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8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

2021-01-09 潯陽野老

讀《黃帝四經》,知道事物之所以開始和終結

《經法》篇《道法》章

【原文】

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釋)。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已定,物自為正。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畔),<下>富(畣dá)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彌無刑(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譯文】

無論大小,事務都將自行闡釋自己。是逆是順,是死是生,事務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名」。通過刑名關係就可以探究其本質,所有的事務,由其自身本質決定的發展都是正確合理的。所以,只有聖人執「道」,才能於上洞察天道循環規律,於中通達君臣之道的界限,於下因應充分詳察萬物興始及終結的因由,而又不主宰驅使它們。所以他體悟萬事萬物,能達到最本質、最精微,深遠又廣泛,而無行跡可尋,具備了這些,就可以成為治理天下君長。

【詳解】

我們日常生活中難免不慎有所疏忽,比如出門忘帶鑰匙,手機不小心摔到了地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德國人的理念中,人是會犯錯誤的,而機器不容易出錯,所以德國人特別的迷信機器。而在東方的先秦時代,不犯錯誤的被稱為聖人。反過來說,聖人是不許犯錯誤的。因為這不是情感寄託問題,而是執道的聖人一旦有哪怕是一個微小的失誤,從局部看也是一場災難。這就是老子為什麼在《道德經》第十五章中說:「豫兮其若冬涉水,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猶猶豫豫、敬畏謹慎、不苟言笑,看看,這才是古人理解的聖人形象。

為什麼要講日常中的疏忽呢,因為古人抄書也容易抄錯。那時候沒有印刷術,只能手工抄寫,一般請書法寫得好的名家來抄寫。所以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上的字,個個都是書法精品,風格不盡相同,有的飄逸,有的古拙質樸。但抄寫錯誤是在所難免,現代出版印刷也一樣出錯。我買過一本解讀《黃帝四經》的相關書籍,錯誤令人髮指,多的情況下一面上要錯十幾處。相比較而言,一萬一千多字的《黃帝四經》抄寫錯了幾十個字,是很正常的。加上又只有這一個孤本,無從借鑑修補。

這就好比是破案,這裡出現一句讀不通的地方,真相是什麼?如何破這個案子,把真相找出來,把其中的智慧解讀出來,還歷史以真相,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比如我們今天將要聊的這一句,原文是「富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所有的解讀者都知道這一句有錯誤,但處理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最初以為可能是錯把「當」字誤認為「富」字了,「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是講得通的。但是我這兩天又仔細推敲了一下,一號「嫌疑人」嫌疑排除,二號「嫌疑人」進入視線。就是「畣」字,讀作「答」,這兩個字是古今字。「畣」意思是「應」。而且跟上一句的「而中達君臣之畔」中對應的「達」是同音字,那麼嫌疑則更大。最主要的是,把這個意思帶進去很通順,下面我們詳細分析。

黃老道家主張「無為」,所以是不主張出自人的主觀意志去作為的,這個「畣」的意思非常吻合。而且這兩個字實在是太像了,大家今天看,覺得寶蓋頭和人字區別還是很大的,但是如果你要是知道寶蓋頭就是從人字演變過來的,你就徹底懂了。後面那句「而弗為主」,恰好就是前面這一句的補充。

如果這一句說成「應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沒有一點毛病。但是作者加了一個「密察」,就是要充分詳察,除了讀起來拗口,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把前面兩句連起來讀,就有點問題了。你會發現「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畔」,這裡後面就應該有「下」。從古人行文的習慣上看,這個「下」貌似沒有省略的習慣。而且加上這個「下」讀起來就通暢多了。「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畔,下畣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

所以我們前兩句沒講「上」和「中」,就是考慮和這個「下」一起講。我們反覆講過黃老道家是尊崇天道而行,人和「道」的關係就是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這個理論也對應著《周易》的六爻,上面兩個爻是代表天,下面兩個爻是地,中間兩個爻就是對應人。中間的兩爻也就是第三爻、四爻,所以講「不三不四」,其實就是在罵「你不配為人」。

再把這種關係對應到國家治理,要上明天道,中達人和,下應萬物之終始之由。大家要注意一下,不是下應於萬物之終始,而是應終始之所由。怎麼理解呢?西醫就是應終始,針對病症,從解剖、病理、病毒、抗體上針對性治療。而中醫應對的是終始之所由,通過調解人體自身達到治癒的目的。這裡並不是捧誰貶誰,而是客觀對照比較研究。

如果能因應上述上中下的要求,那就是聖人了。所以後面跟了一句讚美的話,「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形,然後可以為天下正」。大概的意思就是:能達到最本質、最精微,深遠又廣泛的境界。達到這樣境界的人,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做事而無行跡可尋。能達到這個境界的聖人,就可以成為治理天下君王了。「正」就是指君王。

反觀推特總統川普,每天幾十條推特是家常便飯,極端情況一天上百條也不足為奇。CNN記者瑪努·拉賈在推特上發布了一些川普推文的截圖,並寫道:「今年母親節早上,川普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發了52條推特。」我們且不說領導者的思想是不能輕易表現出來的。就說一個總統整天發推特刷抖音,這怎麼治國啊!時間碎片化,思維碎片化。推特就好像是直播鏡頭一樣,向全世界直播川大統領在想什麼,他的態度和意見。這和黃老道家的思想完全相反,對不對,咱們拭目以待,相信很快就有答案。

