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2020-12-05 琳薇薇

若說張生因崔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而費盡心思,特意搬進普救寺,是張生自作多情的白日做夢;那麼,崔鶯鶯園內依韻作詩對張生,又「陪著笑臉兒相迎」不舍離去再「回顧」,就是崔鶯鶯一見傾心下的芳心暗許。至此,一段無論是苦戀,虐戀還是絕戀的感情,也無論是一場世俗婚姻還是自由婚姻才正式開啟。

張生雖然是個封建禮教時的讀書人,但卻並不是個呆板無趣,不解風情的書生。相反,他不但生性風流,放蕩不羈還特別會撥雨撩雲,能說會侃。

按現在的話說,張生就是個情場高手——不但有一副美男子的皮囊,還善於製造巧遇邂逅,並能熟練運用撩妹技巧。

然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崔鶯鶯於張生無意,別說與鶯鶯書簡傳情,私定終身了,怕是任他「十八般武藝」齊上陣,也只能臨月獨作吟,苦思月中人了吧。畢竟,張生骨子裡除了放浪還有懦弱;畢竟,張生還是個讀書人,而不是個土匪惡霸。

話說,張生之所以搬進普救寺,更大程度上是耽於鶯鶯美色,至於心中到底鍾愛鶯鶯幾分,實在是有待一番斟酌。與其說張生對鶯鶯是一見鍾情,倒不如說是見色起意。

若問崔鶯鶯如何傾國傾城容?如何一顧傾人貌?除了張生一見鶯鶯就為之傾倒,邁不動步的表現可以作以說明外;但看給崔相國做法事那日的眾僧形容姿態,也是最好的說明——道場上的「大師年紀老,法座上也凝眺」,主持法事的和尚也看呆了,竟然把法聰的頭當作金磬敲打起來,「……貪看鶯鶯,燭滅香消。」

剛剛住進西廂房,張生便向和尚打聽得知一消息——鶯鶯每晚會在花園內燒香。於是乎,夜深人靜,夜月臨空,張生便提早等在太湖石畔牆角邊,為的是待鶯鶯至園中焚香時,能飽看她一會兒。

鶯鶯在園內焚香祈願罷了,倚欄長嘆,似是有傷心之事,難解之情。這時候,情場高手張生就此上場,他隔牆踮腳定睛望,側耳聽,將憑欄而依,長籲短嘆的崔鶯鶯全然看在了眼裡。

人在心情低落的時候,最容易傷春悲秋,也最容易善感動情。張生即是抓住了崔鶯鶯當時的心理,隨即便高吟了一首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在古代一直都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的傳統,即便是親兄妹/姐弟,到了七歲之後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飯。故而,雖然鶯鶯有個親弟弟(叫歡郎,不知道具體年歲,推測應該還是個小孩兒),但是,若是遇見什麼煩惱或危急之事,這個親弟弟恐怕也是拿不出什麼主意,也與她商量不出什麼計策。(這一點從後來的判賊孫飛虎欲擄崔鶯鶯為壓寨夫人一事可以得知)

另外,崔老夫人「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一旦崔鶯鶯踏出閨閣,便讓紅娘「影兒般不離身」地看著她。然而,相國之女的鶯鶯卻是「針黹女工,詩詞書算,無不能者。」鶯鶯是小姐,紅娘是侍妾。小姐是個才女,侍妾或許只是個端茶送水,伺候她飲食起居的僕人,哪裡需要多大學問,多大才情?顯然,倆人知識水平並不對等,鶯鶯撫琴奏曲,吟詩作對,紅娘只能拍手叫好,大讚妙哉。而至於好在哪裡,妙於何處,她哪裡說的出來?

根據馬斯洛層次理論來講,當下的崔鶯鶯追求的是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精神享受。她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與她精神上產生共鳴、靈魂上產生碰撞的人。環顧之下,身邊並沒有這樣的人,這便導致了崔鶯鶯無知音可暢談,無知己可交心。

在焚香祭拜發願之後,心事湧上心頭之際的特定的情境之下,久居深閨的崔鶯鶯,更覺孤苦寂寞,情思不快。而就在這時候,張生出現了,還吟了一首正合崔鶯鶯心境的詩句,在感嘆月夜靜寂,春夜清悠之餘,卻又感慨既然月光如水清朗朗,花影寂寂靜幽幽,怎麼就看不見月中佳人呢?

