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2020-12-05 歷來現實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

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所以當張生邂逅鶯鶯的時候,眼前一亮、一見傾心。而鶯鶯對這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文質彬彬的張生也是一見如故,兩人是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再加上中間又有丫環紅娘在裡頭做信使和催化劑,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成就了魚水之歡。

可是鶯鶯的母親得知後,極力反對。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不要說一個官宦人家,就是平民百姓也萬萬容不得這等"醜事",但崔母還是豁達大度,讓張生考取功名後,再來成婚。

這崔母也許是小瞧了張生,認為窮小子是個繡花枕頭,所以才以此搪塞。誰知道張生竟然一不小心就金榜題名、高中了狀元。年輕有為的張生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從一個垃圾股變成績優股。前程無限的張生成了朝中大臣的乘龍快婿,他跟鶯鶯的約定也忘到了九霄雲外。

這一切,鶯鶯全然不知,依舊在相信愛情,傻傻等待。多年再見,自己的意中人已經成了他人夫君。

以上是《鶯鶯傳》的故事梗概。而《西廂記》跟前者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只是結局不同,改成了痴情女子、痴心男,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

如果說《鶯鶯傳》是寫實的話,《西廂記》就是童話,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我們都看過京劇《鍘美案》、豫劇叫《秦香蓮》,寫的是一個發憤圖強的有志青年陳世美在考取狀元後隱瞞了自己家裡有老婆孩子的事實,成為皇上的乘龍快婿,當上了駙馬。妻子秦香蓮攜子千裡尋夫,陳世美得知後恐怕真相敗露落得欺君之罪,竟然想殺人滅口。秦香蓮得知真相怒不可遏去司法部長包拯那裡告狀,最後將負心男子陳世美就地正法。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抗拒不了名利的誘惑,何況跟陳世美相比,張生一沒有跟鶯鶯拜堂,二沒有生孩子,三沒有殺妻害子,已經夠意思了。

如果細細推敲,張生本身就一個花心男人、輕薄書生,一個正常有家教的子弟看上一個大家閨秀,怎麼也要費盡千辛萬苦去走正常程序,明媒正娶,不然家裡也不會答應。一個有學問的人,能考取狀元的人,一定也是官宦人家或者書香門第,家教很嚴的,怎麼會接受一個自由戀愛,先斬後奏的婚姻呢?

可見張生對鶯鶯一開始就不是認真的,只是個荷爾蒙上來後,想排洩激情的採花賊而已。什麼愛情,都是幌子而已。

俗話說,愛一個人沒有理由,就是想和他在一起。而不愛一個人的理由則有千條萬條。到了不愛的時候,以身相許也是一種罪:你能跟我輕易上床,以後也能跟別人,可見不是什麼好鳥,紅顏禍水啊。罪過,罪過。

從古到今都是痴情女子負心漢,這是由男女本身的社會地位和生理條件決定的。

離婚的女人一文不值,而離婚的男人毫髮無損。男人四十一朵花,女人四十豆腐渣。不是貶低女性,自然規律如此。所以說,女人永遠是感情上的弱者,是愛情的受害者。

越是有地位的男人,事業越蒸蒸日上的男人,就越勢利眼兒,越不相信愛情。愛情對他們只是青雲直上的工具,沒有利用價值的女人,一切免談。

我們的蔣總統也是個把愛情當工具的教科書式的典範,當年小蔣在上海灘落魄的時候還不如一個癟三,是陳潔如不離不棄在他左右,他也許曾經對陳潔如動過真情。可是當蔣先生平步青雲成了北伐軍總司令的時候,有錢有勢的宋家就成了敲門磚,宋美齡就成了小蔣攻克的目標;至於陳潔如,拜拜吧。

