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濤做事膽小做戲膽大 《西廂記》將封箱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圖為「張生」茅威濤(右)與「紅娘」陳輝玲現場即興表演劇中經典的「傳簡」片段。羅曉光攝  

  本報記者 牛春梅

  「看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讓我想起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越劇,所以今年小百花的演出主題就被定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越劇』。」昨天,提到將於4月29日起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場的越劇《西廂記》,剛剛步入天命之年的茅威濤不改時尚本色,隨口聊起了這樣一個「小清新」的話題。

  其實,越劇也算是中國戲曲門類中的「小清新」,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名作《西廂記》更是如此。該劇創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著名導演楊小青執導,可以說是小百花「詩化越劇」的巔峰之作。對於茅威濤來說,這齣戲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當年,正是憑藉對劇中張生一角的精彩演繹,她榮獲了自己藝術生涯中的第二個中國戲劇「梅花獎」以及第二個文華表演獎。

  但是對於熱愛越劇的觀眾來說,這齣《西廂記》已經是個有些久遠的記憶了。由於當年在劇中飾演崔鶯鶯的傅派花旦顏恝遠赴海外,這齣戲不得不闊別舞臺長達十年之久。如今,正是因為顏恝的歸來,才促成了此次演出。除了崔鶯鶯之外,當年的「紅娘」陳輝玲與「崔夫人」董柯娣也將一同參與此次演出。可以說,這是小百花「原生代演員」一次星光熠熠的聚首,是一個絕對值得觀眾驚喜的盛事。

  回憶起當年演繹張生的經歷,茅威濤至今感觸良多。「那時候,我喜歡的明星是三浦友和,他那種溫文爾雅的書卷氣特別符合我對於理想男性的想像;現在的男明星中我比較喜歡吳彥祖,他有時候也會給人一種文人的感覺。」說這話時,她就像是一個普通的「粉絲」,「其實,如果將男人比作一帖中藥的話,那我作為女小生,就是變成抓藥的人,把他們的優點全都集中起來,變成我塑造的形象。」

  當初由她塑造的張生,還曾在戲曲界引發了一段姓「越」還是姓「川」的爭議。原來,為了表達張生接到鶯鶯信箋的興奮與急切心情,茅威濤在演出中特別借鑑川劇小生的身段,設計安排了「一抖」與 「一踢」的動作。可是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細節,便引發了戲曲界業內人士的一片質疑。不過這種博採眾長的理念和精神,最後還是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認可。時至今日,重新提起這件事,茅威濤就像在聊一則花絮,語氣中透著淡然。

  讓人扼腕的是,戲迷們翹首以待的這次回歸,卻是以離別的名義而來的。這次演出結束後,這一版本的《西廂記》將正式「封箱」,剛滿50歲的茅威濤也將徹底揮手告別那個風姿翩翩的張生形象。對於未來的藝術道路,她希望自己能飾演更多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角色。「一個舊戲放下了,還會有更多的新戲誕生。」她淡淡地說,那神情就像是個風雅的書生。

  對話茅威濤

  做事膽小,做戲膽大

  問:當年你在張生的形象裡加入了一些備受爭議的川劇元素,今天回頭再看,當時壓力大嗎?

  答:那時年少輕狂,沒覺得有什麼壓力,我這人就是「做人膽小,做戲膽大」。今天再看,仍然覺得那些嘗試非常值得,正如戲劇導演田沁鑫所說:我們要在承襲傳統中創新,又要在創新中復古。這些看似是悖論,但其實是可以平衡的,只要你有足夠的學養和藝術功力,以及對社會和人生的把握。

  問:《西廂記》之後,你的藝術風格發生了很大轉變,這是為什麼?

  答:《西廂記》將越劇才子佳人這個模式做到了頂頭,如果繼續做下去,那我就變成只會複製的印刷機了。我一直在想,如何能在越劇原有的才子佳人模式中有所突破,這才有了後來的《孔乙己》、《春香傳》、《荊軻刺秦》、《藏書之家》等作品。和傳統越劇相比,這些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更為寬泛,講究敘事性,作品中有了命運感,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問:戲曲對於演員的年齡要求並不嚴格,為什麼要封箱不再演張生?

  答:到了這個年齡,我演戲不再只是演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我漸漸懂得很多事情都有始有終,有些東西終歸是要放下。以《西廂記》為開頭,我們將陸續推出「原生代演員」的封箱戲,國家大劇院也會和我們繼續合作。

