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崔鶯鶯光彩照人,可以說是王實甫最卓越的成就之一?

2020-12-06 越美的微笑

崔鶯鶯是古代文學戲曲人物畫廊中一位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是王實甫《西廂記》最卓越的成就之一。相國千金崔鶯鶯不但外貌美麗,而且「針常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的性格特徵似可概括為:內裡熱情而外表深沉,感情豐富而舉止幽靜。由於「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終身早就許給了花花公子鄭恆,但她不滿這門親事,並把這種不滿深深藏在心底,這就是鶯鶯上場後給人以一個哀怨幽思淑女的印象。

《西廂記》崔鶯鶯

但是,她又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女,在第一本第三折「月下聯吟」這場戲中,當聽到有人吟詩,而紅娘說這聲音就是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傻角時,鶯鶯滿懷愁緒一湧而起,依韻酬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的詩。「酬韻」一舉,有力地說明了這個相府千金小姐是一個大膽熱情的少女。

《西廂記》劇照

但是,崔鶯鶯是否象戴不凡同志在《論崔鶯鶯》一書中所說的「是一個自從一見張生,就在主動地愛著張生的姑娘」呢?這卻大可懷疑。試看「佛殿奇逢」時,鶯鶯在張生眼中還是一個「未語人前先靦膜」的嬌羞少女,在那裡「算(朵;下垂)著香肩,只將花笑捻」。戴不凡同志把這理解為鶯鶯「朝著他(張生)微笑」,是不符合原作實際的。相國小姐的身份,使她不至於如此唐突;高深的文學修養,使她不至於如此淺薄;那個「行監坐守」的丫頭就在身邊,也使她不至於如此莽撞,因此,鶯鶯小姐就算「色膽包天」的話,也不會一見清秀的男人就報以微笑的。何況緊接著鶯鶯就說「寂寂僧房人不到」,可見她眼中根本就沒注意到有人在偷覷她,何來「朝著他微笑」呢?王實甫寫鶯鶯最成功的地方,正在於時時刻刻緊扣人物的身份、地位、教養與性格來寫,因而塑造出血肉豐滿、個性鮮明的「這一個」相國小姐的形象。

《西廂記》劇照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崔張佛殿邂近後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的問題,這是《西廂記》原作一句關鍵性的唱詞。戴不凡同志認為這是鶯鶯「在向這個年青端正的秀才暗示自己的心情」,也有人認為這是鶯鶯有意與張生調情,有的扮演鶯鶯的演員演到這裡還故意向張生做出秋波頻送、顧盼流連的情態,其實這是大為悖謬的,完全用主觀臆測去代替作者意圖。為了說明問題,且把原作引錄如次:

《西廂記》劇照

〔旦雲〕紅娘,你覷「寂寂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末雲〕我死也!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響恰方言。……千般嫋娜,萬般旖施,似垂柳晚風前。〔紅雲]那壁有人,咱家去來。【旦回顧覷末下】〔末雲〕和尚,恰怎麼觀音現來?……

《西廂記》劇照

在這裡,紅娘說「那壁有人」,聽到這話以後,鶯鶯本能地朝有人的地方看一眼即匆匆下場。聽說有人而敢於「回顧」,確實說明鶯鶯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姑娘,但這絕不是什麼有意地向對方送秋波,而是印證一下紅娘話語的一種下意識舉動;把這個下意識「回顧」一下的動作理解為有意送秋波的,那是被鶯鶯的美貌所吸引的張生自作多情、一廂情願的理解。「驚豔」的喜劇性正表現在這裡:對方根本沒那個意思,自己卻自作多情、瘋瘋魔魔,因而鬧出不少笑話。如果象戴不凡同志所理解的那樣,鶯鶯「是一個自從一見張生,就在主動地愛著張生的姑娘」的話,男有心,女有意,早該一拍即合,又怎會生出後來「鬧簡」、「賴簡」等波折來呢?

