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華:「年畫傳說之六」民間木刻版畫分類!

2021-01-15 眼睛俠

民間木刻版畫分類

一、神像

神仙題材的年畫是民間年畫的重要部分。神仙題材除佛教、道教、儒教諸神以及民間俗神外,還有各行各業的祖師神,如魯班、藥王、黃道婆等。神仙類年畫帶有一定的信仰崇拜和祈福迎祥成分,民間對神仙類年畫有大量的需求,表現的都是對美好願望、美好理想的追求。

神像年畫的懸掛,以室內貼掛居多,並有固定的龕位和相應的位置。

二、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年畫除表現人物外,還有民間寓言傳說,如《豬八戒娶媳婦》等,多採用擬人化手法,追求一種趣味性。這類年畫在民間社會物質文化艱苦和貧乏的條件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一部形象直觀的啟蒙、教化教科書。

三、戲文故事

民間對戲曲的愛好,表達了民眾對英雄的景仰、對善惡的揚棄和對自由的讚美。這一類年畫題材比重最大,大量的戲曲故事和歷史小說題材年畫,有單張的,也有屏條式連環故事形式的,如《紅樓夢》《西廂記》《三國演義》等。它不僅具有裝飾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在人們欣賞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了解了歷史,接受了傳統的道德教育。

四、吉祥圖符

將具有喜慶意義的花、鳥、草、蟲等生氣盎然的動植物或文字圖形通過一定的組合來構成畫面,用諧音、隱喻、象徵等手法來表達吉祥寓意的內容。吉祥圖形內容很廣,既包括龍、鳳、麒麟、鯉魚等類的瑞獸祥鳥,又包括花卉類的牡丹、蓮花、菊花、梅花等。

五、娃娃美人

以娃娃美人為內容的年畫,反映了人們對家庭美滿,後代健康、生活幸福的憧憬。其造型、色彩等的組合,往往是理想的、完美的,如人物眾多活潑熱鬧的《百子圖》《嬰戲圖》等等,一直深受民眾喜愛。

美人圖繪有歷史傳說中的絕代佳人,如《四美圖》《十美圖》等,還有歷史上的女英雄,如《花木蘭》等。

六、風俗時事

風俗時事年畫以表現社會風俗和家庭生活的場景為主,多具體描繪節日的歡樂情形,在節日時懸掛以增加喜慶氣氛。除了節令畫,還有大量表現社會風俗場景和生活場景的年畫,如廟會、燈會、花會等題材的年畫等。

相關焦點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前世傳說  畫中是千年前的蠶母形象  1994年,溫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國安寺石塔內發現的破損嚴重的一批印本、釋道畫時,發現了這幅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國安寺石塔,坐落在龍灣區皇岙村五峰山麓。
  • 張張年畫喜盈門:中國傳統年畫藝術
    而貼年畫則是春節的古老習俗之一。  年畫,過年期間張貼的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形式,因時節而名年畫。也有認為,年畫一年一換,張貼後供一年欣賞之用,故有「年畫」之稱。它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以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當徐悲鴻1942年在重慶看到古元「農村小景」系列木刻之一的《割草》(1940)時,發出驚嘆:「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乃中國共產黨中之大藝術家古元……乃他日國際比賽中之一位選手,而他必將為中國取得光榮的。」由此可見古元碾莊木刻創作的重要價值。
  • 木版年畫之私人記憶,每幅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我從事年畫(版畫)創作十年多了,第一次參加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培訓項目,即中國畫院承辦的《水印版畫人才培養計劃》,在北京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封閉式培訓,隨後又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了匯報展覽,目前匯報巡展又在房山區長陽美術館繼續進行中。
  •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陳秋杏 攝藝術家焦文斯版畫作品《Made In China》。 陳秋杏 攝藝術家張宏偉絕版木刻作品《歲月留痕》。 陳秋杏 攝   中新網重慶1月6日電 (陳秋杏 唐李嬡莎)版畫,以一種樸實無華的創作風格,簡單的創作形式來體現獨特的刀味與木味。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版畫與素描的很大不同一點是,素描要強調線條感,密密交織的方向性線條會帶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版畫更注重的塊面感,刀法、刀的力度與走向,以及由此給人帶來的木味。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儘管在美術高等學府裡已呆了二年多,但多數仍對版畫不甚了解。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摘要]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李冉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作為手工和繪畫的綜合體,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6月2日,記者從豐臺區獲悉,紀念建國70周年「重刻經典 築夢成長」暨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從1929年起,他利用自己的藏品編印了一系列有關版畫的出版物,這些書集中了當時歐亞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涉及木刻、石版畫等多個門類,形式豐富,風格多元,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也體現出魯迅本人卓絕的趣味,如陳丹青所說,「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於6月26日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出,展覽以中國明清民間木版畫、日本浮世繪,以及丟勒、倫勃朗、戈雅等歐洲銅版、石版畫的原版展示出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此次展覽融合了中國、日本和歐洲傳統,其中東方版畫,不只是水印或者民間版畫的樣式,也包括了靈動的造像法則和東方智慧,關於這個問題和意識的挖掘,開啟一個版畫藝術的研究方向,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現代主義思潮在亞洲的蔓延,不但開拓了亞洲本土藝術的視域,也使亞洲的藝術表現被置於一定程度上的尷尬。
  • 「古老」版畫閩北出「彩」-中新網
    中新網福州6月12日電 (記者 張麗君)12日,松溪版畫晉京展作品(福州)巡展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一件老紅軍的棉大衣,鄉村的一角、田野裡的男孩,一個電纜盤……刀刀入畫。「欣賞版畫藝術與其他美術相較而言,有二個特點,一是刀痕美,二是印痕美,木刻版畫講究刀法。」松溪版畫院院長蔡麗介紹。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最早知道俞啟慧先生是因為他早年的非常著名的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20世紀只有少數的畫面能夠銘刻在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心中,能夠傳承數代的更少,俞先生1961年的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高世名認為,俞啟慧先生的作品既有對世界文明史尋根探索,又有時代氣息鮮明。」
  • 峽光燦爛 木刻生花|走進夷陵版畫
    2020.11.28峽光燦爛 木刻生花走進夷陵版畫宜昌地處鄂西長江西陵峽兩岸,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這裡山水鍾靈毓秀,民風自然純樸,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據夷陵縣誌記載,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夷陵的民間黑白木刻版畫就馳名遠近,具有廣泛的民間影響力,其佳作往往被運用於刺繡、印花、木雕、石雕等藝術創作中。因其創作主體主要是當地農民,作品具有濃厚的鄉野韻味而廣受人們喜愛,被譽為「黑牡丹」。【夷陵版畫】早在1993年,宜昌市夷陵區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版畫)之鄉」。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從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的「白線雕版法」,到20世紀20-30年代自由奔放的版畫作品及與文學的關係,再到近些年的作品,展覽集中呈現了木口木刻家協會(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間英國木口木刻版畫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木口木刻版畫的影響。
  • 公益大講堂 | 江門市美術館舉行「新波新浪—— 首屆江門市版畫...
    2020年8月9日,江門市美術館邀請廣州美術學院水印木刻專業研究生許曉虹老師為大家講課,介紹水印木刻版畫的特點、製作基本技法、具體製作步驟等,並為大家進行現場水印木刻版畫創作示範。許曉虹老師講解水印木刻版畫的基本知識