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2020-12-05 女人範兒呢

「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

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身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的教養中,卻有著一顆「叛逆」的心,想要不受世俗壓抑的愛情,想要見得了光的兩相情願。

崔老夫人一心想要教會崔鶯鶯三從四德,將來好尋得個好人家。將她「關」在相國府的深閨中,從不許崔鶯鶯踏出家門半步。還招來了一個丫鬟紅娘,貼身伺候崔鶯鶯的起居隨時向老夫人報告崔鶯鶯的大小事情。可就算這樣,這大家閨秀終究還是成了一個「叛逆少女」。

「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普救寺一偶,崔鶯鶯的心便深深的隨著張生去了。從此陷入情網不能自拔,飽受相思之苦。只能月下吟詩聊以慰藉相思。

當時孫飛虎羨慕崔鶯鶯美貌,想要兵圍普救寺用武力強行搶走崔鶯鶯,作自己壓寨夫人。情急之下,張生搬來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圍,崔夫人不得已答應了崔鶯鶯與張生的交往,鬆了口許婚。可是當兩人還沒來及為美好未來開心之際,崔夫人卻又嫌張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貧家產,狠心反悔當初的承諾,讓張生和崔鶯鶯以兄妹相稱。於是棒打鴛鴦,有情人成了兄妹。崔夫人的反悔促使崔鶯鶯徹底的升起了想要掙脫這俗世禮教的叛逆。

為了扼殺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崔夫人便讓紅娘貼身伺候著崔鶯鶯,行著監視崔鶯鶯的舉動之責。但是,崔夫人沒料到的是,在崔鶯鶯與崔夫人的封建禮教一派的鬥爭中,紅娘最終是站在了崔鶯鶯的這一邊,和崔鶯鶯達成了和平共處的統一戰線。不僅如此,崔夫人還以崔家不招白丁之胥的理由逼迫張生上京趕考,企圖用這種方式拆散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婚姻。面對崔夫人的阻攔,崔鶯鶯出生嘲諷「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還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但是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崔鶯鶯就是這樣,為了自己的愛情,不甘心遵從家長的安排,不願將就,只想遵從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管他張生的門第有多低,不管他也沒有高中狀元,不給他有錢沒錢,不管他有無政治地位,她都依然痴心不改的愛著張生,願意陪伴在他的左右。哪怕是把自己也獻給張生。

也正是崔鶯鶯的那一股子叛逆勁最後還是讓崔老夫人代表的封建禮教一派妥協。有情人終是成了眷屬。於是《西廂記》裡崔鶯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可現實的崔鶯鶯與張生卻是沒有那麼美好了。

王實甫《西廂記》中塑造的那個崔鶯鶯,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

元稹是後魏昭成皇帝十五世孫,為鮮卑族,祖姓拓跋,後改姓元。元稹自幼聰慧,九歲能寫文章,十五歲考取明經科。是個難得的才子。

元稹初遇崔鶯鶯的時候還是一個窮書生,借居在舅舅家裡。當時元稹二十三歲,崔鶯鶯只有十七歲,「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

崔鶯鶯也算是大家閨秀,家中僕人眾多,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數精通。元稹和崔鶯鶯真正的交集,是因為崔鶯鶯的母親和元稹的母親是同族,當時崔的父親去世,一家人暫居蒲州,有宦官放縱軍隊搶劫民間財物,而元稹正好與軍隊的將領認識,請他派兵保護崔家,使得崔鶯鶯一家倖免於難。元稹自在崔鶯鶯前來拜謝時見了那一眼後便對崔鶯鶯念念不忘。

當即元稹便求鶯鶯的小丫頭紅娘去幫忙引線,紅娘反問,你為什麼不明媒正娶呢?元稹卻說:「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採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紅娘天真,見元稹字字句句都帶著對自家小姐的思慕之情,便指點元稹說自家小姐喜愛詩詞,可多寫些詩討小姐開心。

如此一來二去,在紅娘的好意撮合和元稹的多情攻勢下,有了和鶯鶯的「朝隱而出,暮隱而入」、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的西廂約會。這就是後來元稹自己所說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樣每天半夜幽會,持續了近一個月。沒過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數月。元稹雖在溫柔鄉,卻「道性尤堅固」,不忘科考,「將之長安」。數月後,元稹又去姨母家小住,再度與鶯鶯相聚,而分別時不訴衷腸,只是嘆息。鶯鶯察覺到元稹的訣別之意,反而說「愚不敢恨」,並主動為元稹彈奏琴曲《霓裳羽衣》,可是傷慟欲絕,彈奏的琴聲「哀音怨亂」,曲不能終。

後來元稹進京趕考,不料,考試未中。失意之下,便寫信給崔鶯鶯訴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

「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使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裡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千萬珍重四字,不知道飽含了崔鶯鶯的深情。但深情卻總被辜負,收到信後的元稹對崔鶯鶯愛慕自己的情深義重十分得意,把崔鶯鶯的信四處拿給別人看。於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愛著元稹。而元稹並未回信。

