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鶯鶯是古代文學戲曲人物畫廊中一位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是王實甫《西廂記》最卓越的成就之一。相國千金崔鶯鶯不但外貌美麗,而且「針常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的性格特徵似可概括為:內裡熱情而外表深沉,感情豐富而舉止幽靜。由於「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終身早就許給了花花公子鄭恆,但她不滿這門親事,並把這種不滿深深藏在心底,這就是鶯鶯上場後給人以一個哀怨幽思淑女的印象。

但是,她又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少女,在第一本第三折「月下聯吟」這場戲中,當聽到有人吟詩,而紅娘說這聲音就是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傻角時,鶯鶯滿懷愁緒一湧而起,依韻酬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的詩。「酬韻」一舉,有力地說明了這個相府千金小姐是一個大膽熱情的少女。

但是,崔鶯鶯是否象戴不凡同志在《論崔鶯鶯》一書中所說的「是一個自從一見張生,就在主動地愛著張生的姑娘」呢?這卻大可懷疑。試看「佛殿奇逢」時,鶯鶯在張生眼中還是一個「未語人前先靦膜」的嬌羞少女,在那裡「算(朵;下垂)著香肩,只將花笑捻」。戴不凡同志把這理解為鶯鶯「朝著他(張生)微笑」,是不符合原作實際的。相國小姐的身份,使她不至於如此唐突;高深的文學修養,使她不至於如此淺薄;那個「行監坐守」的丫頭就在身邊,也使她不至於如此莽撞,因此,鶯鶯小姐就算「色膽包天」的話,也不會一見清秀的男人就報以微笑的。何況緊接著鶯鶯就說「寂寂僧房人不到」,可見她眼中根本就沒注意到有人在偷覷她,何來「朝著他微笑」呢?王實甫寫鶯鶯最成功的地方,正在於時時刻刻緊扣人物的身份、地位、教養與性格來寫,因而塑造出血肉豐滿、個性鮮明的「這一個」相國小姐的形象。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崔張佛殿邂近後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的問題,這是《西廂記》原作一句關鍵性的唱詞。戴不凡同志認為這是鶯鶯「在向這個年青端正的秀才暗示自己的心情」,也有人認為這是鶯鶯有意與張生調情,有的扮演鶯鶯的演員演到這裡還故意向張生做出秋波頻送、顧盼流連的情態,其實這是大為悖謬的,完全用主觀臆測去代替作者意圖。為了說明問題,且把原作引錄如次:

〔旦雲〕紅娘,你覷「寂寂僧房人不到,滿階苔襯落花紅」。〔末雲〕我死也!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響恰方言。……千般嫋娜,萬般旖施,似垂柳晚風前。〔紅雲]那壁有人,咱家去來。【旦回顧覷末下】〔末雲〕和尚,恰怎麼觀音現來?……

在這裡,紅娘說「那壁有人」,聽到這話以後,鶯鶯本能地朝有人的地方看一眼即匆匆下場。聽說有人而敢於「回顧」,確實說明鶯鶯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姑娘,但這絕不是什麼有意地向對方送秋波,而是印證一下紅娘話語的一種下意識舉動;把這個下意識「回顧」一下的動作理解為有意送秋波的,那是被鶯鶯的美貌所吸引的張生自作多情、一廂情願的理解。「驚豔」的喜劇性正表現在這裡:對方根本沒那個意思,自己卻自作多情、瘋瘋魔魔,因而鬧出不少笑話。如果象戴不凡同志所理解的那樣,鶯鶯「是一個自從一見張生,就在主動地愛著張生的姑娘」的話,男有心,女有意,早該一拍即合,又怎會生出後來「鬧簡」、「賴簡」等波折來呢?

情節是性格的歷史,分析重要的戲曲關目是打開人物性格堂奧的鑰匙。通過鶯鶯出場和「酬韻」的關目,王實甫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多愁善感、有著豐富文學涵養的幽靜矜持的名門閨秀的形象;「臨去秋波那一轉」這一細節,是揭示文魔秀士自作多情的喜劇關目,對於鶯鶯來說,那只是一個下意識的微小舉動,不應該通過放大鏡甚至哈哈鏡去進行觀察與分析,因為那是得不到正確答案的。世界上有沒有見到一個俏俊男人就立刻愛上他的相國小姐呢?我不知道,也許可能有些人頭腦裡有,但那絕不是王實甫《西廂記》裡的崔鶯鶯!
參考資料
《西廂記》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