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西廂記》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衝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
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後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
後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東窗事發,崔夫人也沒了辦法,只好承認他們的婚事。
張生進京趕考,長亭送別,鶯鶯說:「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中不中舉,得不得官,於鶯鶯而言,根本無所謂。她想要的,早得到了。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恆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
王實甫筆下的崔鶯鶯敢於追求愛情,與那張生隔牆籌韻,私定終生,成為愛情佳話。
其實《西廂記》改編自《鶯鶯傳》,那是元稹為自己年少時的愛情故事所寫,文中的張生便是元稹自己,而崔鶯鶯便是他愛慕的崔氏少女崔雙文。真實的張生,也就是元稹,是那樣一個負心的人啊。
可能後來人都同情崔鶯鶯,所以就有了《西廂記》,有了那個美好的愛情結局。比起元稹,崔鶯鶯才是真的懂得愛情。愛情來了就真心去愛,被拋棄後,勸他憐取眼前人。就像《琅琊榜》蒞陽公主說的,舊情不悔也不追。
為什麼相同的故事總是老生常談,以前總不懂,戲文裡的閨閣小姐,怎麼偏偏一眼就誤了終生。好好的院子,芭蕉垂著,仙鶴睡著,欲與還休的紫藤,重重疊疊的假山池沼,還不夠好看、還不夠有趣兒麼?原來不是雨打芭蕉不夠雅,是滿園春色寂寞紅,是有人與我擦肩而過,再也不見。
人生有聚有散,有很多人都是生命裡的過客,該來的總是會來,該走的遲早會走。不好吃的東西,不必吃完;不對等的感情,也不必強求。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一曲《西廂記》,傳唱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