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是胡姬,慘遭拋棄是因為出身卑微

2020-12-06 青燈下讀史

《西廂記》作為戲曲名篇,一直傳唱不衰,更是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傳播海外,除了文字版本,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可見其藝術魅力。

想要了解關於崔鶯鶯這個藝術角色,在現實中的原本,就不得不追本溯源,進行一番探究。

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取材於唐元稹所作的《鶯鶯傳》。

西廂中,塑造了絕代佳人崔鶯鶯,與趕考書生張生,兩人暗生情愫,矢志不渝,在紅娘的幫助下,幾經波折,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男女主不畏世俗,勇於反抗而又堅貞不渝的愛情,尤為打動人心。

可在元稹的《鶯鶯傳》裡,同樣絕代佳人的崔鶯鶯,卻被張生以「德不足以勝妖孽」的藉口,始亂終棄。

西廂記圖畫

1 創作時間給予的信息

元稹所做此篇的時間是公元804年,此時的唐朝是怎麼樣,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基本信息?

元稹所處的時代是唐貞元年間,此時期,雖然唐帝國最鼎盛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是得益於歷代的積累,當時唐王朝對外的基本政策並未改變,又由於相當長時間的開放,唐王朝的臣民並不是漢人為主,胡人(西域各國人統稱)在當時也佔了相當大的數量,不論處於社會的何種階層。

除了胡人在唐帝國的普遍存在,還可以知道的是,唐代小說的創作,並不崇尚虛構,反而注重實錄,也就是,他們的小說作品是根據事實再加工而成,通過小說的取名也可看出,當時「記」、「紀」、「傳」、「錄」多被用於小說取名,《鶯鶯傳》原名《會真記》,「傳」、「記」也能稍作說明。

唐人創作追求真實性,這種「補史之闕」的特性,使得唐代小說的紀實特性尤為突出,也是史學界普遍認同的。

元稹畫像

那麼可以大膽的推論出,《鶯鶯傳》的故事是在真實故事上再加工而成的,最大的可能是故事發生在作者身上。

根據有哪些?其一,《鶯鶯傳》中張生所救護的姨母為鄭氏,「崔氏婦,鄭女也;張出於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従母。」這裡要說明的是元稹其母也姓鄭,可做為故事主角張生為元稹的一點論證證明。

其二,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唐貞元中,有張生者」,「無幾何,張生遊於蒲,蒲之東十餘裡,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

可以知道唐貞元為當時時間,「蒲」「普救寺」,查找翻錄一些資料,《續高僧傳》之《興福篇》第九《蒲州普救寺釋道積傳》,可證明地點也為真實存在的。

最後,結合唐小說一貫以錄實為特性,時間地點為真實存在,張生與元稹又有巧合,可以大膽的推論,此為元稹所錄自己舊年情事

既是如此,面對出身名門高姓又如此風華絕代的崔鶯鶯,最後張生(元稹)為何要將之拋棄?而現實中的元稹,最後為何迎娶的是韋從。

崔鶯鶯影視劇

2 關於崔鶯鶯身份的質疑

陳寅恪先生《元白詩箋徵稿》中,有讀《鶯鶯傳》所講的對崔鶯鶯名門高女身份的質疑,及真實身份的推測。

他首先由原名《會真記》之中,「真」字在當時與「仙」字同義,而「仙」則多用於妖豔婦人,或風流放蕩女道士,更有倡伎者。

再者,唐時書生進士與伶人伎者相交甚多,並以被視為風流文雅,更有很多唐時文學作品中,「唐世倡伎往往謬託高門」,將風塵女子在文學創作中冠以高貴出身,而「崔」姓作為當時的貴族姓氏,常常被拿來用。

筆者雖並不贊同由《會真記》中「真」字,推論出崔鶯鶯的身份為「妖豔風流女道士」或是倡伎者,但是筆者認同崔鶯鶯的身份必然並不像元稹所描述的,是高門貴族之女。

影視劇人物

再加上《鶯鶯傳》一出,被當時的書生士子認為是改邪歸正、浪子回頭,並被廣為讚揚。

試想,出身高貴名門的女子,相貌出眾,有才有藝,還對對方一腔愛慕,如此絕代佳人,不是婚配中的上上之選嗎?