聽到這樣的句子,崔鶯鶯自然會想這吟詩之人原來也是個苦悶難訴、孤獨悲憐的主兒,要不然怎麼會在夜深人靜時對月感傷呢?故而,在讚嘆「好清新之詩」之餘,崔鶯鶯的共情也跟著來了,既然我們是同病相憐之人,我也就依韻做一首回應你吧。於是,崔鶯鶯便附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張生一句「好應酬得快也呵」,除了讚嘆鶯鶯才華出眾,對詩之快;大抵還有心中難以言喻的暢快——試探鶯鶯之計得逞,並得知鶯鶯原來是個孤獨寂寞的姑娘。然而,內心孤單落寞且未經世事風霜的深閨女子最容易撩,看來贏得這姑娘的芳心是勝利在望了。

於是,張生便更大膽了一些——「我撞出去,看他說甚麼。」張生樂滋滋「拽起羅衫欲行」,崔鶯鶯喜盈盈已是「陪著笑臉兒相迎。」雖然怕夫人嗔怪的紅娘「不做美」、「忒淺情」又趕忙把鶯鶯喚回了家。

但這次,崔鶯鶯是真真的見著張生了,而且在離去之時又「回顧」了他。然而,顯然這回不同於上次的「回顧覷末」。上次是無意識地回看,或許根本沒看到張生的人,而這次則是對詩之餘未盡興,張生興然前行欲來,而紅娘催促,鶯鶯悻然而不舍離去的回眸。

隨後,做法事的日子就到了,二人便在道場之上得以再度相見。這位張生張公子依舊時不時地要瞟一眼貌似天仙的鶯鶯姑娘,而這時候,崔鶯鶯也注意到了那晚曾臨月作詩的張生。

張生只顧貪看鶯鶯,心思全然不在點燈燒香上,心不在焉、手忙腳亂地忙活了一晚上。而崔鶯鶯也是一再將目光移至張生身上,看他「外像兒風流,青春年少」,知他「內性兒聰明,冠世才學。」

所謂「你不看我,怎麼知道我看你?」張生眼珠子都不捨得轉地看鶯鶯,自然看到了崔鶯鶯在他身上停留的目光,哪怕一瞬間。故而,張生不由又生發出一句「那小姐好生顧盼小子!」

而這時的「顧盼小子」卻也已經是意義非常了——就是一個痴情女子看自己鍾意的兒郎時的顧盼。這一點可以《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所寫為證——崔鶯鶯向紅娘自述「自見了張生,神魂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還抱怨「今日個玉堂人物難親近……我欲待登臨又不快……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緊……」,且滿心滿眼都是張生,「想著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順,不由人口兒裡作念心兒裡印……」

坐不安,睡不穩,只想著張生昨夜之詩實在清新;食難咽,寢難安,只想著張生俊俏臉龐,性情溫。夜月對詩,初見張生,欣喜相迎,全然沒了大家閨秀之儀態;道場做法,再見張生,迴轉家中,「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雖說崔鶯鶯似乎是少了當時女子的矜持,但是,不得不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的封建大家長制的背景之下,在張生與崔鶯鶯情定之初,崔鶯鶯才是主角,不但是因為她是一個女子,還因為她直接決定了這場自由戀愛是否會開啟,以及這段情事是否會繼續推進,有所結果。但凡她當初一個不願意,或者是沒有反封建禮教意識,或者是根本看不上家道中落的張書生,之後,他們二人都不會有什麼故事。

