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畫珍》:參考了唐代壁畫,借鑑了明代木刻

2020-12-05 澎湃新聞

9歲臨摹《芥子園畫譜》,13歲時摹寫齊白石筆下的各種水墨形象。就讀上海美專預科班後,即臨摹了唐代孫位的《高逸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歷代名畫......1945年出生的「海派」畫家周根寶從小與畫結緣,與繪畫耳鬢廝磨一生。在他筆下,無數中國傳統人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5月25日,由周根寶繪製、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西廂記畫珍》面世。此次出版的《西廂記畫珍》是各階段創作的濃縮,按元代王實甫著作《西廂記》中的情節,結合崑劇等表現形式,按順序用十二幅既獨立又關聯的繪畫組成,構圖既參考了唐代壁畫,又借鑑了明代陳老蓮木刻版本的特點。

《西廂記畫珍》

周根寶回憶,他與戲曲結緣於1980年代,當時有一份報紙名為《舞臺與觀眾》。周根寶擔任記者。主要任務就是介紹上海戲曲單位的演出近況。他有機會天天看戲,拍照、畫速寫,那時上海的人民大舞臺、天蟾舞臺、美琪大戲院等熱門場所的第一排,少不了他的身影。

周根寶

常年累月的積累後,戲劇人物畫成為周根寶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繪畫題材。在1980年代末,他應臺灣漢光出版社之邀,創作了總計100幅的彩色《西廂記圖譜》。之後,周根寶為拓寬自己藝術探索的視野,開始十餘年旅居美國的藝術生涯。其間,他不僅廣泛吸收西方繪畫的各種表現方式,還深入研究抽象主義繪畫先驅,逐漸形成自己精神音韻主義的創作風格。

《西廂記畫珍》內頁

周根寶早年曾被分配於上海博物館從事古畫臨摹複製工作,對唐宋以來經典作品,乃至唐代古墓壁畫等的筆墨技法,設色布局等十分熟悉。上世紀60年代起,唐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先後發掘,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唐代壁畫,給曾經帶隊前往臨摹壁畫的周根寶帶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後,要再度創作《西廂記》組圖,為與畫過的100幅連環畫有所區分,周根寶選擇了工筆重彩的畫法,色彩濃鬱,參考了敦煌壁畫的元素,尤其是借鑑唐代的《章懷太子墓道壁畫》、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張萱的《搗練圖》以及唐三彩等諸多存世的唐代藝術形象,並從明代線描大師陳老蓮筆下,塑造了崔鶯鶯的人物造型。

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等作品,也影響周根寶對中古時期世俗生活氛圍的刻畫。周根寶表示:「只有充分還原故事發生年代的形象特徵,才能最好地再現那個時期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還原的同時,周根寶在人物造型上並未一味照搬古蹟。如他筆下的張生形象,衣、冠、靴、飾物等皆出自唐墓壁畫中文官的打扮;在人物性格與心態的刻畫上,則更加注重合邏輯性,一改人們熟悉的「文弱書生」面貌,賦予了風流倜儻的韻味。同樣,另外兩位主角崔鶯鶯和紅娘的塑造,不僅出自唐代永泰公主墓道兩側的仕女圖,還增加了眉目傳神的神態。

「西方人認為繪畫追求的就是形式與技巧。而傳統中國畫在千百年的發展長河中,從人物線描中的『十八描』,山石皴法的歸納,以及從樹木、雲、水等自然景物中提煉出的各種技法,其實都是每個時代在追求形式創新的結果。為什麼中國畫如此引人入勝,究其原因就是植根於民族傳統土壤中的不斷變化與創造。」周根寶表示。

「我一直堅信一句話,民族的藝術,才是世界的藝術。」在世界藝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中國現當代藝術也出現多種流派,周根寶始終堅持用傳統的中式審美和技法,融合西方的經典元素,進行新時代的水墨畫和戲曲人物創作。