《西廂記》劇照

情節是性格的歷史,分析重要的戲曲關目是打開人物性格堂奧的鑰匙。通過鶯鶯出場和「酬韻」的關目,王實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多愁善感、有著豐富文學涵養的幽靜矜持的名門閨秀的形象;「臨去秋波那一轉」這一細節,是揭示文魔秀士自作多情的喜劇關目,對於鶯鶯來說,那只是一個下意識的微小舉動,不應該通過放大鏡甚至哈哈鏡去進行觀察與分析,因為那是得不到正確答案的。世界上有沒有見到一個俏俊男人就立刻愛上他的相國小姐呢?我不知道,也許可能有些人頭腦裡有,但那絕不是王實甫《西廂記》裡的崔鶯鶯!

參考資料

《西廂記》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王實甫和《西廂記》《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由於《西廂記》在思想  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深遠,在結構體制上又規模宏大,所以有的學者稱它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一、王實甫的生平與創作  關於王實甫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錄鬼簿》只記載他是大都(今北京)人。名信德。
  • 《西廂記》的故事流變
    自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後,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引人關注,影響深遠。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以說唱形式重新演繹,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戲劇形式將此故事搬上舞臺。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西廂記》跨越時空的發展流變過程,更富有魅力。
  • 你若無心我便休,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沒有遇到張生,卻遇到了元稹
    「崔鶯鶯無限鍾情和奮不顧身,嫉妒和痛苦,孝順和不屈服——這樣多側面的婦女形象確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劇作家都沒有塑造過的。」——《中國古典戲劇的改革》崔鶯鶯是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人物。最早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崔鶯鶯是相國小姐,琴棋書畫,歌詞詩賦無一不通。
  • 崔鶯鶯式悲劇:遇到渣男了該怎麼辦?
    提起崔鶯鶯,大家都會想到《西廂記》。在王實甫的雜劇中,張生在普救寺偶遇相國府小姐崔鶯鶯,心生愛慕。恰逢叛軍作亂要強娶鶯鶯。張生得到崔母親口許婚之後幫助相國府解除了危難,崔母卻食言賴婚。崔鶯鶯心愛張生卻畏懼母親而無可奈何。
  • 《西廂記》:婚姻自由問題
    《西廂記》是王實甫所著的元雜劇,講述的是窮書生張生對美麗的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傾心,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普救寺救下了崔鶯鶯,而在這之前崔鶯鶯以及崔母曾許諾將崔鶯鶯許配給救她之人,可是在張生救下崔鶯鶯後崔母卻食言,崔鶯鶯有個侍女叫紅娘,機智聰慧,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讓崔母不得不承認兩人的關係
  • 兩個崔鶯鶯——相同的經過,不同的結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西廂記》這個名字,它是由元代作家王實甫所寫的雜劇,主要描寫張生和崔鶯鶯的悲劇故事,其實崔鶯鶯這個形象早在唐朝就已出現,那是由詩人元稹所作的小說《鶯鶯傳》。兩個版本雖然都書寫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但是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故事結局。
  • 《西廂記》裡的崔鶯鶯到底有多美?湯顯祖也忍不住這樣說
    《西廂記》自從問世裡來,就引發了才子佳人的熱潮,元代作家王實甫在這部作品中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過目不忘的人物形象,諸如紅娘、張生、崔鶯鶯等。而女主人公崔鶯鶯更是完美動人,真實感人,千百年來不僅被口口相傳,更是在諸多作品中被描繪傳頌,成為男人們心中的夢想女神。
  • 為何說《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是胡姬,慘遭拋棄是因為出身卑微
    《西廂記》作為戲曲名篇,一直傳唱不衰,更是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傳播海外,除了文字版本,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可見其藝術魅力。想要了解關於崔鶯鶯這個藝術角色,在現實中的原本,就不得不追本溯源,進行一番探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取材於唐元稹所作的《鶯鶯傳》。