相關焦點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普救寺有一蓮花池,蓮花開得正是時期,崔鶯鶯和仕女紅娘追隨蝴蝶到此,在蓮池上和蝴蝶嬉戲,這一幕被路過的張生看見,被崔鶯鶯迷得失去了魂魄。作者是這樣形容崔鶯鶯的: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嫋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又言:世間有這等女子,豈非天資國色乎?
  • 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
  • 《西廂記》:是張生的撩撥?還是鶯鶯的勾引?答案全在這2首詩!
    中國古代有很多愛情故事流芳千古,比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等等,其中最經典、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屬《西廂記》裡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因為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永濟市普救寺,真人真事,目前遺蹟尚存,所以最令人稱道,也使遊客絡繹不絕。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目前為國家4A級景區。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王實甫《西廂記》」《西廂記》最早的版本叫做《會真記》,為唐朝詩人元稹所作。對,就是寫下千古悼亡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那一位。今天我們讀到的《西廂記》,全名叫《崔鶯鶯帶月西廂記》,是元代戲曲家王實甫根據歷代版本編撰而成。
  • 崔鶯鶯為什麼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這一原因令人羞於啟齒
    他們在普濟寺相遇一見鍾情,並私定終身,但是崔鶯鶯母親反對他們交往,於是與張生約定:張生得中狀元,讓他們喜結連理,否則休想。 崔鶯鶯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首先是不舍 這只是崔鶯鶯母親的想法,崔鶯鶯並不願意張生赴京趕考,因為崔鶯鶯和張生是郎有情妾有意,正處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熱戀期,當然不捨得與張生分離,忍受離別相思之苦。
  • 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唐代詩人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有私情,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
  • 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什麼這麼曲折?
    不想擊退孫飛虎後,崔夫人悔婚,欲把崔鶯鶯嫁給其內侄鄭恆。在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終成眷屬。那麼問題來了,兩情相悅的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為何歷經坎坷?01.王實甫的《西廂記》當然是原創,但也不是沒有淵源,其淵源是唐元稹的《鶯鶯傳》。《西廂記》對《鶯鶯傳》做了很多大的改動,最大的改動就是將張生這個始亂終棄的渣男一舉改造成了鍾情專一的情聖,但其中人物的姓氏、籍貫並未改變。這正是王實甫的聰明之處——改了姓氏和籍貫,張生和崔鶯鶯可就不那麼坎坷了。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崔鶯鶯嬌羞委戲張生,小紅娘傲嬌巧搭姻緣|《西廂記》第三本
    作者:劉銘珏讀經典,遊遠方微信公眾號:小珏的詩香情話本文是《西廂記》第三本,倘若沒有觀看上兩本,請戳:張君瑞普救寺遇鶯鶯,有情人緣分來天註定|《西廂記》第一本崔家母悔婚乃戲張智,巧紅娘聰穎兩頭牽線|《西廂記》第二本上文結尾時,我這樣寫道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簡而言之,崔鶯鶯在張生眼裡就是一位天造的「尤物」、紅顏禍水,這種人在家毀夫,在國亡君,妖孽一枚,所以最好躲她遠遠的。張生說這話是在京城落第居留期間,崔鶯鶯沒機會聽到如此「蓋棺定論」的評價,否則的話,她吐血都來不及,就不會說下面的話了:「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我們之間的這段愛情,本來就不合時宜,始亂終棄也是必然,我哪裡敢恨吶!
  • 《西廂記》中,崔母做了這件事,讓崔鶯鶯反抗意識開始覺醒
    《西廂記》在《西廂記》中記載,張生解救普救寺之圍後,本應迎娶崔鶯鶯為妻的,但是由於崔母的臨時變卦,導致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這次崔母的變卦,讓崔鶯鶯的心裡反抗意識開始漸漸的覺醒,可以說也正是因為崔母的變卦,讓崔鶯鶯開始變得不再遵守一些封建腐朽的禮儀思想
  • 西廂記究竟是不是封建糟耙
    你讀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你認識的西廂記。先從西廂記的作者說起。作者的原意本來是讓張生拋棄崔鶯鶯。可是後來這個姓董的作者不滿這個行為恨張生拋棄崔鶯鶯,覺得張生不能這樣,我也覺得不滿。是張生的確喜歡上崔鶯鶯,但是最後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這個是張生對崔鶯鶯原著的描寫。而且作者還為張生拋棄崔鶯鶯這種無恥的行為開脫說崔鶯鶯是禍水來洗脫張生。這種行為怪不得有人要為崔鶯鶯正名。後來怎麼就變成我們現在讀的西廂記了呢?為什麼我也覺得不滿張生拋棄崔鶯鶯?
  • 張生跳牆會鶯鶯的故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中最負盛名、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王實甫以這部輝映千古的作品,取得了他在中國戲曲史上的顯赫地位。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流變《西廂記》的題材,最早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在《鶯鶯傳》中敘述的是貞元年間,寄居在普救寺的少女鶯鶯,和張珙(張生)私自相戀後又被拋棄的故事。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張生非常高興,馬上做了兩首詩交給了 紅娘。當天晚上,紅娘又來了,拿著彩信紙交給張生說:「這是小姐讓我交給你的。」看那篇詩的題目是《明月三五夜》,那詩寫道:「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 張生與崔鶯鶯的全新愛情
    原標題:張生與崔鶯鶯的全新愛情 由新繹文化出品,新繹劇社製作的大型中國·原創音樂劇《搖滾·西廂》將於6月5日和6日在北展劇場連演兩場,並由此拉開中國巡演的帷幕。 計文君介紹說,《搖滾·西廂》劇本先後創作了七版,原來在京劇和越劇中看到的故事演到崔鶯鶯送張生趕考就結束了,而《搖滾·西廂》的故事到這裡才剛剛開始。故事以大唐貞元年間的長安為文化時空進行全新創作,重新書寫了張生與鶯鶯的命運。在人物上加入了普救寺門口的一對石獅子、長安朱雀門門口的石獅子和花園院牆這三對擬人化的角色。通過他們之口敘述故事並表達創作者的評價意識,引發觀眾共鳴。
  • 《西廂記》崔鶯鶯光彩照人,可以說是王實甫最卓越的成就之一?
    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是王實甫《西廂記》最卓越的成就之一。相國千金崔鶯鶯不但外貌美麗,而且「針常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的性格特徵似可概括為:內裡熱情而外表深沉,感情豐富而舉止幽靜。由於「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終身早就許給了花花公子鄭恆,但她不滿這門親事,並把這種不滿深深藏在心底,這就是鶯鶯上場後給人以一個哀怨幽思淑女的印象。
  • 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
    導語: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明朝時期的一部戲曲作品,裡面的崔鶯鶯一女子形象可謂搜在的十分生動形象,孟列夫在《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中指出:「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