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
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身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的教養中,卻有著一顆「叛逆」的心,想要不受世俗壓抑的愛情,想要見得了光的兩相情願。
崔老夫人一心想要教會崔鶯鶯三從四德,將來好尋得個好人家。將她「關」在相國府的深閨中,從不許崔鶯鶯踏出家門半步。還招來了一個丫鬟紅娘,貼身伺候崔鶯鶯的起居隨時向老夫人報告崔鶯鶯的大小事情。可就算這樣,這大家閨秀終究還是成了一個「叛逆少女」。
「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普救寺一偶,崔鶯鶯的心便深深的隨著張生去了。從此陷入情網不能自拔,飽受相思之苦。只能月下吟詩聊以慰藉相思。
當時孫飛虎羨慕崔鶯鶯美貌,想要兵圍普救寺用武力強行搶走崔鶯鶯,作自己壓寨夫人。情急之下,張生搬來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圍,崔夫人不得已答應了崔鶯鶯與張生的交往,鬆了口許婚。可是當兩人還沒來及為美好未來開心之際,崔夫人卻又嫌張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貧家產,狠心反悔當初的承諾,讓張生和崔鶯鶯以兄妹相稱。於是棒打鴛鴦,有情人成了兄妹。崔夫人的反悔促使崔鶯鶯徹底的升起了想要掙脫這俗世禮教的叛逆。
為了扼殺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崔夫人便讓紅娘貼身伺候著崔鶯鶯,行著監視崔鶯鶯的舉動之責。但是,崔夫人沒料到的是,在崔鶯鶯與崔夫人的封建禮教一派的鬥爭中,紅娘最終是站在了崔鶯鶯的這一邊,和崔鶯鶯達成了和平共處的統一戰線。不僅如此,崔夫人還以崔家不招白丁之胥的理由逼迫張生上京趕考,企圖用這種方式拆散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婚姻。面對崔夫人的阻攔,崔鶯鶯出生嘲諷「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還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但是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崔鶯鶯就是這樣,為了自己的愛情,不甘心遵從家長的安排,不願將就,只想遵從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管他張生的門第有多低,不管他也沒有高中狀元,不給他有錢沒錢,不管他有無政治地位,她都依然痴心不改的愛著張生,願意陪伴在他的左右。哪怕是把自己也獻給張生。
也正是崔鶯鶯的那一股子叛逆勁最後還是讓崔老夫人代表的封建禮教一派妥協。有情人終是成了眷屬。於是《西廂記》裡崔鶯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可現實的崔鶯鶯與張生卻是沒有那麼美好了。
王實甫《西廂記》中塑造的那個崔鶯鶯,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
元稹是後魏昭成皇帝十五世孫,為鮮卑族,祖姓拓跋,後改姓元。元稹自幼聰慧,九歲能寫文章,十五歲考取明經科。是個難得的才子。
元稹初遇崔鶯鶯的時候還是一個窮書生,借居在舅舅家裡。當時元稹二十三歲,崔鶯鶯只有十七歲,「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
崔鶯鶯也算是大家閨秀,家中僕人眾多,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數精通。元稹和崔鶯鶯真正的交集,是因為崔鶯鶯的母親和元稹的母親是同族,當時崔的父親去世,一家人暫居蒲州,有宦官放縱軍隊搶劫民間財物,而元稹正好與軍隊的將領認識,請他派兵保護崔家,使得崔鶯鶯一家倖免於難。元稹自在崔鶯鶯前來拜謝時見了那一眼後便對崔鶯鶯念念不忘。
當即元稹便求鶯鶯的小丫頭紅娘去幫忙引線,紅娘反問,你為什麼不明媒正娶呢?元稹卻說:「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採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紅娘天真,見元稹字字句句都帶著對自家小姐的思慕之情,便指點元稹說自家小姐喜愛詩詞,可多寫些詩討小姐開心。
如此一來二去,在紅娘的好意撮合和元稹的多情攻勢下,有了和鶯鶯的「朝隱而出,暮隱而入」、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的西廂約會。這就是後來元稹自己所說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樣每天半夜幽會,持續了近一個月。沒過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數月。元稹雖在溫柔鄉,卻「道性尤堅固」,不忘科考,「將之長安」。數月後,元稹又去姨母家小住,再度與鶯鶯相聚,而分別時不訴衷腸,只是嘆息。鶯鶯察覺到元稹的訣別之意,反而說「愚不敢恨」,並主動為元稹彈奏琴曲《霓裳羽衣》,可是傷慟欲絕,彈奏的琴聲「哀音怨亂」,曲不能終。
後來元稹進京趕考,不料,考試未中。失意之下,便寫信給崔鶯鶯訴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
「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使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裡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千萬珍重四字,不知道飽含了崔鶯鶯的深情。但深情卻總被辜負,收到信後的元稹對崔鶯鶯愛慕自己的情深義重十分得意,把崔鶯鶯的信四處拿給別人看。於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愛著元稹。而元稹並未回信。
兩年後,元稹通過考試,徹底與崔鶯鶯決絕,轉頭就和韋叢結婚了。崔鶯鶯傷心之下也另嫁他人。在得知崔鶯鶯嫁了人之後,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心理一直寄信給崔鶯鶯,在與崔鶯鶯通信的時候元稹應該是和愛妻韋叢一同跟隨嶽父韋夏卿住在洛陽。韋叢是父親的掌上明珠,故韋夏卿去洛陽為官時,將韋叢夫妻帶去。而元稹仍利用公出或其他什麼出行的機會,以表兄的身份去探望了已為人婦的崔鶯鶯。這一次,崔鶯鶯堅辭不見。元稹動容地懇請,崔鶯鶯也只是寫了首詩給他「棄置何足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相比起崔鶯鶯的決然利落,元稹的做法確實有失風度了。將自己與崔鶯鶯幽會的香豔故事寫成詩到處流傳,還寫了一首《古決絕詞三首》「我自顧悠悠而若雲,又安能保君皚皚之如雪」,甚至還自鳴得意地說「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終不我奪」。暗指不是自己的錯,就算他不對崔鶯鶯如此,不先得到崔鶯鶯,也會有別的人這麼對她。
甚至不惜在《鶯鶯傳》中大肆抹黑崔鶯鶯,直言長得好看的都是妖物,自己不與崔鶯鶯在一起時「忍情」: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對於元稹,崔鶯鶯實屬是遇人不淑。但崔鶯鶯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是我們的典範。敢愛敢恨,不憐不怨,你若無心我便休。不詆毀不辯駁只勸你「惜取眼前人」。這樣的女子始終是只得讓人高看一眼的,所以才有了後來王實甫的《西廂記》吧。也算是替現世的鶯鶯的惋惜,願所有的有情人皆是良人,所有良人都成眷屬吧。
你們對崔鶯鶯又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
小編大多都是寫一些有才情有獨特思想的女子的故事。喜歡的可以關注我看看往期的喲~
(圖片源自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