小說最後,張生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由小說原文可知,一開始姨母鄭氏讓鶯鶯前來拜謝,鶯鶯推說有病不出來,鄭氏生氣說「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這能證明鶯鶯是性情賢良遵循禮教的。

而初次見面後,恰是張生先愛慕其容貌美麗,引鶯鶯說話,鶯鶯也並未搭理他,反倒讓張生念念不忘。

崔鶯鶯影視劇形象

在張生的主動下,後來兩人私相往來,暗許終生,你儂我儂,魚水歡好,如此英雄救美的初遇,才子佳人的般配,水到渠成必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可最後,張生以崔鶯鶯過於美貌,必然紅顏禍水,而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所以忍住個人奔騰的情感而拋棄了崔鶯鶯。

如此牽強附會、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的始亂終棄做辯解。

如此令人作嘔的行為,竟也能得到當時普遍書生士子的認同與讚揚。

這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明崔鶯鶯原型必然不是什麼高門貴女,唐人極為尊崇「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

最後看,元稹娶了韋從(韋家屬於名家)便順理成章。

「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歸,遂墜惡趣。」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

胡姬影視劇形象

3 鶯鶯何來為胡姬

有上所知,崔鶯鶯原型的身份,其實是身份低微的女子,而張生實為元稹本人,除了男女主人公名字改了化名,其他時間地點等均為真實。

崔鶯鶯的原型是位怎樣的女子呢,從小說中能否窺得一二?

小說中崔鶯鶯善奏樂,尤其操琴,臨別為張生彈奏《霓裳羽衣序》。善樂器,是胡姬的特色,而霓裳羽衣序這首曲子也是由西域胡音所改而來。

還有小說中的《會真詩》,其描寫的女子形象與元稹其他詩作中的胡姬形象,總能重合幾分。

那也有人要說,生的美貌豔麗而又善音律的漢人貧家女子沒有嗎?

或許也有,但概率太小了,漢人貧家女子從小善音律的很少,再者,由《會真詩》所匹配,也不太吻合。

由此可以大膽的推測鶯鶯很大的可能性是一名美麗的胡姬。

胡人血統楊貴妃影視劇

如果說鶯鶯是胡姬的話,又有哪些現實基礎可以支撐呢?

一、蒲州這個地方,地處長安、洛陽的之間,是人口流動的必經之地,經過唐初始的開放外交政策,唐貞元朝時,此地有大量胡人居住往來,尤其此地胡人善產名酒,酒家眾多,胡姬當壚賣酒尤為普遍。

二、元稹的生活中是否和胡姬有交集。這個問題容易,他寫了很多描寫胡姬的詩作《西涼伎》、《胡旋女》、《琵琶歌》均可證明他接觸到了這個群體,而且還不是泛泛的接觸。

到此,胡姬的身份呼之欲出,然而再多的推測論證,都不能真實的還原千年前的真實人物。

胡人血統楊貴妃影視劇

小說中名門貴女崔鶯鶯最後也嫁入相應的人家,總歸是衣食無憂吧,最後還能決絕有尊嚴的拒絕張生的求見。

可千年前身份低微的美豔胡姬,被愛人拋棄後只怕沒有太好的結局。而那自詡風流的才子,還能把這段風月舊事,當做談資寫成文章,與其說是負心人,不如說是本就是無心人。

參考文獻:

