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
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所以當張生邂逅鶯鶯的時候,眼前一亮、一見傾心。而鶯鶯對這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文質彬彬的張生也是一見如故,兩人是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再加上中間又有丫環紅娘在裡頭做信使和催化劑,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成就了魚水之歡。
可是鶯鶯的母親得知後,極力反對。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不要說一個官宦人家,就是平民百姓也萬萬容不得這等"醜事",但崔母還是豁達大度,讓張生考取功名後,再來成婚。
這崔母也許是小瞧了張生,認為窮小子是個繡花枕頭,所以才以此搪塞。誰知道張生竟然一不小心就金榜題名、高中了狀元。年輕有為的張生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從一個垃圾股變成績優股。前程無限的張生成了朝中大臣的乘龍快婿,他跟鶯鶯的約定也忘到了九霄雲外。
這一切,鶯鶯全然不知,依舊在相信愛情,傻傻等待。多年再見,自己的意中人已經成了他人夫君。
以上是《鶯鶯傳》的故事梗概。而《西廂記》跟前者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只是結局不同,改成了痴情女子、痴心男,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
如果說《鶯鶯傳》是寫實的話,《西廂記》就是童話,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我們都看過京劇《鍘美案》、豫劇叫《秦香蓮》,寫的是一個發憤圖強的有志青年陳世美在考取狀元後隱瞞了自己家裡有老婆孩子的事實,成為皇上的乘龍快婿,當上了駙馬。妻子秦香蓮攜子千裡尋夫,陳世美得知後恐怕真相敗露落得欺君之罪,竟然想殺人滅口。秦香蓮得知真相怒不可遏去司法部長包拯那裡告狀,最後將負心男子陳世美就地正法。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抗拒不了名利的誘惑,何況跟陳世美相比,張生一沒有跟鶯鶯拜堂,二沒有生孩子,三沒有殺妻害子,已經夠意思了。
如果細細推敲,張生本身就一個花心男人、輕薄書生,一個正常有家教的子弟看上一個大家閨秀,怎麼也要費盡千辛萬苦去走正常程序,明媒正娶,不然家裡也不會答應。一個有學問的人,能考取狀元的人,一定也是官宦人家或者書香門第,家教很嚴的,怎麼會接受一個自由戀愛,先斬後奏的婚姻呢?
可見張生對鶯鶯一開始就不是認真的,只是個荷爾蒙上來後,想排洩激情的採花賊而已。什麼愛情,都是幌子而已。
俗話說,愛一個人沒有理由,就是想和他在一起。而不愛一個人的理由則有千條萬條。到了不愛的時候,以身相許也是一種罪:你能跟我輕易上床,以後也能跟別人,可見不是什麼好鳥,紅顏禍水啊。罪過,罪過。
從古到今都是痴情女子負心漢,這是由男女本身的社會地位和生理條件決定的。
離婚的女人一文不值,而離婚的男人毫髮無損。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不是貶低女性,自然規律如此。所以說,女人永遠是感情上的弱者,是愛情的受害者。
越是有地位的男人,事業越蒸蒸日上的男人,就越勢利眼兒,越不相信愛情。愛情對他們只是青雲直上的工具,沒有利用價值的女人,一切免談。
我們的蔣總統也是個把愛情當工具的教科書式的典範,當年小蔣在上海灘落魄的時候還不如一個癟三,是陳潔如不離不棄在他左右,他也許曾經對陳潔如動過真情。可是當蔣先生平步青雲成了北伐軍總司令的時候,有錢有勢的宋家就成了敲門磚,宋美齡就成了小蔣攻克的目標;至於陳潔如,拜拜吧。
不過蔣先生娶了宋美齡之後就好好過日子,再沒有亂來過。比起另外許多的見一個女人就上一個、換了無數老婆、上了無數女人的政治人物,蔣雖薄情但不濫情,也算說得過去了。
至於具體到我們的張生,高中狀元的他只想怎樣攀龍附鳳讓自己往上爬的更快點。
崔鶯鶯什麼東西,跟男人一見鍾情就隨便給身子的女人,能上得了廳堂嗎?有人說男人都是七秒鐘的記憶的動物,也有人說男人是提起褲子就後悔的動物,這都是對男同胞的污衊,男人也有痴心的,不過數量越來越少,屬於男人裡的瀕危品種了。
如果張生"高考"落榜、街頭乞討,如果崔鶯鶯的老爸是在任官員,鶯鶯和張生的愛情結局就是美好的。可惜張生不幸考中,可惜瑩瑩家裡已經敗落,所以瑩瑩的愛情只能變成終生的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