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2020-12-05 當歸閱讀

你好,我是當歸姑娘,今天我想從詩詞和細節方面來看崔鶯鶯這一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在《西廂記》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實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手段,不僅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動、豐滿、典型的人物形象,還推動了情節發展,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題。

在《西廂記》中,詩詞刻畫和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兩方麵塑造人物,使創造的角色不是概念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充實的,這是西廂記的藝術成就之一。

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來看《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如今依然有著很深的意義。《西廂記》憑藉王實甫卓越的藝術才能成為了古代藝苑的明珠,以熠熠奪目的光彩閃耀在中國的文學史上。

一個個典型,豐滿,具體,真實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男女主角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紅娘成為愛情媒介,是一個傳遞者;作品中的老夫人是愛情的阻礙。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王實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藝術功力。

一、內外兼修的相國千金

崔鶯鶯作為《西廂記》的女主,在故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人物,具有很強的藝術之美。作者在塑造這一形象時候可謂是費盡心力,塑造了一個才貌雙全、內外兼修的相國千金。

(一) 細節描寫

從外在來看,文中有這樣一些關於鶯鶯的描述「眉兒淺淺描,臉兒淡淡妝」。作者筆下的鶯鶯眉青目黛、粉香搓頸、身著翠裙、腰肢嬌軟、身材婀娜、手指纖細、皮膚白皙、身段兒輕柔、可謂是風韻無窮,十分惹人憐愛。但是鶯鶯獨特的魅力不光體現容貌體態之美上。

從內在來看,十九歲的鶯鶯,已經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了。文中有個細節,在張生和鶯鶯對詩後,張生感嘆「我死也」。包括後來兩人隔牆酬和之事,側面反映出鶯鶯的才華。

作詩敏捷,精通詩詞。不僅涉獵詩文,對音樂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老夫人賴婚後,晚上張生在花園用「琴聲」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鶯鶯識得其中曲,悟到張生意。由此可見其內在素養是很深厚的。

作為柔弱的相國小姐有著處變不驚的氣度,這在孫飛虎想要搶她做壓寨夫人的時候得以體現。危急關頭,鶯鶯鎮定自若、邏輯清晰、思慮周詳,立刻就想出「五便三計」,顯示了鶯鶯的聰慧過人的一面。

(二)詩詞刻畫

從外在來看,王實甫對鶯鶯的詩詞刻畫十分貼切,「怎顯得步香塵底樣兒淺,且休題眼角兒留情處」。寫出了鶯鶯在小路上留下的腳印都是「樣兒淺」,眼角兒還處處「留情」,這淺淺的腳印和眉梢的深情似乎將鶯鶯心事傳達,極富少女羞澀之感。

「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半響恰方言」。這一句話更是寫出了鶯鶯嬌羞可愛的一面。在人前「未語」,「靦腆」之態就已盡顯其中了。「半晌」才說幾句話,臉上的紅暈像櫻桃一樣頂在臉上,舉止矜持又文雅。這一番刻畫,一個美麗的青春嬌羞少女躍然紙上。「解舞腰肢嬌又軟,似垂柳晚風前」,這些細膩的描寫把鶯鶯輕柔的身段兒更真切具體地展現出來。

從內在來看,鶯鶯在花園裡燒香時,聽到張生吟詩後,立刻回應「蘭閣久寂寞,無事度芳春」。詩詞酬和隨口就來,足可見鶯鶯的詩詞功底。

鶯鶯擅長詩文在後來回復張生家書的時候得以證實,「闌幹倚遍盼才郎」「病裡得書如中」。這一段詩詞準確寫出了張生走後鶯鶯等待、盼望、思念的狀態,也寫出了鶯鶯在收到張生消息後的欣喜之情。

張生考取狀元後讓小童帶書信回來告知鶯鶯具體情況,鶯鶯準備了一些信物並且說「他若是和衣臥,便是和我一處宿」。鶯鶯送信物和其中蘊含的深意,我們看到鶯鶯的用心,每一件信物都有其特殊意義,側面表現鶯鶯的聰慧。

二、不徹底的矛盾體

崔鶯鶯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是一個不太徹底的形象,心理狀態一直都很複雜,處於自我矛盾狀態。

這一人物形象具有進步性,對自由愛情的嚮往,勇敢追求幸福的行為,成為後世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楷模。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鶯鶯同封建家長制度勇敢地做著鬥爭。鶯鶯的行為超出了當時所處時代的一些禁錮,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

但是她對自由純真愛情的渴望和從小生活的大環境形成了劇烈的矛盾衝突。所以她想要反抗封建禮教,卻表現的十分端莊矜持,這是鶯鶯的矛盾所在。

(一) 細節描寫

一方面,崔鶯鶯作為青春少女的羞澀,加上嚴厲的封建家庭以及自己身份的約束,導致她心裡渴望感情,卻經常在人面前「巧言花語」,背地裡「淚眼」,有「細意」自己又「偷瞧」。獨自嗟嘆唏噓,坐立難安,睡不安穩,很少直接流露自己的心意。