不過蔣先生娶了宋美齡之後就好好過日子,再沒有亂來過。比起另外許多的見一個女人就上一個、換了無數老婆、上了無數女人的政治人物,蔣雖薄情但不濫情,也算說得過去了。

至於具體到我們的張生,高中狀元的他只想怎樣攀龍附鳳讓自己往上爬的更快點。

崔鶯鶯什麼東西,跟男人一見鍾情就隨便給身子的女人,能上得了廳堂嗎?有人說男人都是七秒鐘的記憶的動物,也有人說男人是提起褲子就後悔的動物,這都是對男同胞的污衊,男人也有痴心的,不過數量越來越少,屬於男人裡的瀕危品種了。

如果張生"高考"落榜、街頭乞討,如果崔鶯鶯的老爸是在任官員,鶯鶯和張生的愛情結局就是美好的。可惜張生不幸考中,可惜瑩瑩家裡已經敗落,所以瑩瑩的愛情只能變成終生的遺恨。

相關焦點

  • 真實版崔鶯鶯與張生: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提到崔鶯鶯、張生、紅娘,很容易聯想到《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孰不知真實版的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託名張生的負心人便是唐代大詩人元稹。他備考期間,曾借住姨母家,由是發生了《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初遇鶯鶯時,元稹二十三歲,「未嘗近女色」,鶯鶯十七歲,「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見到鶯鶯的那一刻,元稹「驚」。姨母家的豐裕生活、鶯鶯的天人姿容都令元稹傾慕不已。在元稹的多情攻勢下,有了和鶯鶯的「朝隱而出,暮隱而入」、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的西廂約會。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學者談大西廂的故事演進:從始亂終棄到大團圓
    這是由興波《大西廂——一個說不盡的愛情故事》講座的開頭語。  其實西廂故事是經過歷朝歷代文人加工而豐滿起來的,實際上,西廂故事的源頭《鶯鶯傳》,與我們熟知的故事有著天壤之別。若是細細比較,會有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恍然。  按照《鶯鶯傳》的描寫,張生是個俊俏才子,在普救寺救了險遭兵災的崔寡婦一家。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西廂記》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衝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不想擊退孫飛虎後,崔夫人悔婚,欲把崔鶯鶯嫁給其內侄鄭恆。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王實甫的《西廂記》當然是原創,但也不是沒有淵源,其淵源是唐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對《鶯鶯傳》做了很多大的改動,最大的改動就是將張生這個始亂終棄的渣男一舉改造成了鍾情專一的情聖,但其中人物的姓氏、籍貫並未改變。這正是王實甫的聰明之處——改了姓氏和籍貫,張生和崔鶯鶯可就不那麼坎坷了。
  • 《鶯鶯傳》裡的崔鶯鶯,為何明知張生會始亂終棄,還自薦枕席?
    《西廂記》的原版,說的可不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故事很出名,沒幾個人不知道。窮書生張生,愛上了富家小姐崔鶯鶯。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生救了崔小姐, 並且得到了崔母的許婚。可是沒有想到,這個崔夫人是個極其勢利的人,她嫌棄張生貧寒,所以悔婚。而崔鶯鶯對張生早就情根深種,約定了終生。在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經常和張生私會,以慰藉相思之情。在身邊的人幫助下,崔鶯鶯和張生歷經艱難險阻,排除萬難,終於幸福生活在了一起。這個故事無疑是美好的,封建時代,兩個年輕男女衝破枷鎖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正能量。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一個大家閨秀對張生一個小讀書人愛的那麼熱烈,但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又讓她充滿了矛盾和不安,所以她愛的很辛苦,她贈送給張生玉環,希望張生也和她一樣對待愛情可以忠貞不渝,堅定不絕。但是內心仍有不安,像是在與張生分別時候的一段話:崔已陰知將訣矣,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
  • 聽西廂,話鶯鶯,千載佳人難成雙