陳寅恪《元白詩箋徵稿》,三聯書店,2001年

相關焦點

  • 兩個崔鶯鶯——相同的經過,不同的結局
    其實從這小說中顯示出元稹在離開愛人之後,沒有忘卻她,所以才會創作出《鶯鶯傳》以表達相思之苦。至於張生和崔鶯鶯的悲慘結局,就等同於作者元稹的內心的真正感受。對比王實甫版本的《西廂記》中,他使用了戲劇性的大結局,淡化了小說的悲劇色彩,使張生和崔鶯鶯得以修成正果。
  • 《西廂記》中,崔母做了這件事,讓崔鶯鶯反抗意識開始覺醒
    《西廂記》中,崔母做了這件事,讓崔鶯鶯反抗意識開始覺醒《西廂記》在《西廂記》中記載,張生解救普救寺之圍後,本應迎娶崔鶯鶯為妻的,但是由於崔母的臨時變卦,導致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這次崔母的變卦,讓崔鶯鶯的心裡反抗意識開始漸漸的覺醒,可以說也正是因為崔母的變卦,讓崔鶯鶯開始變得不再遵守一些封建腐朽的禮儀思想
  • 《西廂記》崔鶯鶯光彩照人,可以說是王實甫最卓越的成就之一?
    崔鶯鶯是古代文學戲曲人物畫廊中一位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是王實甫《西廂記》最卓越的成就之一。相國千金崔鶯鶯不但外貌美麗,而且「針常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的性格特徵似可概括為:內裡熱情而外表深沉,感情豐富而舉止幽靜。
  • 《鶯鶯傳》裡的崔鶯鶯,為何明知張生會始亂終棄,還自薦枕席?
    《西廂記》的原版,說的可不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故事很出名,沒幾個人不知道。窮書生張生,愛上了富家小姐崔鶯鶯。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生救了崔小姐, 並且得到了崔母的許婚。在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崔鶯鶯經常和張生私會,以慰藉相思之情。在身邊的人幫助下,崔鶯鶯和張生歷經艱難險阻,排除萬難,終於幸福生活在了一起。這個故事無疑是美好的,封建時代,兩個年輕男女衝破枷鎖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正能量。而《西廂記》的原版,卻是個很悲傷的故事。
  • 《鶯鶯傳》中,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為何《西廂記》卻不同
    簡而言之,崔鶯鶯在張生眼裡就是一位天造的「尤物」、紅顏禍水,這種人在家毀夫,在國亡君,妖孽一枚,所以最好躲她遠遠的。張生說這話是在京城落第居留期間,崔鶯鶯沒機會聽到如此「蓋棺定論」的評價,否則的話,她吐血都來不及,就不會說下面的話了:「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我們之間的這段愛情,本來就不合時宜,始亂終棄也是必然,我哪裡敢恨吶!
  • 西廂記究竟是不是封建糟耙
    你讀到的西廂記可能不是你認識的西廂記。先從西廂記的作者說起。作者的原意本來是讓張生拋棄崔鶯鶯。可是後來這個姓董的作者不滿這個行為恨張生拋棄崔鶯鶯,覺得張生不能這樣,我也覺得不滿。是張生的確喜歡上崔鶯鶯,但是最後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這個是張生對崔鶯鶯原著的描寫。而且作者還為張生拋棄崔鶯鶯這種無恥的行為開脫說崔鶯鶯是禍水來洗脫張生。這種行為怪不得有人要為崔鶯鶯正名。後來怎麼就變成我們現在讀的西廂記了呢?為什麼我也覺得不滿張生拋棄崔鶯鶯?
  • 《西廂記》裡的崔鶯鶯到底有多美?湯顯祖也忍不住這樣說
    《西廂記》自從問世裡來,就引發了才子佳人的熱潮,元代作家王實甫在這部作品中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諸如紅娘、張生、崔鶯鶯等。而女主人公崔鶯鶯更是完美動人,真實感人,千百年來不僅被口口相傳,更是在諸多作品中被描繪傳頌,成為男人們心中的夢想女神。
  • 郭德綱的張生鬧五更你聽過,但你知道崔鶯鶯和他的愛情故事嗎?
    有人說,張生只是把鶯鶯當好朋友,最後更是殘忍的拋棄了鶯鶯,是真的嗎?>提起他們倆,可能很多人會說是出自《西廂記》。後來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又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把這個悲劇的故事改編成了二人自由戀愛的美好愛情故事。再後來才有了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這才使得使西廂的故事廣為流傳。兩人的戀愛過程,無非就是寒門書生和富家小姐歷盡千難險阻後一同鬧五更。只是在不同的作品中,過程和結局也有所不同。