這些細節表現了鶯鶯用自己的假意兒來掩飾心裡的真情意,讓人難以猜透。獨處閨房的相國小姐有其身份特殊性。面對重重阻力,鶯鶯顯得非常保守和謹慎,對張生的態度經過了從懷疑、猶豫、到肯定的漫長過程。在被他人瞧穿了心思後,鶯鶯嚇得直躲了起來。

書中體現家教森嚴的細節有很多。老夫人知道鶯鶯出閨門,召於庭下,責備鶯鶯後,鶯鶯回了一句:「今當改過新,毋敢再犯」。在張生出現後鶯鶯曾說「紅娘,休對夫人說」。通過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鶯鶯平時的家教是很嚴格的。所以縱使相思成疾,十分想念張生,顧慮也會很多,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鶯鶯的擔心和彷徨。

另一方面,封建禮教束縛的是愛的表達形式,卻永遠無法阻擋那來自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紅娘也曾說鶯鶯語言雖強,腳步倒是提的快。鶯鶯是有個性的女子,對於門當戶對的婚姻不滿意,開始想要抵抗,對老夫人心生不滿。

鶯鶯對張生的愛意和對老夫人的不滿是成正比的,老夫人悔婚讓鶯鶯「拜見哥哥」,讓鶯鶯和張生以兄妹相稱,接著老夫人讓紅娘「送小姐回家」,鶯鶯更是苦不堪言。

隨著鶯鶯對張生感情加深,心裡憤懣已在升級了,鶯鶯的膽子也越發大了起來,後來鶯鶯索性直接去幽會張生互訴衷腸。在張生準備進京趕考,長亭送別的時候,暮春之際,鶯鶯面對別離,愁緒萬千,對張生的反覆叮嚀。

張生走後,鶯鶯經常不在狀態,低頭「無語」,手裡握著書,淚水在眼睛裡打轉。這些反應了鶯鶯的真實心意和她的抗爭。

這種矛盾性很好地體現在賴簡這件事上,有時候對張生「眉目傳情」,有時又假裝自己絲毫不在乎。雖然情感專一,卻讓人捉摸不透。

賴簡是鶯鶯心裡鬥爭的一系列過程,讓我們看到了鶯鶯複雜矛盾的心理。鶯鶯的行為實在讓人捉摸不透,當她知道張生是因為老夫人賴婚要離開的時候,心裡非常著急,向他吐露衷情。可是前一秒還滿心歡喜和張生簡貼相約,讓「好姐姐」紅娘去送信。

張生看了鶯鶯的信後回復「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等張生跳牆而來找鶯鶯時候,鶯鶯不認帳,對紅娘發火,張生一來立刻就「耍賴」,還教訓張生一頓,讓張生相思成疾,病倒在床。又想去送藥方,化解其相思之疾。

鶯鶯想要追求愛情想要衝破這種封建禮教,可是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婦人平時灌輸的封建思想,對她影響很大。但在心裡激烈鬥爭之下,鶯鶯最終還是選擇了勇敢追求愛情,而不是退縮。

(二)詩詞刻畫

一方面,鶯鶯作為一個少女,在情竇初開,憧憬愛情的年紀卻要和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鄭尚書訂婚,這讓她感到十分苦悶和寂寞。鶯鶯說:「門掩重關蕭寺中」,「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我們可以看到在「殘春」時節,鶯鶯感嘆「寂寂僧房人不到」,她的閒愁萬種是由於在蘭閣中倍感寂寞,她不知道如何渡過這時光只能「怨東風」。

之後事情有了轉機,在佛殿偶遇張生後,自此一眼,鶯鶯「臨波一轉」回眸一笑,便心裡暗生情愫,這次的兩廂邂逅,少女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喜歡上張生後,愛意不斷加深。後來月下對詩情境中鶯鶯更是欣賞張生的儒雅和才情,發出了「好清新的詩」的讚嘆。

墜入情網中的鶯鶯,非但苦悶之情沒有消減,反而閨閣中長久的寂寞悽涼之感更加濃烈。通過「料想春嬌厭拘束,等閒飛出廣寒宮」。這一句看出鶯鶯厭倦了被束縛的日子,渴望解放自我的迫切心境。

另一方面,雖然鶯鶯時常情惹眉梢、心種愁苗、心生懊惱、卻不表露,讓人去猜,處於一種很矛盾的狀態。在張生直勾勾盯著鶯鶯看時,鶯鶯「只將花笑捻」「垂裙而不語」,表現地十分害羞,不會輕易顯露心事。有一次鶯鶯在院裡燒香時「心中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兩拜中」。鶯鶯不願意說心裡的願望,最終還是紅娘點出了鶯鶯的想法。