前天,川普的兒子接受遠程採訪,他說,今年11月3日之後,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會神奇地消失。他認為,這場已導致上百萬美國人感染、近10萬美國人死亡的疫情,是政敵編造出來要打倒他父親的陰謀乃至騙局!美國的反智主義我是知道的,但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又被雷了個外焦裡嫩,瞠目結舌。

如果川普只是一個普通人,哪怕是個名人,我覺得這個人真的蠻有個性的。但是這個人如果是領導人,就是這個國家的災難。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共用了28次,終於解完了《道法》章。這一章541字,在《黃帝四經》中不算太長。之所以講了這麼多次,主要是剛開始有一些重要的基礎概念要交代。後面會稍快一些,但如果遇到複雜或者重要的,也會詳細講解,敬請關注待。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5變恆過度,以奇相御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6事無小大,物自為釋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7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

《黃帝四經》之《拾太經》篇01

相關焦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18度量已具
    《黃帝四經》是治國之書,也是養性之書。《經法》篇《道法》章【原文】<至>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鬥dǒu石dàn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néng制之矣。
  • 我們應該從道教《開天經》說起
    根,皆出一門」,又說「六合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夫精力者所受於天也,骨骸者所稟於地也,『道生一,終身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認為和。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闢。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霍金看了《道德經》才寫的《時間簡史》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幾句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經的開篇。也是整部道德經的開篇。大多數人知道這幾句話,但是卻不知道,這幾句話實際上講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看完本期視頻,你也許會感到驚訝,2500年前的老子,對於宇宙起源萬物的規律,描述的和如今天文研究的結果如出一轍。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全文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黃帝陰符經》第二十篇:我們的徵途是星辰與大海
    在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了一場戰役:「諸侯鹹歸軒轅,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琢鹿之野,遂禽殺蚩尤。之後天下有不順者,黃帝的而徵之,平者去之。」於是黃帝要他的宰相風后把龍甲神章演繹成兵法十三章,孤虛法十二章,奇門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 「從破魔始,至破魔終」——從《楞嚴經》談佛教中國史
    之所以把《楞嚴經》說成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是因為,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
  • 與炎帝黃帝齊名,妻子卻成黃帝大臣
    在《山海經》中除了炎帝黃帝兩大部族之外,還有一個神秘的第三部族,它就是帝俊部族,關於帝俊的記載只存在於《山海經》中,其他史書經史子集均無記載。他還有個名叫娥皇的妻子,《大荒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娥皇生了個一頭三個身子的兒子,建立了三身國,著名的羿射十日的神話中,羿使用的弓箭也是帝俊所賜,《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 物候與萬物之美
    故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故宮知時節》一書,名如這首詩,講述的是故宮節氣與天地萬物之美的故事。由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傑先生撰寫的此書,以故宮博物院院藏詳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圖》為緣起,從文化與科學兩個維度,圖文並茂地解讀古今節氣與物候。中國古代曆法中,關於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四時、八節、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
  • 《道德經》前言
    因此,註解不能陷入論文解字,摳字眼的誤區,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不同的版本之間相互印證除錯,從大處著眼,重在弄清楚和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和整體文意。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六種版本《道德經》學習筆記:第二十一章
    眾父:釋義為百姓之長。指國君。父,《說文》家長舉教者。【校注】道之為物:帛書甲乙本皆無「之」字,作「道之物」。惟芒惟芴:帛書甲本作「惟望惟忽」,帛書乙本整理者以「望」作「恍」。從古到今,它都是一個樣子,萬事萬物都遵循一道理,這便是「我」之所以能知道的原因。【討論】一、如何理解「以閱眾甫」?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 正統道藏太玄部《太上洞玄靈寶天關經》
    二月十五太上道祖道德天尊聖誕,祖師殿內祥雲繚繞,氤氳遍地,祖天師及眾天師放七彩瑞霞、萬道神光,如是等不可言盡、不可思議光明,皆為諸弟子虔誠所感、願力所致。太上洞玄靈寶天關經大道,妙用也。有太易,未見氣也。太初,氣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質之始也。
  •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歪解道德經之玄牝與生生不息 道就是玄牝,玄牝就是道,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然而,第三十一章提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章「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第三十九章「萬物無以生,將恐滅」,這是啥意思呢?
  •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
    道德經說萬物的無為和無私決定了萬物的永恆存在和發展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不要在道德經文字中研究道德經,文字只是思維的工具,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是在講萬物的動態平衡關係,用動態平衡關係思維方式才能真正理讀懂道德經。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因為這個世界和人,本來就是空無,所以真正智慧的人都會是行無言之教和無為之事。其思想是如同把一顆種子種在一篇非常深厚豐富的土地上。在告訴我們宇宙的本質並提出無為思想之後,然後老子再告訴我們,宇宙雖然是空無的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而且其實就是一個機械的運轉系統,如同現在的一個計算機系統,他尤其運轉的邏輯,規律,規則,方式,正因為此,所以它視萬物為芻狗,在道德經裡其稱之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