一見鍾情的,二人的愛情是單純的喜歡,並沒有任何的雜質。

在人物塑造方面,崔鶯鶯是帶著鬱悶出場的,帶著青春少女懷春的思想,當她第一眼見到張生的時候就相互吸引,當看見張生注視自己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嚲著香肩,只將花笑捻」,當紅娘催她走的時候卻是「回顧,覷末一下」這一細節描寫,說明鶯鶯對張生也動心了,當鶯鶯發現張生也喜歡她的時候,她的反應則是主動和張生去接近,她知道張生在月下吟詩,她也去附和,二人是郎有情妾有意。她對張生的愛情是純粹的,沒有任何雜質,沒有《董西廂》報恩的情節。當張生去上京趕考的時候,她悔恨的是「為了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裡」她對張生的囑託是得不了官就趕快回來,和《鶯鶯傳》的:崔已陰知將訣矣,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截然不同,她是一個大膽追求愛情,勇於和封建禮教鬥爭的鬥士。

但是《西廂記》還反映了崔鶯鶯性格的另一方面,那就是熱情又有著冷靜,小聰明卻有點點陰險。她看到紅娘送來的小紙條就勃然大怒,當紅娘去責備張生的時候卻發現是給張生的情詩,而張生到了的時候,鶯鶯的臉色又突然變了,弄得張生也是一臉懵。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她也是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覺得這個是不合時宜的,但是又抑制不住對張生的思念之情,加上她不知道紅娘的態度,萬一紅娘和老夫人一夥兒怎麼辦,所以導致她內心的節奏不協調。

而《西廂記》裡的張生是一個情種的形象,他一見到鶯鶯的時候就被迷住了,真是陷入愛情的人智商為零,傻的可愛。他撞見鶯鶯的時候說出「我死也」,她就是我一生所要追求的完美女神的形象呀!然後見到紅娘就自報家門,然後問小姐怎麼樣,從而看出張生在愛情中變得痴了。在賴婚的時候,張生與鶯鶯拒不接受二人的兄妹關係「不知夫人何見,以兄妹之禮相待」「小生非哺哆而來,此事若不諧,小生即當告退」他的話雖然有點混亂,但足以證明他由經歷從高興到失望的一個過程,也表現了他對愛情的執著,對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的一種反抗。

《西廂記》裡還有個關鍵的人物,那就是紅娘,老夫人讓她服侍鶯鶯,也就是對鶯鶯一個監督的作用,但是她內心深處也是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當她察覺到了崔張二人的小心思之後就幫他們,有心玉成其事,但是上面講到崔鶯鶯的性格,所以主僕二人不得不相互堤防著對方,既要想辦法對付鶯鶯,還要想辦法對付老夫人,處處忍受著雙方的懷疑和指責,但是還要幫助崔張二人,這就像某個電視劇中的胡宗憲,兩下做人處處為難。在「拷紅」一節中體現出紅娘已經是向著崔張了,說的老夫人竟也啞口無言「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官司若推其詳,亦知老夫人背而忘恩,豈得為賢哉?」可以看出紅娘潑辣聰慧的性格,她也在崔張愛情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王實甫在最後說「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崔鶯鶯和張生寄託著他的理想,因為在那個時代的婚姻是不可能以愛情為目的的,都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之間甚至根本沒有愛情甚至是感情可言,所以在王實甫的那個年代,不可能會「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在他的筆下,崔張的愛情是那麼真實感人,甚至是現代的人也渴望有這種愛情,沒有物質的幹擾,只是簡簡單單的愛情,真情至上,在那個年代更是不可能。王實甫在以前兩部作品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性升華,使得《王西廂》無論是人物塑造,藝術手法,還是影響都超越了前代的兩部作品,不光對未來的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青年男女有很大影響,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也有很大影響。

