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西廂記 長亭送別》,只一句話就把鶯鶯的另一面暴露無遺

2020-12-05 粒小七

我喜歡《西廂記》,最初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

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周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難怪乎這幅寶黛共讀西廂的圖片,被眾多讀者和觀眾所喜愛。

《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裡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

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衝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長亭送別,體現了鶯鶯小姐的情真意切,和特別有力度的反封建精神。為什麼要這樣定性,我們且來看她的唱詞: 

「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鶯鶯對張生赴京城科考所持態度,千萬別小看了這句話!

鶯鶯認為夫妻相愛,即「蓮開並蒂」,比張生進京赴考取得「狀元及第」要強得多。這樣的觀點,使得長亭相送的情節,擺脫了才子佳人離愁別緒的老套路,感情也升華到,一人小女子敢於視男女之間的情感高於世俗功名的高度,也使得鶯鶯這一形象,瞬間迸發出閃光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火花。

鶯鶯的內心是依戀又夾雜痛苦的,因為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也就是她的母親老夫人,是個固執己見的婦人,她代表的強權家長,是橫亙在愛情之上的枷鎖和大山。老夫人的觀點是「三輩子不招白衣女婿」,鶯鶯不得不接受這一點,但同時她也明確地、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蔑視權貴的態度。

長亭送別情節,也把鶯鶯對張生的期望,表露出來:「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面臨分別,直率的鶯鶯終於把藏在心底的擔心說出來,因為她是個清醒的女子,她明白她和張生的愛情正處於危險期,張生一旦考中,就有可能成為京城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她的母親老夫人就翻臉不認人,不會認張生這個白衣女婿!

一個戀愛中的小女子,被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即使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鶯鶯還是明確無誤地表達了對情感的重視,對權貴的蔑視,對夫君的勸誡。這樣的鶯鶯,怎麼不讓人心生慨嘆和敬佩?

所以,《西廂記 長亭送別》這一情節,特別精彩,特別長女生志氣。我為這樣有個性、有堅持的鶯鶯,點讚!

我是粒粒七七,我閱讀,並且認真寫下感悟。認同本文,請關注和點讚~

相關焦點

  • 《西廂記》中崔鶯鶯人物形象
    在《西廂記》中,詩詞刻畫和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從這兩方麵塑造人物,使創造的角色不是概念的,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充實的,這是西廂記的藝術成就之一。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來看《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如今依然有著很深的意義。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可能是董解元覺得鶯鶯這個美好的女子結局太過可憐,產生了同情心,他把鶯鶯被「始亂終棄」的悲劇性結局,改寫成鶯鶯和張生互相愛慕,為了爭得理想愛情他們私自結合,雖然曲折但是終於團圓的美滿結局。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增加了紅娘、老夫人等鮮明形象,為元雜劇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由於《西廂記》在思想  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深遠,在結構體制上又規模宏大,所以有的學者稱它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一、王實甫的生平與創作  關於王實甫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錄鬼簿》只記載他是大都(今北京)人。名信德。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的故事並不複雜,說的是唐代崔老相國去世後,老夫人攜女兒鶯鶯扶靈歸葬,丫環紅娘一路陪伴。因道路阻隔,暫停靈於河中府蒲州境內的普救寺,借宿西廂小院。父母雙亡、書劍飄零的洛陽書生張生赴京趕考,為會朋友白馬將軍來到蒲州,遊佛殿時邂逅鶯鶯,為其無比的豔麗而驚喜。鶯鶯乍見翩翩少年,也不禁深情地回眸〔mou謀〕一望。
  • 《西廂記》裡的崔鶯鶯到底有多美?湯顯祖也忍不住這樣說
    大家公子張生第一次見到鶯鶯就被驚得神魂顛倒張生,父親是禮部尚書,可謂是典型的大家公子,見多識廣,英俊灑脫,溫文爾雅,富有膽略,才華出眾,也是《西廂記》中的男主人公。當他赴京趕考,一路遊歷到相國寺時,第一次見到鶯鶯,瞬間就被驚到了:顛不剌的見了萬千,這般可喜娘罕曾見!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西廂記》第一本的楔子是這樣寫鶯鶯的第一次出場的——〔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和小姐閒散心耍一回去來。〔紅雲〕謹依嚴命。〔夫人下〕〔紅雲]小姐有請。〔正旦扮鶯鶯上〔紅雲]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閒耍一回去來。〔旦唱〕【么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肖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但慈禧卻喜歡看紅樓夢,不難看出,其實紅樓夢裡一直是老太君把持著全局,年輕如何鬧騰,她都看在眼,而西廂記一個白衣書生求娶相府小姐,已經跳躍出父輩管理區線。在權力者眼裡這是有傷風俗的,屈尊下降有失臉面。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元代著名的戲劇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成就很高的劇本。《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劇本描寫了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產生、發展、遭到破壞以及他們如何為愛情而鬥爭,並終於獲得勝利的過程。作者在劇本中開展的衝突,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勢力和要求自由表達愛情、自由結合的青年一代的衝突。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愛情故事流芳千古,比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等等,其中最經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屬《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因為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永濟市普救寺,真人真事,目前遺蹟尚存,所以最令人稱道,也使遊客絡繹不絕。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目前為國家4A級景區。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整個晚上鶯鶯沒說一句話。張生在崔鶯鶯走後就起床了,懷疑自己是做夢,看到化妝品的痕跡還殘留在手臂上,香氣還留在衣服上,在床褥上的淚痕還微微發亮、晶瑩。06 「張生」與「崔鶯鶯」雲雨於「西廂」後赴長安一晃又過了十多天,沒有鶯鶯一點消息。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張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名,反映的是元代的生存環境,元代人的思考,融入了很多當時的生活元素,顯示元代人更關注生活本身的特徵,這種創新很好地體現在張生身上。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這種事情在梨園界並不鮮見,比如著名的《鍘美案》,又叫《秦香蓮》,區別在於包拯或秦香蓮的第一主角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