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西廂記》,最初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
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周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難怪乎這幅寶黛共讀西廂的圖片,被眾多讀者和觀眾所喜愛。
《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裡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
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衝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長亭送別,體現了鶯鶯小姐的情真意切,和特別有力度的反封建精神。為什麼要這樣定性,我們且來看她的唱詞:
「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鶯鶯對張生赴京城科考所持態度,千萬別小看了這句話!
鶯鶯認為夫妻相愛,即「蓮開並蒂」,比張生進京赴考取得「狀元及第」要強得多。這樣的觀點,使得長亭相送的情節,擺脫了才子佳人離愁別緒的老套路,感情也升華到,一人小女子敢於視男女之間的情感高於世俗功名的高度,也使得鶯鶯這一形象,瞬間迸發出閃光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火花。
鶯鶯的內心是依戀又夾雜痛苦的,因為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也就是她的母親老夫人,是個固執己見的婦人,她代表的強權家長,是橫亙在愛情之上的枷鎖和大山。老夫人的觀點是「三輩子不招白衣女婿」,鶯鶯不得不接受這一點,但同時她也明確地、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蔑視權貴的態度。
長亭送別情節,也把鶯鶯對張生的期望,表露出來:「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面臨分別,直率的鶯鶯終於把藏在心底的擔心說出來,因為她是個清醒的女子,她明白她和張生的愛情正處於危險期,張生一旦考中,就有可能成為京城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她的母親老夫人就翻臉不認人,不會認張生這個白衣女婿!
一個戀愛中的小女子,被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即使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鶯鶯還是明確無誤地表達了對情感的重視,對權貴的蔑視,對夫君的勸誡。這樣的鶯鶯,怎麼不讓人心生慨嘆和敬佩?
所以,《西廂記 長亭送別》這一情節,特別精彩,特別長女生志氣。我為這樣有個性、有堅持的鶯鶯,點讚!
我是粒粒七七,我閱讀,並且認真寫下感悟。認同本文,請關注和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