相關焦點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
  • 《鶯鶯傳》裡的崔鶯鶯,為何明知張生會始亂終棄,還自薦枕席?
    《西廂記》的原版,說的可不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故事很出名,沒幾個人不知道。窮書生張生,愛上了富家小姐崔鶯鶯。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生救了崔小姐, 並且得到了崔母的許婚。而崔鶯鶯對張生早就情根深種,約定了終生。在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經常和張生私會,以慰藉相思之情。在身邊的人幫助下,崔鶯鶯和張生歷經艱難險阻,排除萬難,終於幸福生活在了一起。這個故事無疑是美好的,封建時代,兩個年輕男女衝破枷鎖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正能量。
  • 從家喻戶曉的《鶯鶯傳》裡這個細節可以看出!
    到了清朝,女性的地位已經低到了塵埃,那個時候的女性就像是戴著枷鎖生活,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在宋朝之前,女性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商朝有女將軍,北齊有女宰相。而要說到社會最開放的朝代,肯定就是唐朝了。唐朝的社會風氣非常開放,文化也很多元化,性文化也非常開放。而且性文化不單單是針對男性,女性也是如此。唐朝的性文化到底有多開放呢?從《鶯鶯傳》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改編於元稹的《鶯鶯傳》,元稹筆下的張書生是一個薄情郎,他與崔鶯鶯相戀後又拋棄了她。王實甫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對其做出了很大的改編,他給了大眾一個圓滿的結局。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勇敢、專情,最終功成名就抱得美人歸,表達了王實甫對社會封建婚姻制度的批評和對天下有情人終成佳眷的美好祝願。《西廂記》全書講述了一對戀人經過重重磨難,最後在一起的傳奇故事。此劇王實甫將每個人物都刻畫的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生動、立體、飽滿。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諸曉白聊戲第二期前不久呢,曉白看了姜亦珊版的京劇《西廂記》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在《董西廂》裡,他卻變成了對鶯鶯熱烈追求、並終成眷侶的多情才子。張生在遊普救寺時,偶然間見到了崔鶯鶯,鶯鶯的美貌使他驚詫,使他傾倒:「須看了可憎底千萬,兀底般媚臉兒不曾見」,「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兀的般標格精神,管相思人去也媽媽!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鶯鶯傳》又叫《會真記》是唐代貞元時期由才子元稹根據自身真實經歷改編創作的傳奇小說。穿戴平常,面貌豐潤,沒有佩戴任何裝飾,環形的髮髻下垂到眉旁,兩腮飛紅,面色豔麗與眾不同,容光煥發,非常動人。張生內心非常驚訝她的美貌急忙跟崔鶯鶯見禮,隨後崔鶯鶯坐到了鄭氏的身旁。鄭氏對張生介紹:「鶯鶯今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地用話語挑逗鶯鶯,但鶯鶯根本沒有回答。宴會就這樣結束了,張生只好作罷。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脫單寶典|看張生如何攻略鶯鶯
    張生對鶯鶯可謂是一見鍾情(或是見色起意),當即便讓法聰和尚對長老說,「有僧房借半間」。之後,看紅娘來問何時與老相公做好事,又請求長老幫他為逝去的父母帶上一分兒齋。張生不僅是一個行動派,而且勇氣可嘉,為尋得一個能與鶯鶯相見的機會「不擇手段」。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在《西廂記》中,詩詞刻畫和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兩方麵塑造人物,使創造的角色不是概念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充實的,這是西廂記的藝術成就之一。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來看《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如今依然有著很深的意義。
  • 唐代傳奇《鶯鶯傳》,張生始亂終棄,鶯鶯情斷義絕,愛情屈於現實
    《鶯鶯傳》與《西廂記》,同樣的角色不同的結局最早知道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源自於《西廂記》。刻骨銘心的愛情實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進步意義,表達了鮮明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西廂記》第一本的楔子是這樣寫鶯鶯的第一次出場的——〔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閒散心耍一回去來。〔紅雲〕謹依嚴命。〔夫人下〕〔紅雲]小姐有請。〔正旦扮鶯鶯上〔紅雲]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閒耍一回去來。〔旦唱〕【么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肖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 賈寶玉偷看《會真記》,還是《西廂記》?看林黛玉的反應就明白了
    林黛玉葬花途中偶遇賈寶玉看《會真記》,隨後二人同看,成了寶黛愛情的裡程碑,也為日後盪氣迴腸的愛情埋下註腳。賈寶玉不自在,小廝茗煙在外頭收羅了一堆「圖書館」沒有的書給他看。脂硯齋【庚辰側批:書房伴讀累累如是,餘至今痛恨。】脂硯齋認為茗煙「小人」,弄此類淘氣事,是誘使主子學壞的關鍵。賈家子弟的墮落,往往起因於「小人」蠱惑。
  • 《西廂記》天下奪魁
    老夫人再次出爾反爾,聲稱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虧張生及時趕來,再得白馬將軍相助,才與鶯鶯成就百年之好。 西廂記  《西廂記》取材於唐代大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宋代以後,《鶯鶯傳》曾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思想內容逐漸有所變化。
  • 著名的《西廂記 長亭送別》,只一句話就把鶯鶯的另一面暴露無遺
    我喜歡《西廂記》,最初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周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裡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衝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