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大西廂的故事演進:從始亂終棄到大團圓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提起鶯鶯與張生,恐怕多數人會想到《西廂記》,繼而會想到王實甫,若是聯想再豐富些,怕還能想到《紅樓夢》中,寶黛共讀西廂的情節。這似乎是一個已經形成共識的觀點,鶯鶯和張生就是《西廂記》的代名詞,也是王實甫的代名詞。

  實際上,在《西廂記》之前,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早已廣為流傳。用現代的話來說,王實甫並非原創作者,《西廂記》只能算作改編。

  西廂的故事不僅只有十個版本,現代傅惜華編了一部《西廂記說唱集》,於1958年出版。全書選輯了自宋代以來,崔鶯鶯與張生戀愛故事的35種體裁的說唱文學作品146篇。可見西廂故事影響之大。本文重點闡述了西廂故事在幾百年流傳中發生的演變。

  緣起

  《鶯鶯傳》似為元稹自傳

  「西廂記最早的版本要數唐代元稹的《鶯鶯傳》,這是後世一切西廂故事的最初版本。」這是由興波《大西廂——一個說不盡的愛情故事》講座的開頭語。

  其實西廂故事是經過歷朝歷代文人加工而豐滿起來的,實際上,西廂故事的源頭《鶯鶯傳》,與我們熟知的故事有著天壤之別。若是細細比較,會有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恍然。

  按照《鶯鶯傳》的描寫,張生是個俊俏才子,在普救寺救了險遭兵災的崔寡婦一家。感謝宴上,張生見到了鶯鶯,自此茶飯不思,又不願走正常手續——提親,於是想到了私通這條「捷徑」。通過賄賂丫環紅娘,給鶯鶯送去了情詩兩首。大抵是寫得情深意切,不久鶯鶯就回了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讓張生心猿意馬起來。

  得到鼓勵的柔弱書生張生,仿若神仙相助,不但半夜爬了牆,還一路暢通無阻地進了鶯鶯的閨房。誰料鶯鶯不但沒有柔情蜜意,反而將他狠狠數落了一遍,於是張生的玻璃心碎了一地,絕望而歸。潦倒幾日後,鶯鶯卻半夜而至,與其成就了好事。自此鶯鶯晚上偷偷來,早上偷偷走,直到張生要上京趕考,兩人才分開。

  後來兩人見過一次面,通過一次信。有人問他怎麼想的,張生將鶯鶯比作妲己與褒姒,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自己的德行難以勝過怪異不祥的東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斷絕關係。

  一年後,兩人分別婚嫁。張生一次路過鶯鶯家,想以表兄的身份相見,可鶯鶯始終也沒出來。 

  後人對鶯鶯與張生的考證良多,想知道如此傳奇的故事寫的到底是誰。直到經過宋代王銍在《〈傳奇〉辯證》的考證,方才確定張生就是元稹本人,而這部《鶯鶯傳》其實是部自傳體的小說。

  演進

  鶯鶯、張生形象不斷圓潤

  王實甫的《西廂記》始終貫穿了一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理想,與《鶯鶯傳》相比,主角的命運千差萬別,結局更是悲喜兩重天。到底是從何時劇情發生了改變?

  應該說,《鶯鶯傳》中的張生,對鶯鶯「始亂之,終棄之」。紅娘的形象也不是高尚的月老,而是收了禮物才幫張生的貪財丫頭,而作為崔、張愛情中最大的阻礙老夫人,更是沒有出現過。

  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故事情節已有了些微改變——亂軍圍寺,在如果不交出崔鶯鶯就屠寺的威脅下,崔鶯鶯想通過自殺解圍。此時,張生找人解了普救寺之圍。在隨後的宴會上,他跪在地上向老夫人逼婚,無奈老夫人不同意,於是張生通過送紅娘禮物,達到了與鶯鶯私會的目的。

  這個故事雖然不夠圓潤,但鶯鶯和張生的形象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鶯鶯不再是輕易上鉤的無知女孩,變成了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有情有義女子。而張生雖仍有逼婚之舉,但卻比《鶯鶯傳》中的負心郎要強得多。

  發展到王實甫的《西廂記》,故事更加豐滿,併合情合理起來。崔鶯鶯成了前朝崔相國的女兒,張生也有個已故禮部尚書做父親。兩人早已相識,到了普救寺之圍,崔夫人一提出誰能解救今日之圍,會倒賠嫁妝,把鶯鶯嫁給他。張生便立時請來了救兵。誰知,此後老夫人卻開始賴婚,張生只得黯然離開。也惹得紅娘因不平,開始替兩人牽線搭橋。

  在這個廣為人知的故事中,鶯鶯變得更加機智與勇敢,張生也成了好男人的代言,而紅娘的形象更是一日千裡,從一個為財而放棄原則的小丫頭變成了一個擁有著正義感的奇女子。由此,《西廂記》的故事終於順暢、完滿,而三人的形象也最終定型。