相關焦點

  • 蝴蝶劇場上演「蝴蝶傳說」,茅威濤手中的扇子很不普通!
    該劇通過「以扇喻蝶」的舞臺表現形式,讓普通的摺扇有了多重含義,從而將戲曲的寫意、中國的韻味發揮到了極致。這是導演郭小男最為得意的地方。但是,對於領銜主演茅威濤來說,手中扇子的寓意卻不至於此……擺放在後臺的扇子一架架不會說話的攝像機靜靜佇立在觀眾席間。多虧了那位姑娘的及時與盡責,茅威濤才得以接過摺扇趕上了尾聲的「化蝶」。
  • 科普貼 如何辨別封箱膠優劣?
    今日摘要封箱膠在大部分人眼中,是價格低廉使用便利的封裝產品,可正由於其並不高昂的售價,導致人們在採購封箱膠的時候忽略了分辨封箱膠的優劣
  • 判斷封箱膠帶材質是否合格的幾種方法
    1,聞氣味看封箱膠帶是否有相當大的酸臭味,如果有就是由劣質膠水塗成的劣質膠帶。
  • 《西廂記》天下奪魁
    老夫人再次出爾反爾,聲稱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虧張生及時趕來,再得白馬將軍相助,才與鶯鶯成就百年之好。 西廂記  《西廂記》取材於唐代大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宋代以後,《鶯鶯傳》曾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思想內容逐漸有所變化。
  • 一卷防偽封箱膠的自白
    天元防偽封箱膠,為你講述3個故事,給了我們幾個關於「證明ta安全」的故事。留下最真實的印記▪當膠帶被揭後,預先設計好的防拆圖層大面積殘留在承貼物表面,膠帶為透明 我忘了是多久學會留下標記但我記得從成為封箱膠的那一刻我便肩負了大家對於封裝的需求和承載了大家對安全的期待我路過了留下一片大家都能看見的彩虹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西廂」故事的本源唐朝有一個詩人,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尋跡:《紅樓夢》中的《西廂記》
    其中,被曹雪芹運用最多的、引用最多的,其實是《西廂記》。  《西廂記》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曹雪芹在《紅樓夢》裡面提到《西廂記》,是充滿了感情的,圍繞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幾個小例子跟大家來一起交流。  寶玉和黛玉在讀《西廂記》的時候,寶玉對《西廂記》的評價是「真真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這是寶玉對黛玉說的。林黛玉接過來看了以後,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這兩個人讀《西廂記》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被《西廂記》陶醉了。這個情節告訴了我們什麼呢?作者在這裡想表現什麼呢?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 在西廂記裡,三從四德等古訓完全成了一個笑話
    西廂記劇照當紅娘將張生自報家門不曾娶妻之事當笑話說給鶯鶯後,鶯鶯叮囑紅娘不要告訴老夫人。相門之後,千金之體,大家閨秀,卻偷看書生,和詩傳簡,私下幽會,全然忘卻了「好女不嫁二夫」的古訓,也全然將《女誡》《女論語》的教訓拋至九霄雲外。
  • 賈寶玉偷看《會真記》,還是《西廂記》?看林黛玉的反應就明白了
    賈寶玉將一些不適合拿進來的書放在外書房綺霰齋,能拿進來的就藏在床頭。反正屋裡大丫頭們不識字,不擔心被發現。這一日,他拿了一本《會真記》在外面閱讀,就被林黛玉抓了現行。「西廂記妙詞通戲語」因此上演,本文先不論「通戲語」,先說一下《西廂記》。很多人會奇怪,明明是《會真記》,為什麼成了《西廂記》?其實曹雪芹寫得就是《西廂記》,只是為了隱諱,故意寫成《會真記》。《西廂記》在那個年代太「禁書」了。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在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中已初步完成敘事模式的轉變,王實甫則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將之變得更徹底、更完美,因此本文以《崔鶯鶯戴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為例進行分析。當然,這種傳統社會角度意味著將女性排除在外,是一種純粹的男性角度。
  • 西廂記究竟是不是封建糟耙
    你讀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你認識的西廂記。先從西廂記的作者說起。作者的原意本來是讓張生拋棄崔鶯鶯。可是後來這個姓董的作者不滿這個行為恨張生拋棄崔鶯鶯,覺得張生不能這樣,我也覺得不滿。後來怎麼就變成我們現在讀的西廂記了呢?為什麼我也覺得不滿張生拋棄崔鶯鶯?我們先講下這個故事經過吧。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崔鶯鶯是貴族家的小姐,她和張生認識是這個崔鶯鶯去寺廟然後遇見了張生,然後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張生就愛上了崔鶯鶯,然後崔鶯鶯就和張生在一起了。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張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名,反映的是元代的生存環境,元代人的思考,融入了很多當時的生活元素,顯示元代人更關注生活本身的特徵,這種創新很好地體現在張生身上。
  • 寶玉和黛玉共讀的《西廂記》到底有什麼魅力?
    王實甫在元稹《會真記》、《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對故事進行改編,其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與原先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張生在借宿於普救寺時偶遇崔鶯鶯,卻遭遇殘兵將領圍寺劫親。張生一封書信破了賊計,老夫人卻沒有遵照諾言將鶯鶯許配給他。
  • 《西廂記》在古代可是禁書,傳統聽話的寶釵看過嗎
    西廂記》在古代可是禁書,傳統聽話的寶釵看過嗎?在《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一起讀過《西廂記》,那麼薛寶釵看過這部書嗎?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薛寶釵也看過。故事發生在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從行酒令時的情形看,就可以猜出薛寶釵是看過《西廂記》的。當時鴛鴦說出「左邊一個『天』。」黛玉馬上就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行酒令第一位是老祖宗賈母,接下來鴛鴦就指的黛玉,當時黛玉是有些緊張,隨口說了不該說的《西廂記.驚夢》中杜麗娘的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
  • 為愛情牽線搭橋的人稱為「紅娘」來自於西廂記還是桃花扇
    《西廂記》  《桃花扇》2020年10月24日答案:  《西廂記》小知識:  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北宋以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到了南宋被民間藝人改編為話本《鶯鶯傳》和官本雜劇《鶯鶯六么》。
  • 為何稱毛奇齡在澄清《西廂記》作者誤說方面,功不可沒?
    北從《西廂記》體例、題材所本駁斥續作說之非,此前王驥德已有過相關的論證說明,不過,力度有所不夠。《西廂記》每本末尾都有一曲[絡絲娘煞尾,這是《西廂記》在結構上的與眾不同之處,其在元雜劇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各種刊本的文字又都幾乎完全相同,如徐士範本所載四十分有支[絡絲娘煞尾]為:第十六出:都則為一官半職,阻隔的千山萬水。這四支曲子,在《西廂記》刊本中有的已佚失,如毛西河本第一本即已亡去。
  • 《西廂記》《五女拜壽》安排上了
    8月18日、19日,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將攜《西廂記》《五女拜壽》登陸友誼劇院,為廣州觀眾帶來一場越劇盛宴。《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