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西廂記》這個名字,它是由元代作家王實甫所寫的雜劇,主要描寫張生和崔鶯鶯的悲劇故事,其實崔鶯鶯這個形象早在唐朝就已出現,那是由詩人元稹所作的小說《鶯鶯傳》。兩個版本雖然都書寫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但是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故事結局。在元稹的《鶯鶯傳》中,張生和崔鶯鶯雖然是兩情相悅,但最終卻以張生的始亂終棄而告終。而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好事多磨,但最終結局完美,兩個人得以長相廝守。
元稹的結局
在了解元稹筆下的《鶯鶯傳》之前,我們首先看下這首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是元稹的代表作《離思》,雖然表達了他對死去妻子韋叢的思念,但普遍認為元稹這首詩是他貪新忘舊的表現,把過去的就過去了,妻子死了就找另外一個,再入花叢中,享受幸福之樂。而這個版本的張生其實也就是「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自己,他實際就是小說中的負心漢子,他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的結局也是悲劇收場,張生從此就是負心人的代名詞。其實從這小說中顯示出元稹在離開愛人之後,沒有忘卻她,所以才會創作出《鶯鶯傳》以表達相思之苦。至於張生和崔鶯鶯的悲慘結局,就等同於作者元稹的內心的真正感受。對比王實甫版本的《西廂記》中,他使用了戲劇性的大結局,淡化了小說的悲劇色彩,使張生和崔鶯鶯得以修成正果。
王實甫的結局
在戲劇《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兩人萍水相逢,卻一見鍾情,產生濃烈的愛意,崔鶯鶯丞相之女,富貴出身,而張生卻出身低下,古代講究門當戶對,本來他們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雖然他們真心相愛,卻受到鶯鶯家庭的百般阻撓,兩人亦不能真誠相對。幸得紅娘開解,兩人終於打開心扉,堅定的走到一起。但地位懸殊的兩人,要廝守終生談何容易,恰巧張生要進京趕考,崔鶯鶯自小定下婚約就要履行。崔鶯鶯的果斷與勇敢還是戰勝一切,她為愛能拋棄一切,奮不顧身,衝破枷鎖,最終兩人經歷重重磨難走到了一起。這個結局顯示了古代婦女不甘於屈服,堅守愛情,追求自由,敢於與封建制度,父系社會對抗,表達了作者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願望。這相對於《鶯鶯傳》來說是一大的進步,它標誌中國古代社會女權思想的覺醒。
大討論
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歷經艱辛,最終得償所願,但是在原著《鶯鶯傳》中,張生卻拋棄了崔鶯鶯。關於張生為什麼會始亂終棄有兩種主流說法,一種認同小說中的描寫,張生覺得崔鶯鶯對他不忠,於是狠心拋棄了崔鶯鶯,另一種認為張生只是將崔鶯鶯當作玩物,玩厭了就拋棄,並沒有真心愛過他,而張生作為一名窮書生,只是想考取功名,飛黃騰達,等功成名就時自動選擇性的忘記崔鶯鶯。至於魯迅先生也是認為張生薄倖多情,並沒有真心愛過崔鶯鶯,這種說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張生是因為世俗禮教束縛不得不拒絕崔鶯鶯,張生由於身份地位一直不得崔老夫人喜愛,因此心生怨恨,等到飛黃騰達時,心高氣傲的他自然會拋棄崔鶯鶯另娶他人。
總之,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張生,至少張生還出了名。其實我們舉一反三一下,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你是張生或者崔鶯鶯,你會怎麼做,這樣也許更有現實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