兩年後,元稹通過考試,徹底與崔鶯鶯決絕,轉頭就和韋叢結婚了。崔鶯鶯傷心之下也另嫁他人。在得知崔鶯鶯嫁了人之後,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心理一直寄信給崔鶯鶯,在與崔鶯鶯通信的時候元稹應該是和愛妻韋叢一同跟隨嶽父韋夏卿住在洛陽。韋叢是父親的掌上明珠,故韋夏卿去洛陽為官時,將韋叢夫妻帶去。而元稹仍利用公出或其他什麼出行的機會,以表兄的身份去探望了已為人婦的崔鶯鶯。這一次,崔鶯鶯堅辭不見。元稹動容地懇請,崔鶯鶯也只是寫了首詩給他「棄置何足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相比起崔鶯鶯的決然利落,元稹的做法確實有失風度了。將自己與崔鶯鶯幽會的香豔故事寫成詩到處流傳,還寫了一首《古決絕詞三首》「我自顧悠悠而若雲,又安能保君皚皚之如雪」,甚至還自鳴得意地說「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終不我奪」。暗指不是自己的錯,就算他不對崔鶯鶯如此,不先得到崔鶯鶯,也會有別的人這麼對她。

甚至不惜在《鶯鶯傳》中大肆抹黑崔鶯鶯,直言長得好看的都是妖物,自己不與崔鶯鶯在一起時「忍情」: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對於元稹,崔鶯鶯實屬是遇人不淑。但崔鶯鶯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是我們的典範。敢愛敢恨,不憐不怨,你若無心我便休。不詆毀不辯駁只勸你「惜取眼前人」。這樣的女子始終是只得讓人高看一眼的,所以才有了後來王實甫的《西廂記》吧。也算是替現世的鶯鶯的惋惜,願所有的有情人皆是良人,所有良人都成眷屬吧。

你們對崔鶯鶯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

小編大多都是寫一些有才情有獨特思想的女子的故事。喜歡的可以關注我看看往期的喲~

(圖片源自網絡 侵刪)