  • 從《西廂記》到《鶯鶯傳》,愛情悲劇是如何變成喜劇的?
    一、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的敘事變化《鶯鶯傳》的情節框架為張生幫助崔氏一家、張生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崔鶯鶯自薦枕席兩人偷歡、張生離開並最終拋棄崔鶯鶯、張生另有所娶崔鶯鶯另做他嫁,敘事線索為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關係。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原題《傳奇》於《異聞集》載此篇,還保存原題,收入《太平廣記》488卷,收錄時改作《鶯鶯傳》,沿用至今,又因傳中有賦《會真詩》的內容,俗亦稱《會真記》。故事中的張生是以元稹本人為原型,而元稹曾經的戀人、崔鶯鶯的原型是元稹姨母鄭氏與永年縣尉:崔鵬之女崔雙文,即元稹的表妹。
  • 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
  • 崔鶯鶯和張生原型是誰?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一部戲曲揭露元稹的愛恨情仇,渣男形象《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明朝時期的一部戲曲作品,裡面的崔鶯鶯一女子形象可謂搜在的十分生動形象,孟列夫在《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中指出:「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改編於元稹的《鶯鶯傳》,元稹筆下的張書生是一個薄情郎,他與崔鶯鶯相戀後又拋棄了她。他對崔鶯鶯一見鍾情,並對其展開大膽追求,並在崔老夫人的要求下,最後考中狀元,迎娶鶯鶯。女主崔鶯鶯家境富裕,先親是崔相國,家中有權有勢,鶯鶯飽讀詩書、美麗、聰慧,但她叛逆,敢掙脫禮教的束縛,追求自己的愛情。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他一改了之前的輕薄男的形象,人生追求的側重點變成了愛情,而不是之前的功名。漸漸在愛情上變得主動,是一個努力有才華的痴情兒。
  • 尋跡:《紅樓夢》中的《西廂記》
    而被認為是後人續寫的第五本,寫的是張生考中了科舉,又寫鄭恆,鄭恆就是老夫人原來要把崔鶯鶯許配給的人,這個人到崔鶯鶯這兒來了,製造謠言說張生考中了探花,已經被衛尚書招為女婿了,而張生已經入贅了。於是老夫人就生氣說,我知道張生就是這樣一個人,於是決定把女兒嫁給鄭恆。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元稹的額《鶯鶯傳》在唐傳奇之中並不是很出彩,但是這個關於崔張的故事在文學史中卻頗負盛名,很多的學者紛紛猜測崔鶯鶯和張生是否是有人物原型存在的,魯迅先生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魯迅先生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是支持《鶯鶯傳》是在敘述元稹自己的生活經歷的,雖然文章不算上乘,但是有「情致,只不過結了個不好的結尾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旦唱〕【么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肖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老夫人只一句「你看佛殿上沒人燒香呵」的囑咐,便見家教之嚴與防範之深;而鶯鶯似乎對眼前發生的一切都充耳無聞,她並沒有回答紅娘那是否到佛殿上去閒耍一回的說話,而是「你說你的,我唱我的」,心中無限傷心事,只在兩三詩句中〔么篇〕的曲子唱出了她的滿懷愁緒:時值殘春,門掩重關,萬種閒愁,無人訴說,只有佇立東風,哀怨傷春……劇本讓我們窺見這個心事深沉的少女內心的美,一開頭就把封建家規之嚴和懷春少女之怨的矛盾和盤託出
  • 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中最負盛名、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王實甫以這部輝映千古的作品,取得了他在中國戲曲史上的顯赫地位。元末明初人賈仲明在《錄鬼簿》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曾這樣評價他:「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肯定了他所作《西廂記》在那時就已經是出類拔萃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