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2020-12-05 教育者資本論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西廂記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文人元稹的《鶯鶯傳》在《鶯鶯傳》中,男主角就叫張生,沒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叢書》第二十九卷,稱「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於蒲,崔小名鶯鶯」。而在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中,張生一上場就自報家門說:「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張生的名字是被逐漸補充、完整起來的。那麼,這個姓張名珙字君瑞的書生究竟是以誰為原型的呢?

第一種說法,認為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唐代有個姓蘇的翰林,在他贈給張籍的詩中有「詩人老去鶯駕在」的句子,並且加了注,說所謂張生就是張籍。不過從時間上來看,元所寫的鶯鶯故事發生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其中有「明年,文戰不勝,張遂止於京」的情節,那就是說,時至貞元十七年張生尚未中試。而唐代《登科記》載張籍貞元十五年即已登科,所以,說張生就是張籍,在時間上有點合不攏。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張生不是別人,就是作者元稹自己。元稹是唐代著名詩人,字微之,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9年)。有人認為元稹就是張生,首先是感黨到《鶯鶯傳》在敘述這個故事時的真切,覺得事非經過,難以寫得這樣哀怨動人。其次,則發掘了不少相關的證明材料:其一是元稹生平與張生年齡上的吻合之處。元稹生於大曆十四年,到小說中所說的貞元十六年正好22歲,與西廂故事中張生的年齡相同。

其二是元生平與故事情節上的吻合之處。韓愈在元稹妻韋氏的基志中寫道:「作婿韋氏時,做之始以選為校書郎。」元稹官投校書郎是在貞元十八年,他24歲的時候,這與西廂故事中說:「後歲餘,生亦有所娶者也」的描述正好相吻合。另外,元稹為他的姨母鄭氏作墓誌,其中說道:「其既喪夫遭軍亂,微之為保護其家備至。」這個說法,與西廂故事中張生為保護崔氏一家出力的情節相吻合。

其三是元稹生平與故事中人物關係的吻合之處。元稹寫的《陸氏姊誌》中說:「予外祖父授陸州刺史鄭濟。」白居易為元母親鄭夫人所作的基志也說她是「鄭濟女」。這就是說,元稹的母親是鄭濟的女兒;而唐代崔氏家譜載:「永寧尉鵬,亦娶鄭濟女。」也就是說,鄭濟的另一個女兒嫁給了崔鵬。崔鶯鶯是崔鵬的女兒,和元稹是中表親,與小說中的人物關係相同。

元稹在寫給白居易的百韻詩中提到:「幼年與蒲中詩人楊巨源友善,日課詩。」小說中也提到,張生有個「好屬詞」的朋友楊巨源。其四是從元稹的詩歌中可以找到很多有關鶯鶯的隱語,比如他的《鶯鶯詩》:「殷紅淺碧舊衣裳,取次梳頭暗淡妝。夜合帶煙籠曉月,牡丹經雨泣斜陽。依稀似笑還非笑,仿佛聞香不是香。頻動橫波嗔不語,等閒教見小兒郎。」因此,斷定張生就是元稹自己,只不過他為隱諱起見,改了一下姓氏而已。

上面所提到的有關材料,除了元稹為其姨母鄭氏所作的墓誌不在元稹的文集《元氏長慶集》中以外,其他都是落實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元稹就是張生,張生就是元稹。因為文學創作總是從生活中來的,作者總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了某種體驗,才會有藝術構思,而在藝術構思的過程中,作者筆下的人物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有自己的個性,以至到最後連作者也必須聽命於他的行動邏輯。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就誕生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每一個藝術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有生活中某個人的影子,但又都不是這一個。因此,簡單地把張生理解為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對的。他是由許多古代文人所共同創造的一個藝術典型,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多情書生的寫照。

附帶要說的是,在元稹的《鶯傳》中,張生最終並沒有娶鶯鶯為妻,而是把鶯鶯說成是「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以「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的理由,遺棄了崔鶯鶯。儘管作者在這樣寫的時候並沒有貶抑張生的意思,但這樣的結局卻讓渴望愛情自由的讀者感到不滿意,所以西廂故事在流傳中漸漸起了變化,變成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所以說,西廂故事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張生和鶯鶯就是這個美好故事中的美好人物,而不必一定指認他是張籍還是元稹的。