相關焦點

  • 中華藝術探源|唐代壁畫珍品館:走近千年前的紛繁精美
    包括著名的《丹青引曹將軍畫馬》等篇,筆勢瀟灑,均有詠嘆壁畫句,大概因畫作雄偉宏放,不可捕捉之故,其詩同樣有著一種縱逸天外之感。唐初閻立本曾於「貞觀十七年圖太原幕府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太宗自為贊,褚遂良題之」。「今西京延康坊,立本舊宅。西亭,立本所畫山水存焉。」唐代《封氏聞見記》對此記之亦詳,讀之讓人嚮往,「則天朝,薛稷亦善畫。今尚書省考功員外郎廳有稷畫鶴,宋之問為贊。
  • 武安南關街關帝廟明代壁畫,人物山水活靈活現
    在外城南關街東面有一座明代關帝廟。廟裡有兩幅壁畫。一幅叫九老圖,一副叫學子圖。這是九老圖局部。九個長壽老人坐而論道,談笑風聲,超凡脫俗。不僅長壽,而且有學問,是仙風道骨式人物。兩位老人親切交流,幸福而樂觀。九老圖中兩位老人在看書論道,講經說法,在晚年依然學習,終身都在學習。他們身上體現出一種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指導,讓凡人特敬重他們。
  • 他曾指導過日本畫聖雪舟等楊,明代李在畫《闊渚遙峰圖》
    明代有位宮廷畫家,他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後裔,他仿宋代郭熙筆法創作的山水畫簡直可以以假亂真。他的作品在明代開始就被人挖去名款冒出郭熙的作品,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這位厲害的畫家就是李在,他出生於福建,所以畫史中說他是福建人,以致讓人忽略了他祖上的威名。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前世傳說  畫中是千年前的蠶母形象  1994年,溫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國安寺石塔內發現的破損嚴重的一批印本、釋道畫時,發現了這幅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國安寺石塔,坐落在龍灣區皇岙村五峰山麓。
  • 穿越到明代,如何當畫師?
    為宮廷及皇家寺院道觀進行壁畫創作也是明代宮廷畫家的常見工作。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周位「畫《天下江山圖》於便殿壁」,宮廷畫家盛著則在洪武時受命「畫天界寺影壁」。明成祖朱棣選派宮廷畫家為重要的皇家寺廟報恩寺創作壁畫,宮廷畫家上官伯達參與了該寺壁畫的創作。他又命畫家於奉天殿兩壁繪真武神像。 《酌中志》亦記載「御用監武英殿畫士所畫錦盆堆,則名花雜果;或貨郎擔,則百物畢陳。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倫敦的查令十字地鐵站的壁畫長廊,即為木口木刻家大衛·詹透曼 (1930年生)的作品。另一位重要木口木刻家希拉蕊·佩特(1943年生)的作品被放大做成紐卡斯爾中心火車站長廊大幅壁畫。 希拉蕊·佩特Hilary Paynter (1943年生)的作品被放大做成紐卡斯爾中心火車站長廊大幅壁畫
  • 《西廂記》的張生,令人討厭
    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廂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張生與崔鶯鶯。不客氣地說,很難讓人情感共鳴。崔鶯鶯還好,《西廂記》在張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後天都不足。張生形象鮮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歡。《西廂記》內容上並不是絕對原創,本自唐代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但它講述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詩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鶯鶯傳》美化張生,為張生的始亂終棄找藉口,時代局限性太過明顯。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可謂先天不足。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為了傳承和發揚高州木刻畫文化,提高高師附一小木刻畫知識和木刻畫創作水平。12月4日早上八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傳承分教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創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儀式在高師附一小舉行。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 《西廂記》天下奪魁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詞中「風月營」、「鶯花寨」、「翠紅鄉」都是指元代女雜劇演員聚居之地。可見,王實甫經常出入這些地方,和雜劇藝人交往,並為她們寫戲。他的劇作詞藻華麗,風致優美,士林中無不嘆服,代表作《西廂記》更是獨佔鰲頭。
  • 在西廂記裡,三從四德等古訓完全成了一個笑話
    王實甫的《西廂記》堪稱經典名劇,家喻戶曉。崔鶯鶯本已許配表兄鄭恆,其母也一再強調「我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孫飛虎來搶親,鶯鶯以死反抗。但她一遇到張君瑞,雖然沒有說話,卻「回顧覷末」,回頭偷偷看張生。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黑白木刻是木刻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入門課程,這不是主張木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為上,而是認為它是培養木刻專業者應該具備那種特殊素質的課程——即學會以黑白的慧眼看物象,以簡練的語言求達意,以質樸的美姿去感人!黑白木刻技法課的教學,教的重點是法。
  • 人類最早的畫作與史前人類的洞穴壁畫
    顏料盤和畫作相互印證,似乎讓人們確信這裡曾經有過人類早期的藝術創作活動。研究報告第一作者、挪威卑爾根大學的考古學家克里斯多福·亨希爾伍德說,「這些線條絕對是人為畫上去的,我們重建實驗的時候,發現手臂要非常用力才能畫上相同的線條」。  隨之的問題便是這幾根線條究竟畫的是什麼。  有觀點認為,這顯然是一幅畫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在石塊的邊緣部分線條中斷得非常突兀,顯然是一個大型畫作的一個小小的碎片。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原作會是什麼?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木刻作者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試圖在木刻創作上進行革新,以開拓延安木刻的大眾化之路。 同年12月,一支有42名成員的「魯藝工作團」深入綏德,收集了大量民間剪紙,並創作了新年畫和新窗花;王式廓下鄉到安塞農村;古元、艾青隨運鹽隊下鄉到三邊;羅工柳和楊筠下鄉到關中;張望下鄉到靖邊,等等。正如張仃指出:「我們是無需再珍貴自己的一些『糊塗觀念』,把空洞的理論和虛名作為裝飾。現在正需要真正面向工農兵了,和實際生活結合——下鄉去。」
  • 陳學華:「年畫傳說之六」民間木刻版畫分類!
    民間木刻版畫分類一、神像神仙題材的年畫是民間年畫的重要部分。神仙題材除佛教、道教、儒教諸神以及民間俗神外,還有各行各業的祖師神,如魯班、藥王、黃道婆等。神仙類年畫帶有一定的信仰崇拜和祈福迎祥成分,民間對神仙類年畫有大量的需求,表現的都是對美好願望、美好理想的追求。
  • 木刻畫是雷射雕刻的還是數控銑床加工的?
    這不,前不久就有一個網友拋出問題,詢問市面上木質雕刻畫到底是用是雷射雕刻的還是數控銑床加工的?小編的的力量雖然有限,但咱們工具機粉裡可是藏龍臥虎,在留言裡說出了不少有用的見解。小編從回答裡集思廣益,整理出了這篇乾貨,希望能給有同樣疑惑的朋友帶來幫助。
  • 《西廂記》中的才子佳人令人羨豔,張生原型是何人?
    《西廂記》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人們不僅記住了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子佳人,而且還記住了小丫頭紅娘,並從此把在別人戀愛婚姻中牽線搭橋的人叫做「紅娘」。據說,近年開發旅遊景點,普救寺內還專門立一標牌,上書「張生跳牆處」,完全把西廂故事當做真人真事了。
  • 「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
    開幕儀式嘉賓合影三個多月前,在重慶美術館揭幕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一度讓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資深教授康寧都格外感慨:多年前,正是李少言老師引領自己走上了藝術道路。如今,這個展覽走出重慶了——11月24日,由重慶美術館主辦、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協辦的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巡展(西安站)」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