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2020-12-07 諸曉白聊戲

嗨!各位看官,又見面了,這裡是諸曉白聊戲,一個傳統文化發燒友的詭談戲說。

諸曉白聊戲第二期

前不久呢,曉白看了姜亦珊版的京劇《西廂記》

姜亦珊版京劇《西廂記》

不由得想和大家一起聊聊這《西廂記》。看過這齣戲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沒看過的朋友就聽曉白來給您聊聊吧!

諸曉白聊戲 第二期

「天下奪魁」《西廂記》

在戲曲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元雜劇作為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誕生了許多燦爛不朽的雜劇作品,其中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中最負盛名、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王實甫以這部輝映千古的作品,取得了他在中國戲曲史上的顯赫地位。元末明初人賈仲明在《錄鬼簿》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曾這樣評價他:「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肯定了他所作《西廂記》在那時就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作品了。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

《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元稹在書中說這個美麗多情的鶯鶯是個「妖孽」,而且認為張生這種「始亂終棄」的行為是合理的,是合乎禮法的,有「聞過是非之嫌」。

鶯鶯的故事流傳到金代,出現了董解元的諸宮調傑作《弦索西廂》,簡稱董《西廂》。可能是董解元覺得鶯鶯這個美好的女子結局太過可憐,產生了同情心,他把鶯鶯被「始亂終棄」的悲劇性結局,改寫成鶯鶯和張生互相愛慕,為了爭得理想愛情他們私自結合,雖然曲折但是終於團圓的美滿結局。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增加了紅娘、老夫人等鮮明形象,為元雜劇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刪除了不合理之處,增添了許多曲折動人的細節描寫,增添了老夫人、紅娘、崔張之間的鬥爭,紅娘角色更加出彩,更為徹底的對崔張二人的愛情進行了肯定和褒揚。第一次提出了以「有情」作為婚姻基礎的理想,並以高貴華美的語言譜寫了這部傳送千古的愛情名劇。

王《西廂記》的戲劇結構與技巧

一、兩組矛盾

王實甫《西廂記》全劇以鶯鶯、張生之間的愛情為主要線索,情節清晰,布局嚴謹,以兩組矛盾衝突展開:一組是老夫人與張生、崔鶯鶯、紅娘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封建禮教與追求自由愛情的叛逆者之間的矛盾,這是主要矛盾;同時,又寫了張生、鶯鶯、紅娘之間的性格矛盾,張生憨誠可愛,鶯鶯猶豫羞怯,紅娘機智潑辣。以上兩條線索,隨著人物內心活動的發展而發展,把整個劇情串聯起來,如雙線串珠,相互交錯、相輔相成,推動情節發展走向高潮。

二、三次衝突

更令人心折的是,作者通過「寺警」、「賴婚」、「拷紅」三次衝突,巧設懸念,使得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張弛交替,竭力渲染達到激動人心的戲劇效果。「懸念」和「突轉」等結構技巧的運動,使得情節的發展變化莫測,搖曳生姿。如「寺警」之後,人們剛以為有了一個結果,「賴婚」一折又形成了懸念。如果說,「酬簡」對於「賴婚」是一個解答,那麼對於後來的劇情發展來說,則又是一個新的有待解答的「懸念」。緊接著「拷紅」一折,是巧妙的突轉,老夫人在知道了崔張的私情後,當然要嚴加問罪,等待二人的,必將是一場災難。然而,在紅娘據理力爭之後,情勢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老夫人不得不立即許婚;二人不僅沒有大禍臨頭,反而得到認可;紅娘則從一個被拷打者變成了一個審判者。這一「突轉」,不僅有力地揭示了人物性格,而且產生了極其生動的戲劇效果。

拷紅—被拷打者
拷紅—變審判者
拷紅—說動老夫人

王《西廂記》的藝術特色

王實甫《西廂記》的最成功之處,還在於它深刻、真實而又血肉豐滿的人物塑造。

一、張生形象

如在王實甫的筆下,張珙已不再是前代那個始亂終棄的無行文人,而變成了一個執著、專一、又充滿著書呆氣的「傻角」,他對鶯鶯一往情深,對待愛情那樣的忠貞,被人們譽為不追求「蝸角虛名,蠅頭小利」的「志誠種」。如在「酬簡」一折中可以體現:他替老夫人「白馬解圍」之後,自以為老夫人請他吃酒是定下婚事,便梳洗打扮一番,還讓紅娘為他參謀,結果被紅娘取笑一番。他天真忠厚、憨態可掬、沒有絲毫世故氣的樣子委實令人好笑。從性格上講,張生比鶯鶯更加天真率直,他身上也帶有那個時代封建文人所特有的狂放不羈和迂闊,他具備了純潔的個人品性和內心操守,成為作者著力肯定的人物。