相關焦點

  • 西廂記中張生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1260年-1336年)所著,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主要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這些傳奇中,愛情故事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焦仲卿與劉蘭芝,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是美好的,身處愛情的主人公讓人心動,讓讀者不禁為之快樂或憂傷。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寶玉和黛玉共讀的《西廂記》到底有什麼魅力?
    《紅樓夢》中,寶玉黛玉二人在園中共讀西廂,傳為一段津津樂道的佳話。一個才子佳人的故事讓處於深閨的兩個人萌生情愫,潛藏於內心的愛意逐漸浮上心頭。曹雪芹曾借賈母之口批判以前那些才子佳人小說不著邊際,多是根據自己的臆想編造出來,但雪芹卻在作品中用《西廂記》來拉近寶黛二人的關係,極力渲染這本書的吸引力,可見此書不同尋常。
  • 著名的《西廂記 長亭送別》,只一句話就把鶯鶯的另一面暴露無遺
    我喜歡《西廂記》,最初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周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裡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衝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
  • 茅威濤做事膽小做戲膽大 《西廂記》將封箱
    昨天,提到將於4月29日起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場的越劇《西廂記》,剛剛步入天命之年的茅威濤不改時尚本色,隨口聊起了這樣一個「小清新」的話題。  其實,越劇也算是中國戲曲門類中的「小清新」,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名作《西廂記》更是如此。該劇創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著名導演楊小青執導,可以說是小百花「詩化越劇」的巔峰之作。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因此,象《紅樓夢》中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有聲有色的上場,一直是人們所樂道稱賞的。《西廂記》第一本的楔子是這樣寫鶯鶯的第一次出場的——〔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閒散心耍一回去來。〔紅雲〕謹依嚴命。〔夫人下〕〔紅雲]小姐有請。〔正旦扮鶯鶯上〔紅雲]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閒耍一回去來。
  • 《西廂記》張生原型,寫下悼念亡妻的千古名句,卻是一個負心郎
    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所以其他的花朵都黯然失色。此為詩人元稹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看了這首詩,如果你覺得詩人是個重情重義的好男人、好丈夫,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西廂記》中張生原型:善補過者or薄倖才子
    文/陳家萍  話說貞元十五年(799冬),不甘於在書房成黴乾菜的元稹以社會新鮮人的興頭信步來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在一場傳奇性的事件中與母系遠親崔雙文相識。  雙文有著淑女的外表,又有著熟女的內核。兩人的IQ與EQ都高。這場愛情,不動聲色,而又暗流洶湧。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元末明初人賈仲明在《錄鬼簿》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曾這樣評價他:「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肯定了他所作《西廂記》在那時就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作品了。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古代男女大妨,張生要接近崔小姐正在無可奈何之際,一夥亂軍給了他英雄救美的機會。助崔家脫險的張生,本以為崔夫人會兌現諾言將女兒許配給他,沒想到老夫人卻食言了。愛情面前,張生顧不得儒家道統,藉助紅娘牽線,與崔鶯鶯暗結連理。最後,張生考取了狀元,也獲得了老夫人的認可,在一片和諧中迎娶崔小姐。讀《西廂記》,張生是最讓人動容的人物,他為崔鶯鶯有豁出性命的勇氣。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愛情故事流芳千古,比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等等,其中最經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屬《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邇。
  • 尋跡:《紅樓夢》中的《西廂記》
    這個本子也是五本,但是金聖歎認為其中第五本也就是最後這一本,並不是王實甫作的,而是別人續的,所以金聖歎批《西廂記》裡面第五本加了一個續字,叫做「續五本」,裡面每一折都叫「續之一」「續之二」之類,他強調第五本不是王實甫原著。他在評語裡面明確地說:「此續《西廂記》四篇,不知出何人之手,聖嘆本不欲更錄」,但金聖歎還是把後續的第五本保留下來了。
  • 為何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是胡姬,慘遭拋棄是因為出身卑微
    《西廂記》作為戲曲名篇,一直傳唱不衰,更是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傳播海外,除了文字版本,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可見其藝術魅力。想要了解關於崔鶯鶯這個藝術角色,在現實中的原本,就不得不追本溯源,進行一番探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取材於唐元稹所作的《鶯鶯傳》。
  • 《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來自——山西運城永濟
    的《登鸛雀樓》;你也知道風景迷人的五老峰王官峪;也肯定知道蒲津渡 大鐵牛;但不會不知道唐朝時有個大美人楊玉環;你可能不知道普救寺在哪裡,但不會不知道《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而這些,都出自同一個地方——山西運城永濟。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崔鶯鶯嬌羞委戲張生,小紅娘傲嬌巧搭姻緣|《西廂記》第三本
    這個結尾,是越劇中的劇情,而在書籍中,張生給紅娘簡帖,卻是在後面,是我的疏忽。書中,小姐與張生以琴聲訴衷腸後,兩人便離開了。下面,開始接下來的劇情。自那日張生與小姐以瑤琴傳情後,張生,是日思夜想,卻也見不得小姐。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牆頭花))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於是,「張生見了,五魂悄無主,……心醉,使作得不顧危亡,便胡做。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在《鶯鶯傳》中,蒲州兵亂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前,張生對崔家的保護,只是出於親戚的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