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傳奇《鶯鶯傳》,張生始亂終棄,鶯鶯情斷義絕,愛情屈於現實

2021-01-13 山高水遠你我一路同行

《鶯鶯傳》與《西廂記》,同樣的角色不同的結局

最早知道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源自於《西廂記》。刻骨銘心的愛情實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進步意義,表達了鮮明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實際上,該故事援引自唐代傳奇故事《鶯鶯傳》,結局卻大相逕庭。

《鶯鶯傳》是唐代文學家元稹創作的一篇愛情傳奇。講述了貧寒書生張生與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相戀又分離的愛情悲劇故事。

始亂終棄的張生

張生對鶯鶯一見鍾情,開展猛烈追求,在紅娘的幫助下幾番詩作輪迴終獲美人心。後來離開鶯鶯赴京趕考,為求取功名,想借力婚姻助其仕途寬廣,而鶯鶯並沒有此等政治資源,所以忍痛割愛,與鶯鶯斷絕關係。妥妥一枚始亂終棄的無情郎,考慮到世俗觀念又增添幾分無奈。

果斷勇敢的鶯鶯

後來兩人各自成婚。有一次張生恰好路過鶯鶯住的地方,想以表兄的身份相見一次。但是鶯鶯卻決絕不見,以一首詩堅決地斷絕關係「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以前拋棄,現今又何必再說。當時沒有珍惜,還是把曾經的愛,放在眼前的人身上吧。果然是光明磊落,果斷勇敢、乾淨利落的女中豪傑。的確,藕斷又何必絲連?

古今相通的悲歡離合觸動人心

唐代元稹寫的其實是自己的初戀,張生代表的就是他本人,崔鶯鶯就是他的初戀女友。能寫下這個故事,說明元稹對他的初戀情誼未了,懷有愧疚之心,實為一多情之人。

實際上,大部分唐人的婚戀依然受到禮法的約束和家族的限制。普通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很少的。

雖然以上並不是普通唐代人的婚戀狀態,這樣的故事在當時也應該是驚世駭俗的。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唐後社會風尚的世俗化傾向,我們也能體會到古今相通的悲歡離合。即使放眼我們的現實,也不乏此類愛情悲劇。愛情終究是屈於現實。

不完美的結局也是最真實的現實,有張弛的愛情更能打動人心,在歷史文化長河中也是更閃亮的一頁。千年的文化沉澱,讓我們能夠理解主人公當時的選擇,能夠與他們產生共情,因為我們是一個祖先,繼承的是一種傳承到今天的有溫度的文化。

相關焦點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文|翩翩蝴蝶四《鶯鶯傳》作者唐代:元稹>《鶯鶯傳》又叫《會真記》是唐代貞元時期由才子元稹根據自身真實經歷改編創作的傳奇小說。原題《傳奇》於《異聞集》載此篇,還保存原題,收入《太平廣記》488卷,收錄時改作《鶯鶯傳》,沿用至今,又因傳中有賦《會真詩》的內容,俗亦稱《會真記》。故事中的張生是以元稹本人為原型,而元稹曾經的戀人、崔鶯鶯的原型是元稹姨母鄭氏與永年縣尉:崔鵬之女崔雙文,即元稹的表妹。
  • 聽西廂,話鶯鶯,千載佳人難成雙
    待月西廂下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最早追溯到唐代元稹所寫的《鶯鶯傳》。《鶯鶯傳》是唐代元稹以自己的愛情經歷做素材而寫的傳奇小說,收錄在《太平廣記》中,是宋元以來傳奇小說中傳播最廣的一篇。對於張崔兩人的愛情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此處不再贅述。今天島主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鶯鶯傳》中崔鶯鶯所寫的幾首詩,通過這幾首詩來進一步了解崔鶯鶯。「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扶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十五日晚上我在西廂那兒,為你半開房門。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也催生出後世之人對這個故事的集體改編,不惜打破現實還鶯鶯一個公道。比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清代的《何必西廂》,使得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在後世人中以」大團圓「的結局,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戲的經典。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鶯鶯傳》裡的崔鶯鶯,為何明知張生會始亂終棄,還自薦枕席?
    《西廂記》的原版,說的可不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故事很出名,沒幾個人不知道。窮書生張生,愛上了富家小姐崔鶯鶯。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生救了崔小姐, 並且得到了崔母的許婚。而崔鶯鶯對張生早就情根深種,約定了終生。在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經常和張生私會,以慰藉相思之情。在身邊的人幫助下,崔鶯鶯和張生歷經艱難險阻,排除萬難,終於幸福生活在了一起。這個故事無疑是美好的,封建時代,兩個年輕男女衝破枷鎖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正能量。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元末明初人賈仲明在《錄鬼簿》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曾這樣評價他:「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肯定了他所作《西廂記》在那時就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作品了。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在《鶯鶯傳》中,蒲州兵亂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前,張生對崔家的保護,只是出於親戚的情分在《董西廂》裡,孫飛虎兵變被改寫成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後,張生請白馬解圍,也就變成了他追求鶯鶯、迫使老夫人允婚的一種手段。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
  • 《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來自——山西運城永濟
    的《登鸛雀樓》;你也知道風景迷人的五老峰王官峪;也肯定知道蒲津渡 大鐵牛;但不會不知道唐朝時有個大美人楊玉環;你可能不知道普救寺在哪裡,但不會不知道《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而這些,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山西運城永濟。
  • 中國最「不務正業」的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張生在這裡會崔鶯鶯
    很多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都是為了求事業、求姻緣,而寺廟經常都是一些佛教中人宣揚佛法的地方,而今天要說的這座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西廂記》裡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
  • 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男女主角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紅娘成為愛情媒介,是一個傳遞者;作品中的老夫人是愛情的阻礙。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王實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藝術功力。一、內外兼修的相國千金崔鶯鶯作為《西廂記》的女主,在故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人物,具有很強的藝術之美。
  • 真實版崔鶯鶯與張生: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提到崔鶯鶯、張生、紅娘,很容易聯想到《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孰不知真實版的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託名張生的負心人便是唐代大詩人元稹。明經科是唐代科考種類之一,較為容易考取,一般通過率是10%至20%,而進士科是1%至2%。但考過明經科卻不容易獲得官職,所以元稹必須繼續努力學習,參加進士考試。他備考期間,曾借住姨母家,由是發生了《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初遇鶯鶯時,元稹二十三歲,「未嘗近女色」,鶯鶯十七歲,「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見到鶯鶯的那一刻,元稹「驚」。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晚年元稹回想初戀崔鶯鶯,寫下的這首《春曉》,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元稹的愛情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無論是早期的初戀崔鶯鶯,還是後來與才女薛濤,以及和妻子韋叢的愛情,那都是成為了一段佳話。《春曉》唐代:元稹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元稹其實是很深情,而且寫這首詩時,元稹已經40歲了,對於古人來說40歲已經是屬於老年了,當年他15歲進京趕考,正是借宿在一座寺廟裡,從而與富家之女崔鶯鶯相遇,年輕的元稹不僅長得瀟灑,還才華橫溢,立馬打動了崔鶯鶯。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二、從《鶯鶯傳》到《西廂記》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書生張生從來不近女色,但自一見鶯鶯便不能自持,經過一番曲折,兩人有了私情。而後張生進京應舉,就斷絕了與鶯鶯的舊情。「始亂之,終棄之」。鶯鶯也只有自怨,後來嫁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