張生

二、紅娘形象

再如紅娘這個角色,在王實甫《西廂記》中堪稱「戲膽」,她身為奴婢,卻同情崔張的理想愛情,她鄙視老夫人的不守信用,她雖是封建社會地位卑微的下層人物,但她卻具有勞動人民的正直、機智、潑辣、熱情和勇敢,王實甫賦予了她在崔張愛情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了比崔張更負盛名的藝術典型,可以說,沒有紅娘,也就沒有崔張之戀,也就不會有流傳千古的《西廂記》。

鄙視老夫人不守信用

三、語言特色

王實甫《西廂記》還以其語言的華美蘊藉為後人所推崇。清代戲曲理論集大成者李漁盛讚其詞「多瑜鮮瑕者」。王實甫在唱詞中還寫出了人物的個性色彩,鶯鶯的唱詞優雅溫婉,張生的唱詞熱烈爽朗,紅娘的唱詞爽快潑辣,色彩鮮明。一部《西廂記》處處詩情畫意,文採飛揚。如鶯鶯長亭送別時所唱之曲,歷來為人們所讚頌:「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真是千古絕唱,膾炙人口!

送別

結語

在戲曲文學史上,王實甫第一個全面、複雜、大膽地以《西廂記》表達出「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成為敢於挑戰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呼喚個性自由、追求美好理想愛情的劇作家,他的《西廂記》以其溫潤的風格、精細的結構、華美的語言、豐滿的人物塑造在戲曲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千古垂範,當之無愧「天下奪魁」!

嘿各位看官,今天的諸曉白聊戲就到這裡了,看完有沒有對《西廂記》有所了解了呢?看完文章的朋友可以在下面交流,曉白是喜歡傳統文化的原創新人小編,喜歡曉白的朋友關注留言就是對曉白的支持了哦,還想聽曉白的詭談戲說嗎?還是這裡,諸曉白聊戲~我們下期再會哦!

(文/諸曉白聊戲)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發展史》、《中國戲劇經典作品賞析》)

相關焦點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比如:我們熟知的慈禧太后就不喜,有一次嬪妃在看西廂記就被她呵責,道:情情愛愛的有何好看,盡看些傷風俗之物。剛剛說完,嬪妃們紛紛收起。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長廊裡,有許多感人的傳奇。這些傳奇中,愛情故事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焦仲卿與劉蘭芝,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張生,在此以前的描寫中,都是作為一個負心人的形象出現的。在《董西廂》裡,他卻變成了對鶯鶯熱烈追求、並終成眷侶的多情才子。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在《鶯鶯傳》中,蒲州兵亂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前,張生對崔家的保護,只是出於親戚的情分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愛情故事流芳千古,比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等等,其中最經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屬《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一、內外兼修的相國千金崔鶯鶯作為《西廂記》的女主,在故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人物,具有很強的藝術之美。作者在塑造這一形象時候可謂是費盡心力,塑造了一個才貌雙全、內外兼修的相國千金。鶯鶯擅長詩文在後來回復張生家書的時候得以證實,「闌幹倚遍盼才郎」「病裡得書如中」。這一段詩詞準確寫出了張生走後鶯鶯等待、盼望、思念的狀態,也寫出了鶯鶯在收到張生消息後的欣喜之情。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文/十三喵哪怕是對戲曲一無所知的人,對於京劇《紅娘》中「叫張生」一段也耳熟能詳。這不能不說是這個故事的魅力。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珙看上了已故崔相國之女崔鶯鶯,並借著退匪人孫飛虎的功勞贏得了崔夫人的口頭承諾。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西廂記》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男女之間愛情的營養。說起《西廂記》,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初戀情緣,以及後來始亂終棄,拋棄了崔鶯鶯的故事,結局是個悲劇。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古代男女大妨,張生要接近崔小姐正在無可奈何之際,一夥亂軍給了他英雄救美的機會。助崔家脫險的張生,本以為崔夫人會兌現諾言將女兒許配給他,沒想到老夫人卻食言了。愛情面前,張生顧不得儒家道統,藉助紅娘牽線,與崔鶯鶯暗結連理。最後,張生考取了狀元,也獲得了老夫人的認可,在一片和諧中迎娶崔小姐。讀《西廂記》,張生是最讓人動容的人物,他為崔鶯鶯有豁出性命的勇氣。
  • 《西廂記》天下奪魁
    他的劇作詞藻華麗,風致優美,士林中無不嘆服,代表作《西廂記》更是獨佔鰲頭。  《西廂記》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唐代崔老相國去世後,老夫人攜女兒鶯鶯扶靈歸葬,丫環紅娘一路陪伴。因道路阻隔,暫停靈於河中府蒲州境內的普救寺,借宿西廂小院。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 中國最「不務正業」的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張生在這裡會崔鶯鶯
    很多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都是為了求事業、求姻緣,而寺廟經常都是一些佛教中人宣揚佛法的地方,而今天要說的這座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西廂記》裡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