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你認識的西廂記。
先從西廂記的作者說起。
作者的原意本來是讓張生拋棄崔鶯鶯。
可是後來這個姓董的作者不滿這個行為恨張生拋棄崔鶯鶯,覺得張生不能這樣,我也覺得不滿。
其實原著並不是美好的愛情故事。是張生的確喜歡上崔鶯鶯,但是最後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
這個是張生對崔鶯鶯原著的描寫。
而且作者還為張生拋棄崔鶯鶯這種無恥的行為開脫說崔鶯鶯是禍水來洗脫張生。這種行為怪不得有人要為崔鶯鶯正名。
後來怎麼就變成我們現在讀的西廂記了呢?為什麼我也覺得不滿張生拋棄崔鶯鶯?
我們先講下這個故事經過吧。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崔鶯鶯是貴族家的小姐,她和張生認識是這個崔鶯鶯去寺廟然後遇見了張生,然後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張生就愛上了崔鶯鶯,然後崔鶯鶯就和張生在一起了。就像每個愛情故事一樣,一個魂牽夢繞,一個有情有義,然後他們就在一起了。
他們倆個在一起是所有人反對的,幫他們倆個人的有紅娘,有張生的朋友,他們在相愛的過程中崔鶯鶯是和這個張生在一起過了。
作者寫的時候寫的是,一開始崔鶯鶯被土匪綁架,母親說誰救出女兒,就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的朋友是將軍,然後將軍救出了崔鶯鶯。
張生去找崔鶯鶯相認的時候,母親突然反悔。
反悔了就說讓張生和崔鶯鶯當兄妹。
這在那個時代是很大膽的的創作,在那個時代比較有吸引力。
然後這個張生和崔鶯鶯就很傷心覺得相愛不能在一起。
原文當中對這段描寫的很詳細,寫崔鶯鶯在小姐身份和這個張生在一起之間做掙扎。
崔鶯鶯和張生在原文中愛的無法自拔,可是他們那麼相愛,卻被元稹寫張生最後拋棄了鶯鶯。
前面讀的多開心,鶯鶯和張生初見就像撞上了前世的怨侶。
鶯鶯和張生後面雖然鶯鶯是有些不對是鶯鶯端著小姐架子然後對張生若即若離。
但是後來這個張生和鶯鶯去西廂相好的時候。
就是說他們兩個人在一起了以後,崔鶯鶯對張生可以說非常好。
然後還夢想著一直跟張生在一起包括後來張生進京趕考崔鶯鶯還一直記著。
崔鶯鶯對張生可以說非常好,然後還夢想著一直跟張生在一起。
包括後來張生進京趕考,崔鶯鶯還一直記著張生。
包括愛上張生的這個過程中都可以說是無怨無悔的。
哪怕和張生發生關係在全文當中對於張生崔鶯鶯這個在西廂約會的這個情景描寫的都很好讀的都讓人覺得特別感動,感動於感情的奇妙。
哪怕鶯鶯和張生發生關係,在全文當中對於張生崔鶯鶯這個在西廂約會的這個情景描寫的都很好,讀得都很讓人開心。
可是後來張生去和這個和尚的一番對話,突然對崔鶯鶯就不好了。
就突然就拋棄她了,因為張生他要去進京趕考。
然後就這樣對崔鶯鶯始亂終棄了。
這種感情是對前面他和張生和鶯鶯愛情的一種褻瀆。
那前後矛盾這樣。
好像張生前面的感情沒有付出過一樣。最後張生的冷漠,使得這個人物是非常矛盾的。
他前面描寫的非常優美,詞句也很通俗易懂讀起來也很舒服。
就是後來元稹這個作家突然就寫的把。
讓張生把這個崔鶯鶯給拋棄了。
它這種感情就不能是說真正美好的感情了。
這種始亂終棄。就是已經「文過是非,遂墮惡趣。」
不信來看原文當中這段對前面他們感情和後來的感情的描寫。
數了羅漢,參了菩薩,拜了聖賢。[鶯鶯引紅娘拈花枝上雲]紅娘,俺去佛殿上耍去來。[末做見科]呀!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
則為你彩筆題詩,回文織錦;送得人臥枕著床,忘餐廢寢;折倒得鬢似愁潘,腰如病沈。恨已深,病已沉,昨夜個熱臉兒對面搶白,今日個冷句兒將人廝侵。
你看為你廢寢忘食為你臥枕著床
小生一日十二時,無一刻放下小姐,你那裡知道呵![油葫蘆]情思昏昏眼倦開,單枕側,夢魂飛入楚陽臺。早知道無明夜因他害,想當初「不如不遇傾城色」。人有過,必自責,勿憚改。我卻待「賢賢易色」將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來。
自張生去京師,不覺半年,杳無音信。這些時神思不快,妝鏡懶抬,腰肢瘦損,茜裙寬褪,好煩惱人也呵!
你說氣不氣,張生這樣對鶯鶯,難道愛可以這樣去對待麼?後來經過改編就是現在看到的詞藻優美的西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