  • 賈寶玉偷看《會真記》,還是《西廂記》?看林黛玉的反應就明白了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因此上演,本文先不論「通戲語」,先說一下《西廂記》。很多人會奇怪,明明是《會真記》,為什麼成了《西廂記》?其實曹雪芹寫得就是《西廂記》,只是為了隱諱,故意寫成《會真記》。《西廂記》在那個年代太「禁書」了。
  • 王《西廂記》有何特色?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中最負盛名、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王實甫以這部輝映千古的作品,取得了他在中國戲曲史上的顯赫地位。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增加了紅娘、老夫人等鮮明形象,為元雜劇王實甫《西廂記》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刪除了不合理之處,增添了許多曲折動人的細節描寫,增添了老夫人、紅娘、崔張之間的鬥爭,紅娘角色更加出彩,更為徹底的對崔張二人的愛情進行了肯定和褒揚。
  • 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唐代詩人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有私情,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
  • 《西廂記》張生中榜方可迎娶鶯鶯,現代婚姻需要看中對方學歷嗎?
    《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書生與佳人衝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崔老夫人認為張生與鶯鶯門不當戶不對,一定要張生考取功名,張生最後赴京順利考取了狀元,回來與鶯鶯完婚,才子佳人最後終成眷屬。《西廂記》的問世對後世影響深遠,故事情節豐富。故事的結尾引發筆者思考:如果張生最後沒有考取狀元,那麼這個故事會不會又是一個悲劇?
  • 寶玉和黛玉共讀的《西廂記》到底有什麼魅力?
    王實甫在元稹《會真記》、《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對故事進行改編,其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與原先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張生在借宿於普救寺時偶遇崔鶯鶯,卻遭遇殘兵將領圍寺劫親。張生一封書信破了賊計,老夫人卻沒有遵照諾言將鶯鶯許配給他。
  • 《西廂記》:年少時羨慕人生圓滿的張生,後來才發現活成了紅娘
    ——王實甫《西廂記》」《西廂記》最早的版本叫做《會真記》,為唐朝詩人元稹所作。對,就是寫下千古悼亡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那一位。今天我們讀到的《西廂記》,全名叫《崔鶯鶯帶月西廂記》,是元代戲曲家王實甫根據歷代版本編撰而成。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 《西廂記》中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貌,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並下]《西廂記》崔鶯鶯這裡,鶯鶯以一個心事深沉的傷春少女上場。——這樣寫確實好極,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人物的所謂「帶戲上場」。王實甫避開了對崔鶯鶯外部形體作靜止的繁瑣的描寫。但是,為了讓觀眾或讀者對這位「傾國傾城貌」的佳人外貌有強烈的印象,王實甫採用了十分傳神的藝術手段來描繪,用最精煉的筆墨以獲取最強烈的效果。
  • 《西廂記》前身《鶯鶯傳》的作者元稹為了個人仕途始亂終棄崔鶯鶯
    此人生就多情目,顧盼生輝,朱唇皓齒,貌若潘安,聲音悅耳,英俊恬靜,斯文淡雅,文採卓越,濯濯如春風拂柳,恍若仙人入夢。紅娘十分害怕,說:「你怎麼來了?」張生對她說:「崔小姐的詩信召我來的,你替我通報一下。」不一會兒,紅娘又來了,連聲說:「來了!來了!」張生且喜且怕,以為一定會成功。待崔鶯鶯到了,就見她穿戴整齊,表情嚴肅,大聲數落 張生說:「寫句詩交個朋友而已,你想到哪裡去了!」說完,馬上就走了。 張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樣才好,只好又翻過牆回去了,於是徹底絕望。
  • 《西廂記》中,崔母做了這件事,讓崔鶯鶯反抗意識開始覺醒
    《西廂記》在《西廂記》中記載,張生解救普救寺之圍後,本應迎娶崔鶯鶯為妻的,但是由於崔母的臨時變卦,導致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這次崔母的變卦,讓崔鶯鶯的心裡反抗意識開始漸漸的覺醒,可以說也正是因為崔母的變卦,讓崔鶯鶯開始變得不再遵守一些封建腐朽的禮儀思想
  • 由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寫成的《西廂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
    元代著名的戲劇家王實甫寫的《西廂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成就很高的劇本。《西廂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以及及他們反封建鬥爭的故事。《西廂記》在描寫人物方面很成功,精心塑造了鮮明的正面人物形象,使它的生命力歷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