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與《西廂記》,同樣的角色不同的結局
最早知道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源自於《西廂記》。刻骨銘心的愛情實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進步意義,表達了鮮明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實際上,該故事援引自唐代傳奇故事《鶯鶯傳》,結局卻大相逕庭。
《鶯鶯傳》是唐代文學家元稹創作的一篇愛情傳奇。講述了貧寒書生張生與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相戀又分離的愛情悲劇故事。
始亂終棄的張生
張生對鶯鶯一見鍾情,開展猛烈追求,在紅娘的幫助下幾番詩作輪迴終獲美人心。後來離開鶯鶯赴京趕考,為求取功名,想借力婚姻助其仕途寬廣,而鶯鶯並沒有此等政治資源,所以忍痛割愛,與鶯鶯斷絕關係。妥妥一枚始亂終棄的無情郎,考慮到世俗觀念又增添幾分無奈。
果斷勇敢的鶯鶯
後來兩人各自成婚。有一次張生恰好路過鶯鶯住的地方,想以表兄的身份相見一次。但是鶯鶯卻決絕不見,以一首詩堅決地斷絕關係「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以前拋棄,現今又何必再說。當時沒有珍惜,還是把曾經的愛,放在眼前的人身上吧。果然是光明磊落,果斷勇敢、乾淨利落的女中豪傑。的確,藕斷又何必絲連?
古今相通的悲歡離合觸動人心
唐代元稹寫的其實是自己的初戀,張生代表的就是他本人,崔鶯鶯就是他的初戀女友。能寫下這個故事,說明元稹對他的初戀情誼未了,懷有愧疚之心,實為一多情之人。
實際上,大部分唐人的婚戀依然受到禮法的約束和家族的限制。普通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很少的。
雖然以上並不是普通唐代人的婚戀狀態,這樣的故事在當時也應該是驚世駭俗的。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唐後社會風尚的世俗化傾向,我們也能體會到古今相通的悲歡離合。即使放眼我們的現實,也不乏此類愛情悲劇。愛情終究是屈於現實。
不完美的結局也是最真實的現實,有張弛的愛情更能打動人心,在歷史文化長河中也是更閃亮的一頁。千年的文化沉澱,讓我們能夠理解主人公當時的選擇,能夠與他們產生共情,因為我們是一個祖先,繼承的是一種傳承到今天的有溫度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