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中的張生,和《董西廂》的張生,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2020-12-06 我做你的避風港

張生,在此以前的描寫中,都是作為一個負心人的形象出現的。在《董西廂》裡,他卻變成了對鶯鶯熱烈追求、並終成眷侶的多情才子。張生在遊普救寺時,偶然間見到了崔鶯鶯,鶯鶯的美貌使他驚詫,使他傾倒:「須看了可憎底千萬,兀底般媚臉兒不曾見」,「一時間見了他,十分地慕想他」,「兀的般標格精神,管相思人去也媽媽!「(牆頭花))

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

於是,「張生見了,五魂悄無主,……心醉,使作得不顧危亡,便胡做。「(《大石調·伊州衰》)開始想方設法,不顧一切地去接近鶯鶯、追求鶯鶯。借廂而居、月夜吟詩、道場附齋,一心用在了鶯鶯身上,而「自茲厥後,不以進取為榮,不以幹祿為用,不以廉恥為心,不以是非為戒。夜則廢寢,晝則忘餐。顛倒衣裳,不知所措。蓋慕鶯鶯如此」,真是「千方百計,無由得見意中人;費盡身心,終是難逢仡戲種」(卷一),張生如痴如狂了。

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

在《鶯鶯傳》中,蒲州兵亂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前,張生對崔家的保護,只是出於親戚的情分,並不包含對鶯鶯追求的意思。在《董西廂》裡,孫飛虎兵變被改寫成是在張生見鶯鶯之後,張生請白馬解圍,也就變成了他追求鶯鶯、迫使老夫人允婚的一種手段。

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

使前後兩個張生相區別的主要之點,還不在於對鶯鶯的追求上,而在於追求目的達到之後的表現上。在鄭恆的挑唆之下,已經許婚的老夫人又賴婚了。這時的鶯鶯已經與張生私相成合,如果張生像《鶯鶯傳》衝的同名人那樣,並不把同鶯鶯結為百年伴侶作為人生理想,因而在其他誘惑面前趨利變心的話,那麼,這時貪戀秀色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完全可以借老夫人賴婚之機而「別繼良姻」。

蘇崑《西廂記》中的張生

從道義上說,這樣做的責任也完全在老夫人的賴婚,而不是他張生背棄前言,他不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從張生當時的條件來說,也完全有「別繼良姻」的可能。這時的張生,已經不是「四海遊學」的窮書生了,他已經進士及第,而且是第三名的「探花」,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聲露靂,果是魚龍化。」正是男兒得志秋,張生的社會地位變了,身價百倍了,他要找一個「顏如玉」的女子,那是非常容易的,「有多少女孩兒,卷珠簾騁妖奢」,都以能夠許配新科才子為榮幸。

崑曲《西廂記》中的張生

這一點,即使是遁離紅塵的和尚法聰也看得很清楚,法聰說:「學士何娶不可?無以一婦人為念。」(卷八)然而,法聰洞悉世態人情,卻無法理解男女間那既普通又微妙、難以言喻的感情,他對張生說:「足下聰明者也。以一婦人,感至於此,吾與子不復友矣。」(卷八董解元筆下的張生不是那種薄倖負心的人,他對鶯鶯的追求是為了結為百年夫妻,正如他對法聰所表明的:「男女佳配,不易得也。加以情思,積有日矣。一旦被讒,反為路人,所以痛予心也。「(卷八)「婦人」是不難尋求的,但「佳配」卻並不易得,雙方逐漸培養起來的感情,是很難割斷的。

戲曲《西廂記》中的張生

在把婦女視為「延續宗嗣」工具的宗法社會,張生卻執著於對有失「婦德」的鶯鶯的感情,這很能說明他對鶯鶯感情的深摯。他甚至把這種感情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生不同偕,死當一處」(卷八)。不應當忘記,張生這時已是朝廷的命官,死,不是連「浩蕩皇恩」都不顧了嗎?「先奸後娶」已屬非禮,對這種非禮的行為,又不像《營鶯傳》中的張生那樣「善補過」,「以先配為醜行,謂要盟之可欺」。這種「執迷不悟」的態度,對鶯鶯來說,他是「篤於情」的,對於封建社會、對於他所出身的封建統治階級來說,這又是一種「不肖」的表現,是一種叛逆行為了。而這,正是他區別於《鶯鶯傳》中他的同名人的主要之點,也是我們對這個人物給予肯定評價的主要原因所在。