通過一系列細節和詩詞刻畫,一個傾國傾城,有德言工貌的嬌羞女子就呈現在我們面前。鶯鶯身上那種不徹底和矛盾性,讓鶯鶯這個形象顯得更加的豐滿和真實。

相關焦點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第一個印象是極其重要的;英俊的,俏麗的,端莊的,猥瑣的,……傑出的作品總是傾全力把人物出場後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寫好。因此,象《紅樓夢》中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有聲有色的上場,一直是人們所樂道稱賞的。《西廂記》第一本的楔子是這樣寫鶯鶯的第一次出場的——〔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閒散心耍一回去來。〔紅雲〕謹依嚴命。〔夫人下〕〔紅雲]小姐有請。〔正旦扮鶯鶯上〔紅雲]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閒耍一回去來。〔旦唱〕【么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肖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元代著名的戲劇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成就很高的劇本。《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開展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張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名,反映的是元代的生存環境,元代人的思考,融入了很多當時的生活元素,顯示元代人更關注生活本身的特徵,這種創新很好地體現在張生身上。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一、《鶯鶯傳》中的人物首先是崔鶯鶯,在《鶯鶯傳》中雖然不是《西廂記》所描寫的相國的千金,但是她的家庭條件也是極好的「財產甚厚,多奴僕」雖然不是什麼貴族少女,也是大家閨秀。而在《鶯鶯傳》中的紅娘幾乎沒什麼作用,法聰和尚則是董解元創造出來的人物在《鶯鶯傳》中沒有這個人物。這個就說明了董解元的一種思想,那就是在和封建思想封建禮教作鬥爭的時候,要想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單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幫手,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怎麼能撼動數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呢?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改編於元稹的《鶯鶯傳》,元稹筆下的張書生是一個薄情郎,他與崔鶯鶯相戀後又拋棄了她。王實甫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對其做出了很大的改編,他給了大眾一個圓滿的結局。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勇敢、專情,最終功成名就抱得美人歸,表達了王實甫對社會封建婚姻制度的批評和對天下有情人終成佳眷的美好祝願。《西廂記》全書講述了一對戀人經過重重磨難,最後在一起的傳奇故事。此劇王實甫將每個人物都刻畫的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生動、立體、飽滿。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王實甫的《西廂記》當然是原創,但也不是沒有淵源,其淵源是唐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對《鶯鶯傳》做了很多大的改動,最大的改動就是將張生這個始亂終棄的渣男一舉改造成了鍾情專一的情聖,但其中人物的姓氏、籍貫並未改變。這正是王實甫的聰明之處——改了姓氏和籍貫,張生和崔鶯鶯可就不那麼坎坷了。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可能是董解元覺得鶯鶯這個美好的女子結局太過可憐,產生了同情心,他把鶯鶯被「始亂終棄」的悲劇性結局,改寫成鶯鶯和張生互相愛慕,為了爭得理想愛情他們私自結合,雖然曲折但是終於團圓的美滿結局。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增加了紅娘、老夫人等鮮明形象,為元雜劇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這些傳奇中,愛情故事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焦仲卿與劉蘭芝,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是美好的,身處愛情的主人公讓人心動,讓讀者不禁為之快樂或憂傷。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
  • 著名的《西廂記 長亭送別》,只一句話就把鶯鶯的另一面暴露無遺
    我喜歡《西廂記》,最初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周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裡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衝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鶯鶯是個悲劇人物,張生是個輕薄負情的書生。作者還借張生之口,說鶯鶯是「尤物」,稱讚張生是「善補過者」。儘管如此,由於作品塑造了崔鶯鶯這一敢於衝破傳統禮法的大家閨秀形象,所以在當時和後代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崔鶯鶯的故事在宋代流傳很廣,著名詞人秦觀和毛滂都曾把她的故事寫成《調笑轉踏》,這是一種歌舞曲。
  • 《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唐代崔老相國去世後,老夫人攜女兒鶯鶯扶靈歸葬,丫環紅娘一路陪伴。因道路阻隔,暫停靈於河中府蒲州境內的普救寺,借宿西廂小院。父母雙亡、書劍飄零的洛陽書生張生赴京趕考,為會朋友白馬將軍來到蒲州,遊佛殿時邂逅鶯鶯,為其無比的豔麗而驚喜。鶯鶯乍見翩翩少年,也不禁深情地回眸〔mou謀〕一望。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為愛情牽線搭橋的人稱為「紅娘」來自於西廂記還是桃花扇
    蟻莊園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什麼?莊園小課堂2020年10月24日的問題是:我們經常把為愛情牽線搭橋的人稱為「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那麼大家在哪些經典中熟知紅娘的呢?想知道正確答案的朋友,下面99單機小編帶來了螞蟻莊園小課堂2020年10月24日答案,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