  流傳

  矛盾衝突交織的《西廂記》

  從《鶯鶯傳》發展到《西廂記》,雖然鶯鶯、張生與老夫人、鄭衡之間的矛盾一再加深,但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即便是張生、崔鶯鶯、紅娘之間也有矛盾衝突。

  鶯鶯與張生:兩人雖然一見鍾情,又有老夫人普救寺許婚的情節,但畢竟崔鶯鶯已經不是一個平民百姓的女兒,而是相國家的千金小姐,傳統的禮教、相國府的家教、年輕女子的自重與矜持,使崔鶯鶯不敢輕易地對張生獻身。所以,才有了崔鶯鶯送《明月三五夜》給張生約他前來相會,當張生真的跳牆而來時,卻痛斥他下流的矛盾情節。直到張生害了相思病,兩人再次相見,矛盾才在互訴衷腸之下一一化解。

  鶯鶯與紅娘:說起來,紅娘其實是由老夫人派到鶯鶯小姐身邊,行駛「行監坐守」的職責。所以,在故事的開始,紅娘實實在在是老夫人的心腹。因此,鶯鶯必須處處提防著紅娘,當紅娘送了張生的書信過來,甚至是張生半夜跳牆而來,鶯鶯也不敢有更多的情感表達,她害怕老夫人知道。而紅娘隨著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卻從監視鶯鶯變成了同情鶯鶯與張生的遭遇,最終變成了兩人之間的牽線人。

  張生與紅娘:張生最初見到紅娘,就自我介紹說自己年方23歲,未曾娶親。紅娘便斥道「你個窮酸惡俗的傻角兒,誰問你娶沒娶親」。後來,張生送紅娘禮物,紅娘也根本沒要,或者說,在故事的開始,紅娘根本沒把張生放在眼裡。但隨著老夫人和鄭衡一再阻撓崔、張二人相戀,紅娘出於正義感,才開始幫助他們,張生才開始信任紅娘。

  由此,當解決完了三個矛盾後,張生、崔鶯鶯和紅娘才真正地站在了一條船上,通過鬥爭,最終獲得了圓滿的結局。

  探究

  「西廂」流變源自中國人團圓心理

  從《鶯鶯傳》發展到《西廂記》,經過幾百年的創作再加工,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是為什麼?

  由興波解釋,這和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習慣有關,我們總是喜歡這樣的大團圓結局。對於《鶯鶯傳》當中張生這樣始亂終棄的行為,中國老百姓是不願意接受的,而如果紅娘不出來撮合,張生和鶯鶯不能成秦晉之好,最終成了愛情悲劇,我們也是不習慣接受的。所以,這種改變是中國老百姓的心理期待。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說《梁祝》和《牛郎織女》,都是這樣的。

  記者 尹叢叢/整理  田野/攝

  人物名片

  由興波  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吉林省傳統文化公共播講團」團長,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書法理論等研究。