參考資料

《鶯鶯傳》《董西廂》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元稹的額《鶯鶯傳》在唐傳奇之中並不是很出彩,但是這個關於崔張的故事在文學史中卻頗負盛名,很多的學者紛紛猜測崔鶯鶯和張生是否是有人物原型存在的,魯迅先生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魯迅先生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是支持《鶯鶯傳》是在敘述元稹自己的生活經歷的,雖然文章不算上乘,但是有「情致,只不過結了個不好的結尾
  • 《鶯鶯傳》:窮書生愛上富家女,結果張生卻對鶯鶯始亂終棄,為何
    一個近乎完美的女人和一場令人豔羨的浪漫之愛竟然以分離的結局落幕,這令不少善良的讀者難以接受。張生對崔鶯鶯的」始亂終棄「,也催生出後世之人對這個故事的集體改編,不惜打破現實還鶯鶯一個公道。比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清代的《何必西廂》,使得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在後世人中以」大團圓「的結局,成為才子佳人愛情戲的經典。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張生當初決定拋棄崔鶯鶯時,連他的朋友們都大惑不解,如此有才華,有情誼的絕代佳人,你怎麼忍心拋棄?張生自己的解釋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詩人元稹編撰傳奇小說《鶯鶯傳》。像《鶯鶯傳》這種寫情、寫愛、寫傳奇的小說,在《鶯鶯傳》之前,大多荒誕怪異,有神仙鬼怪參與其中,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大家都不當真事看待,一笑而過。《鶯鶯傳》高度寫實,時間、地點、時代背景,都與現實掛鈎。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西廂記》與《鶯鶯傳》眾所周知,如今的《紅娘》源於明王實甫的《西廂記》,因為荀慧生先生所扮演的紅娘實在太出色了,於是改名《紅娘》,以確定紅娘的第一主角地位。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在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中已初步完成敘事模式的轉變,王實甫則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將之變得更徹底、更完美,因此本文以《崔鶯鶯戴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為例進行分析。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 張生對崔鶯鶯薄情寡義,始亂又終棄,什麼愛情?幌子而已!
    《鶯鶯傳》和《西廂記》名字不同,作者不同,主人公卻是相同的,記述的都是一個故事;就像《水滸》和《金瓶梅》說的都是潘金蓮和西門慶故事一樣,情節相似,結局不同。崔鶯鶯是官二代,但已經是"破落戶"之女,因為父親是前朝的官員,不是現任官員。即便如此,身上依舊具備了平民百姓子女所不可能具備的大家閨秀的氣質。
  • 林黛玉不是崔鶯鶯,所以,賈寶玉也不是張生
    《西廂》和《紅樓》,文辭優美,情思纏綿,經常被推崇者們譽為「雙璧」。金聖歎出生太早,還不及見《紅樓》,只能極力稱讚前者:「《西廂記》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自從有此天地,他中間便定然有此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來,是他天地直會自己劈空結撰而出。」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 中國最「不務正業」的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張生在這裡會崔鶯鶯
    很多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都是為了求事業、求姻緣,而寺廟經常都是一些佛教中人宣揚佛法的地方,而今天要說的這座寺廟,不傳佛宣傳愛情,《西廂記》裡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元稹在書中說這個美麗多情的鶯鶯是個「妖孽」,而且認為張生這種「始亂終棄」的行為是合理的,是合乎禮法的,有「聞過是非之嫌」。鶯鶯的故事流傳到金代,出現了董解元的諸宮調傑作《弦索西廂》,簡稱董《西廂》。
  • 《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生、紅娘3者之間不為人知的關係
    崔、張、紅娘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不為人知的關係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的傳世之作。故事取材於唐人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並在金元之際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予以全面改造,賦予整個故事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主題,並對元雜劇體質有所突破,塑造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語言。《西廂記》中有兩對矛盾,兩對戲曲衝突。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西廂記中張生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1260年-1336年)所著,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主要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裡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如果崔鶯鶯於張生無意,別說與鶯鶯書簡傳情,私定終身了,怕是任他「十八般武藝」齊上陣,也只能臨月獨作吟,苦思月中人了吧。畢竟,張生骨子裡除了放浪還有懦弱;畢竟,張生還是個讀書人,而不是個土匪惡霸。話說,張生之所以搬進普救寺,更大程度上是耽於鶯鶯美色,至於心中到底鍾愛鶯鶯幾分,實在是有待一番斟酌。與其說張生對鶯鶯是一見鍾情,倒不如說是見色起意。
  • 真實版崔鶯鶯與張生: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提到崔鶯鶯、張生、紅娘,很容易聯想到《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孰不知真實版的鶯鶯與張生的故事是一段始亂終棄的悲劇。  託名張生的負心人便是唐代大詩人元稹。他備考期間,曾借住姨母家,由是發生了《鶯鶯傳》(又名《會真記》)。  初遇鶯鶯時,元稹二十三歲,「未嘗近女色」,鶯鶯十七歲,「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見到鶯鶯的那一刻,元稹「驚」。姨母家的豐裕生活、鶯鶯的天人姿容都令元稹傾慕不已。在元稹的多情攻勢下,有了和鶯鶯的「朝隱而出,暮隱而入」、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的西廂約會。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平日讀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結合作品中走向,更能解讀作者心中一二用意了。作者王實莆曾在朝為官,只是不屑於朝廷的腐敗之風,辭了官,屬心在人間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但又不滿朝中的不憤,執筆寫起雜劇,西廂記就是其中之一。
  • 郭德綱的張生鬧五更你聽過,但你知道崔鶯鶯和他的愛情故事嗎?
    那麼,這第五更的唱詞究竟是什麼?這兩個人是怎麼發展成鬧五更的關係的?有人說,張生只是把鶯鶯當好朋友,最後更是殘忍的拋棄了鶯鶯,是真的嗎?可是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才是後面廣泛流傳的西廂故事的始祖。《鶯鶯傳》的結局可是個十足的悲劇,張生最後對鶯鶯始亂終棄。後來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又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把這個悲劇的故事改編成了二人自由戀愛的美好愛情故事。再後來才有了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這才使得使西廂的故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