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的人物形象張生篇
——以細節描寫和詩詞刻畫為途徑
《西廂記》「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表達了大眾的心聲,代表著很多人的願望。讓《西廂記這部愛情劇,深受讀者喜愛。《西廂記》中的張生是在原著《鶯鶯傳》基礎上不斷加工變化之後的形象,和之前大有不同,是形象變化最大的一個。
張生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名,反映的是元代的生存環境,元代人的思考,融入了很多當時的生活元素,顯示元代人更關注生活本身的特徵,這種創新很好地體現在張生身上。
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他一改了之前的輕薄男的形象,人生追求的側重點變成了愛情,而不是之前的功名。漸漸在愛情上變得主動,是一個努力有才華的痴情兒。
一、 痴情的儒雅才子
(一)細節描寫
張生是儒雅才子,家父去世後,他四處飄零,磨穿鐵硯,鑽研經書,螢窗雪案,在學習上肯下功夫,學得滿腹文章。成為了一表人才,長得眉兒似「官樣兒」的張生。
剛開始鶯鶯被他的風流儒雅所吸引,再次相逢的時候,張生「吟誦詩歌」顯示出的才華,更是讓鶯鶯傾心。文章當中說張生憑藉自己的才華,考狀元如「拾芥耳」。直接反映了張生十分有才。
痴情男兒張生和鶯鶯初遇在佛殿,鶯鶯的回眸一笑,那「臨去秋波一轉」,就讓張生眼花繚亂,「心猿意馬」,不禁風魔了起來,「魂靈兒」都飛在了半天,一時話都說不出,還錯把鶯鶯當成「觀音」。
張生在熱鬧的「狀元店」時覺得時間倒「好消遣」,在安靜的寺廟中,不見鶯鶯便覺得萬分「悽涼」,倍感孤獨。 喜歡上鶯鶯後,不見「玉人 」來,便「意惹情牽」,那相思病可謂是滲透骨髓,他眼亂、腸慌、心忙,情沾肺腑,意惹肝腸。經常側著耳聽、躡腳行、悄悄地等待鶯鶯的到來。
後來張生擱置科舉之事可以看出相對於愛情而言張生對功名不太看重,因對鶯鶯心生愛意,他可以放棄進京趕考的機會,還說要在僧房複習,其實只想靠著西廂,可以時常見到鶯鶯。這裡寫出了鶯鶯的美麗,也寫出張生對愛情痴迷。
張生把功名利祿置於愛情之下,沒有考慮自己四處「飄零」的處境。包括在後來的張生進京趕考途中,張生做了很多和鶯鶯有關的夢,而不是關於功名利祿。
(二)詩詞刻畫
儒雅才子張生雖出身書香門第,但他是一個窮秀才,囊中空空,也沒什麼七青八黃。經過寒窗苦讀,才華可以用「一天星鬥換文章,十年寒窗無人問」來形容。只是現在「萬金寶劍藏秋水,滿馬春愁壓繡鞍」,才華未得到施展。張生的才華在和鶯鶯對詩中得到展示。張生想傳達情義給鶯鶯就立刻作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可見張生思維敏捷,學富五車
痴情兒張生陷入愛情無法自拔,「門掩梨花深院,粉牆兒高似青天」。寫出張生渴望和鶯鶯會面,覺得牆也成了阻礙。
面對愛情,張生是一個傻角,功名未遂的張生其實很渴望中進士,金榜題名,也盼望「何日遂大志」。但是鶯鶯只一次「秋波一轉」留下「半天風韻」。張生就有了放棄進京趕考的念頭。
「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寫出張生相思成疾,見不到人就心兒直痒痒,經常心生「萬種思量」。沉浸在愛情中的張生就算是「酬得今生志」也夜不能寐,長籲短嘆,時常手託著腮慢慢回想鶯鶯「嬌羞」的面龐。
二、沉迷愛情的無志男
(一)細節刻畫
張生沉迷愛情無法自拔,追求鶯鶯的很多行為,可以用原始欲望來概括。在原文裡從張生的視角描寫鶯鶯大部分是以她的外貌特徵為主的。例如鶯鶯的容貌、身材、甚至是腳印。張生對鶯鶯的那種追求,停留在渴望和鶯鶯約會見面,同居親熱等稍微低級需求的層次上。「緊緊摟住」這些動作更是體現了張生沉迷愛情的樣子。
無志男張生,因為美貌,那「驚鴻一瞥」,而愛上了鶯鶯。然後他就馬上說他不去京城考試,他要藉助西廂複習詩文,這樣就可以「飽看」鶯鶯。希望通過這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方法獲得鶯鶯的喜愛。
在寺廟時張生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退兵,當時寺廟內一團糟,張生卻無動於衷,是在等老夫人答應誰能把孫飛虎打敗就將鶯鶯嫁給他。這才獻上的退兵之計,請好友來解圍。雖然可以看出張生對鶯鶯的一片深情,可未免有些乘人之危而不是俠義之心。
(二)詩詞刻畫
張生見不到鶯鶯就「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鶯鶯不在的日子裡張生「口兒裡謾沉吟,夢而裡苦追尋」,嘴裡碎碎念的是鶯鶯,輾轉反側,連睡覺夢裡都在追求愛人。張生的種種狀態像一個著了魔的人兒,把功名丟在一邊,沉迷愛情無法自拔。「天上人間,看鶯鶯如何做道場」,在做道場的時候,張生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但是他見到長老的第一句話不是要給父母準備什麼東西,如何籌備這件事,而是問那小姐明日來嗎?這一句就可以看出張生沉迷愛情的樣子。
「十年不識君王面,恰信嬋娟解誤人」。寫出了在面對愛情的時候,張生沒有了遠大志向的,失去了一個男人的樣子。男人一個應該有抱負、有理想、有男子氣概。張生在意功名也在意愛情,他時而懦弱又時而勇敢。
在一系列刻畫中,我們看到最後張生選擇了愛情也變得更加勇敢。在和鶯鶯相戀的路上,充滿了波折。但是這種情況下,張生一直堅守對鶯鶯的感情,並且不斷努力。
張生在考取功名之後,沒有因為自己功成名就而拋棄了鶯鶯,而是立即就給崔鶯鶯寫信,並且趕了回來。鶯鶯和張生經歷很多挫折和考驗,打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張生最終金榜題名時,就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時。
通過一系列細節和詩詞,我們看到了一個對愛情忠誠的儒雅才子,但是卻失去了一個男兒應該有的樣子,因為感情失去了理想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