相關焦點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距蒲州的東面大約十多裡處,有座普救寺,於是張生就借住於此。恰巧遇到一崔姓(母系遠親)人家的孀婦回長安,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因為崔家崔相國去世需要帶回安葬,隨同的管家及奴僕都暫住普救寺,此時有軍人大肆搶劫蒲州人。崔家家財萬貫,不免驚慌害怕,也不知依靠誰是好。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 崔鶯鶯式悲劇:遇到渣男了該怎麼辦?
    提起崔鶯鶯,大家都會想到《西廂記》。在王實甫的雜劇中,張生在普救寺偶遇相國府小姐崔鶯鶯,心生愛慕。恰逢叛軍作亂要強娶鶯鶯。張生得到崔母親口許婚之後幫助相國府解除了危難,崔母卻食言賴婚。崔鶯鶯心愛張生卻畏懼母親而無可奈何。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我倒是喜歡美麗的女子,卻總也沒讓我碰上。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的。憑這點,就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即我不是不好色,而是沒有遇到絕色佳麗。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張生(即元稹,後皆如是)到蒲州遊覽,寄住在蒲州東面的普救寺中。當時,崔家母女將要回長安,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
  • 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
    導語: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明朝時期的一部戲曲作品,裡面的崔鶯鶯一女子形象可謂搜在的十分生動形象,孟列夫在《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中指出:「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
  • 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唐代詩人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有私情,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
  • 《西廂記》第2篇|崔鶯鶯:初見張生,失儀態;再見張生,丟魂魄
    若說張生因崔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而費盡心思,特意搬進普救寺,是張生自作多情的白日做夢;那麼,崔鶯鶯園內依韻作詩對張生,又「陪著笑臉兒相迎」不舍離去再「回顧」,就是崔鶯鶯一見傾心下的芳心暗許。至此,一段無論是苦戀,虐戀還是絕戀的感情,也無論是一場世俗婚姻還是自由婚姻才正式開啟。
  • 為何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是胡姬,慘遭拋棄是因為出身卑微
    《西廂記》作為戲曲名篇,一直傳唱不衰,更是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傳播海外,除了文字版本,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可見其藝術魅力。想要了解關於崔鶯鶯這個藝術角色,在現實中的原本,就不得不追本溯源,進行一番探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取材於唐元稹所作的《鶯鶯傳》。
  • 兩個崔鶯鶯——相同的經過,不同的結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西廂記》這個名字,它是由元代作家王實甫所寫的雜劇,主要描寫張生和崔鶯鶯的悲劇故事,其實崔鶯鶯這個形象早在唐朝就已出現,那是由詩人元稹所作的小說《鶯鶯傳》。兩個版本雖然都書寫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但是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故事結局。
  • 《西廂記》裡的崔鶯鶯到底有多美?湯顯祖也忍不住這樣說
    《西廂記》自從問世裡來,就引發了才子佳人的熱潮,元代作家王實甫在這部作品中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諸如紅娘、張生、崔鶯鶯等。而女主人公崔鶯鶯更是完美動人,真實感人,千百年來不僅被口口相傳,更是在諸多作品中被描繪傳頌,成為男人們心中的夢想女神。
  • 元稹筆下的張生和《西廂記》截然不同,他和薛濤是什麼關係
    更何況,他還寫了一個名叫《鶯鶯傳》的唐傳奇,那故事中的張生,乃是一個寡情薄倖之人,他對於崔鶯鶯始亂終棄,尤其是在結尾的地方,元稹居然還替張生辯護,為張生遺棄崔鶯鶯的無恥行徑辯解開脫,大罵崔鶯鶯是「尤物」﹑「妖孽」,還說什麼「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很多人都認為,那張生實際上就是暗指元稹自己,所以,元稹這個人根本就是言行不一,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個輕薄小人。
  • 唐朝大才子元稹,果真是個痴情種子嗎?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感情路線,首先,他先是拋棄了初戀「崔鶯鶯」 ,接著在科舉落榜後迎娶了當時京兆尹韋夏卿的幼女韋叢,其後,妻子韋叢去世,曾經表示對妻子始終如一的元稹先是與才女薛濤相戀,又在兩年後便迎娶了側室安仙嬪,後來安仙嬪去世,一年後便又找了妻子裴淑,最後又與浙東名妓劉採春如膠似漆。看完他的感情線,相信許多朋友都能看出大才子元稹真的是一個痴情種子嗎?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簡而言之,崔鶯鶯在張生眼裡就是一位天造的「尤物」、紅顏禍水,這種人在家毀夫,在國亡君,妖孽一枚,所以最好躲她遠遠的。張生說這話是在京城落第居留期間,崔鶯鶯沒機會聽到如此「蓋棺定論」的評價,否則的話,她吐血都來不及,就不會說下面的話了:「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我們之間的這段愛情,本來就不合時宜,始亂終棄也是必然,我哪裡敢恨吶!
  • 多虧了張生和崔鶯鶯,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佳話
    張生和崔鶯鶯出自《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第一折的一段話就打動了許多人,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頗有種「一見誤終生」的味道,前世情緣還未散,咱們今生再來續,我於人海茫茫中尋找那個人,卻一抬眼就看見你,只這一眼,我就確定,你就是我前世業冤,今生摯愛。
  • 《西廂記》中,崔母做了這件事,讓崔鶯鶯反抗意識開始覺醒
    ,光宗耀祖,但是卻在普救寺的時候遇到了崔鶯鶯,張生就一見鍾情了,這個時候又有叛軍看了崔鶯鶯的相貌,要把崔鶯鶯劫走做壓榨夫人,崔母就說誰能解圍就讓崔鶯鶯嫁給他,然後張生就憑藉自己的一些關係,解救了普救寺之圍,這個時候崔鶯鶯也被張生的才華還有他不顧危險救自己所吸引。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王實甫《西廂記》」《西廂記》最早的版本叫做《會真記》,為唐朝詩人元稹所作。對,就是寫下千古悼亡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那一位。今天我們讀到的《西廂記》,全名叫《崔鶯鶯帶月西廂記》,是元代戲曲家王實甫根據歷代版本編撰而成。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關於這個說法陳寅恪先生也是同意的,張生是元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題材而塑造的,崔鶯鶯也是確有其人,元稹確實與一個青年女子相愛過,有人說是他的表妹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很大的認同,元稹的這個愛情並沒有得到祝福,甚至是違反了封建社會的禮教和習俗,並且也阻礙了元稹的仕進之路,所以導致了他的始亂終棄。
  • 郭德綱的張生鬧五更你聽過,但你知道崔鶯鶯和他的愛情故事嗎?
    可是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才是後面廣泛流傳的西廂故事的始祖。《鶯鶯傳》的結局可是個十足的悲劇,張生最後對鶯鶯始亂終棄。後來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又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把這個悲劇的故事改編成了二人自由戀愛的美好愛情故事。再後來才有了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這才使得使西廂的故事廣為流傳。
  • 《西廂記》:張生在普救寺初遇崔鶯鶯,意境使人深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文學小說,世人皆為白丁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二人的愛情而傳揚,領略一段才子佳人情意綿綿的清麗傳說,但同另一個視覺觀看,也氤氳著禪意和美。但慈禧卻喜歡看紅樓夢,不難看出,其實紅樓夢裡一直是老太君把持著全局,年輕如何鬧騰,她都看在眼,而西廂記一個白衣書生求娶相府小姐,已經跳躍出父輩管理區線。在權力者眼裡這是有傷風俗的,屈尊下降有失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