    待月西廂下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最早追溯到唐代元稹所寫的《鶯鶯傳》。《鶯鶯傳》是唐代元稹以自己的愛情經歷做素材而寫的傳奇小說,收錄在《太平廣記》中,是宋元以來傳奇小說中傳播最廣的一篇。對於張崔兩人的愛情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此處不再贅述。今天島主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鶯鶯傳》中崔鶯鶯所寫的幾首詩,通過這幾首詩來進一步了解崔鶯鶯。「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扶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十五日晚上我在西廂那兒,為你半開房門。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01張生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張生初遇崔鶯鶯是在普救寺,張生原名張珙,字君瑞,西洛人氏,父曾拜禮部尚書,不幸因病身亡,一年後母親也跟著去,他未考得功名,書劍飄零,遊於四方,白衣一名。
  • 中國最「不務正業」的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張生在這裡會崔鶯鶯
    很多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都是為了求事業、求姻緣,而寺廟經常都是一些佛教中人宣揚佛法的地方,而今天要說的這座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西廂記》裡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也催生出後世之人對這個故事的集體改編,不惜打破現實還鶯鶯一個公道。比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清代的《何必西廂》,使得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在後世人中以」大團圓「的結局,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戲的經典。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張生,在此以前的描寫中,都是作為一個負心人的形象出現的。在《董西廂》裡,他卻變成了對鶯鶯熱烈追求、並終成眷侶的多情才子。張生在遊普救寺時,偶然間見到了崔鶯鶯,鶯鶯的美貌使他驚詫,使他傾倒:「須看了可憎底千萬,兀底般媚臉兒不曾見」,「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兀的般標格精神,管相思人去也媽媽!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二、從《鶯鶯傳》到《西廂記》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書生張生從來不近女色,但自一見鶯鶯便不能自持,經過一番曲折,兩人有了私情。而後張生進京應舉,就斷絕了與鶯鶯的舊情。「始亂之,終棄之」。鶯鶯也只有自怨,後來嫁了人。
  • 林黛玉不是崔鶯鶯,所以,賈寶玉也不是張生
    元稹的《鶯鶯傳》,就是源頭。有專家考證,這就是元稹本人的一段真實經歷,託名張生。《鶯鶯傳》的結局和王《西廂》大不相同,雖然開頭差不多都一樣:張生有恩於崔家,初次見面就鍾意鶯鶯,鶯鶯先拒後迎,自薦枕席。不知為什麼張生始終沒有正式提親,但兩人好合後,前後相處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張生除了背後問過一次老夫人的態度,就不再提求親的茬了。有點奇怪。
  • 唐代傳奇《鶯鶯傳》,張生始亂終棄,鶯鶯情斷義絕,愛情屈於現實
    《鶯鶯傳》與《西廂記》,同樣的角色不同的結局最早知道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源自於《西廂記》。刻骨銘心的愛情實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進步意義,表達了鮮明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文人元稹的《鶯鶯傳》在《鶯鶯傳》中,男主角就叫張生,沒有名字。宋代文人王懋的《野客叢書》第二十九卷,稱「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於蒲,崔小名鶯鶯」。而在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中,張生一上場就自報家門說:「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看得出,張生的名字是被逐漸補充、完整起來的。那麼,這個姓張名珙字君瑞的書生究竟是以誰為原型的呢?
  • 渣男張生的西廂豔遇記:對不起,你美得像妖孽,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王實甫的《西廂記》把張生和崔鶯鶯描寫為一對歷經患難終得廝守的眷侶,但是事實上,在最初的原著,元稹的《鶯鶯傳》可沒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結局。一、初遇鶯鶯,驚為天人張生是一個容貌俊逸,氣質溫和敦厚的書生。崔老夫人甚是感激啊,於是設宴款待,還命自己的一對兒女出來拜見仁兄。兒子歡郎倒是乖乖地出來了,但是女兒鶯鶯卻為了避嫌,抱病推辭。這怎麼行呢?張生可是咱家的救命恩人呢,這時候還避什麼嫌?崔老夫人嚴詞之下,終於是逼了自己的女兒出來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