  《西廂記》的十個重要版本

  唐·元稹《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唐·李紳  《鶯鶯傳》

  宋·秦觀  《調笑轉踏·鶯鶯》

  宋·毛滂  《調笑轉踏·鶯鶯》

  宋·趙德麟《商調蝶戀花》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元·王實甫  《西廂記》

  明·李曄  《南西廂記》

  清·金聖歎《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相關焦點

  • 真實版崔鶯鶯與張生: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提到崔鶯鶯、張生、紅娘,很容易聯想到《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孰不知真實版的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託名張生的負心人便是唐代大詩人元稹。也許,鶯鶯已經預感到元稹的不可靠。數月後,元稹又去姨母家小住,再度與鶯鶯相聚,而分別時不訴衷腸,只是嘆息。鶯鶯察覺到元稹的訣別之意,反而說「愚不敢恨」,並主動為元稹彈奏琴曲《霓裳羽衣》,可是傷慟欲絕,彈奏的琴聲「哀音怨亂」,曲不能終。  為何元稹能這樣迅速狠心拋棄鶯鶯?是因為他去長安科考成功後,被望族招親,並被選為校書郎。「一夢何足雲,良時自婚嫁。當年二紀初,嘉節三星度。
  • 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 郭德綱的張生鬧五更你聽過,但你知道崔鶯鶯和他的愛情故事嗎?
    可是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才是後面廣泛流傳的西廂故事的始祖。《鶯鶯傳》的結局可是個十足的悲劇,張生最後對鶯鶯始亂終棄。後來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又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把這個悲劇的故事改編成了二人自由戀愛的美好愛情故事。再後來才有了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這才使得使西廂的故事廣為流傳。
  • 通關《我的世界》天啟之境:終與始,揭開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我的世界》中國版的「天啟之境」序章「終與始」終於上線了,相信很多玩家和我一樣,期待的並不是它玩法,而是想要看到泅汐女皇的最終結局。01回顧「天啟:混沌」的淚目結局!《我的世界》天啟之境 混沌,相信很多人都通關了。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引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西廂故事」完成了由「始亂終棄」的悲劇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的變化,最終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悲到喜的變化並不僅僅是結局的變化,而是整體敘事的變化。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但是內心仍有不安,像是在與張生分別時候的一段話:崔已陰知將訣矣,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這句話仿佛是鶯鶯敏銳的女性第六感,反映出了她對張生始亂終棄的一種預感,而她希望的是二人能夠長長久久,但這也只是種奢望罷了,她似乎知道她和張生的感情是不牢靠的,自己最終會被張生拋棄,她能夠衝破封建禮教愛上張生,但是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張生最終還是會拋棄她。這似乎也是封建社會中廣大婦女的命運。
  • 系統思維框架貫徹了以終為始及借假修真,一切都是為了序中有亂!
    作為一個整個的系統思維框架,體現出了序有有亂。而且是有層次的,看下圖:序中有亂=以終為始+借假修真,如何理解這個式子呢?不好說,打個比方,未來你成為啥樣的人,想成為啥樣的人,就是以終為始來思考的,但想成為啥樣的人,是構想出來的,是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構想,把構想修成未來的真實,這就是借假修真。
  • 《天啟之境:終與始》地形和建築介紹!
    而在最新上線的《天啟之境:終與始》內,玩法組件同樣設計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天啟世界的奇妙建築。冒險家們將面對眾多全新敵對生物和四名更為強大的新BOSS,它們會在全新的地形與建築中等待冒險家們前來挑戰。本次更新了兩個群系:極地和遺忘之海,它們都有著相對應的建築奇觀,下面攻略君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獨特的地形與建築吧。
  • 大多數傳奇反映現實生活,在一些談神說怪的小說中,也有現實內容
    大多數傳奇反映現實生活,即使在一些談神說怪的小說中,也有現實內容。這一時期的作品大致分為以下二類。一類是諷刺小說,以沈既濟的《枕中記》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為代表。《枕中記》寫一位熱衷功名的盧生在邯鄲途中借了道士呂翁的青瓷枕睡覺,夢中娶了高門女,又中了進士,出將入相,享盡榮華富貴,而一覺醒來,店主人蒸的黃粱飯還沒有熟。於是,盧生大徹大悟。
  • 線性與框架:透過以終為始+邏輯思維,構建終點與起點的銜接!
    線性思維究竟要輸出什麼呢,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以終為始的思維是一種線性思維。確定終點,找起點邏輯思維也是一種線性思維,可以跟「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聯合起來應用。
  • 民間故事:始北水,滅瘟疫
    民間故事:始北水,滅瘟疫。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29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始北水,南宋鄂州人也。其祖上三代皆為名醫,故,始北水醫術承於祖上。始北水聽聞此事,遂找到刺史。「鄂州遭此難,僕應首當其衝。明日清晨,僕便啟程,望大人批示。」始北水拱手言道。「神醫乃鄂州之吉人,始神醫前往,瘟疫自當滅除!予備白銀、家僕些許,隨神醫同往之!」「大人莫勞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8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畔),<下>富(畣dá)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彌無刑(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譯文】無論大小,事務都將自行闡釋自己。是逆是順,是死是生,事務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名」。通過刑名關係就可以探究其本質,所有的事務,由其自身本質決定的發展都是正確合理的。
  • 鬼滅之刃203話:炭治郎沒有停止思考,香奈乎也活著,結局大團圓
    漫小談|#滅鬼之刃#系列 漫畫《鬼滅之刃》停了一周之後再度復刊。不知是一周的停刊時間讓漫畫作者冷靜了下來,還是漫畫作者收到了讀者寄給他的刀片套餐,總之,再次復刊後的《鬼滅之刃》第203話,所有讀者都看到了想要的劇情: 炭治郎沒有像《JOJO的奇妙冒險》裡的卡茲那樣停止思考,香奈乎也還活著,結局大團圓。
  • 古代感人流淚的2個悽美愛情,第2個故事女主在男主落魄後不離不棄
    裡面有很多故事,尤其是唐詩宋詞中有很多悽美婉轉的愛情故事。比如下面這兩個。第一個故事是《章臺柳》。《章臺柳》這首詩出自於「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hong)。韓翃天寶13年考中進士,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 《天啟之境:終與始》遊戲攻略——全新BOSS!
    大家好,這裡是攻略君~自從發布以來就一直人氣頗高的冒險地圖《天啟之境:混沌》終於迎來了後續更新——《天啟之境:終與始》。本次更新帶來了4位全新的傳奇BOSS,並且他們遠比《天啟之境:混沌》中的幾位BOSS更為強大。如果冒險家沒有做好萬全準備就莽撞的找上BOSS開戰,很可能慘敗收場。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日本天皇陵至今不對外開放,學者大膽假設,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
    這就不免令人生疑,也吸引了其他國家的大批學者的探討,日本天皇陵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日本向外界宣稱不對外開放方的理由就是日本皇室尚且在延續,怎麼能將別人別人家祖先的陵墓供人家參觀,聽起來這個理由還算說得過去,不對外開放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至於將一些考古成就閉口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